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誰是下一個「世界工廠」?中國中西部VS東南亞

法國第二大銀行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 Bank)認為,有兩個地方可能成為全球製造業下一個中心:一個是東協(ASEAN)國家,另一個就是中國中西部地區。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製造業中心出現了明顯的路徑轉移——從英國轉向美國和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製造業中心進入亞洲,定位在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最終轉移到了中國大陸。這種動態變化被稱為「雁型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即商品生產不斷地從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向發達程度相對低的地方轉移。

曾經,「這些大雁」選擇中國作為落腳點,並一度打造出MADE IN CHINA的世界工廠名號。然而,過去幾年,隨著工人薪資快速上漲,中國製造業成本在持續增加,被視為「中國製造」大本營的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正逐漸失去以往的魅力。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前景如今受到了質疑。

新的問題是:這些「大雁」將飛往哪裡?特別是那些低附加值的產業。

為了比較東協和中國中西部地區各自的優勢,法國外貿銀行首先比較了兩個地區的工人薪資水平。之所以選取這個因素,是因為勞動力成本在製造業生產成本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企業利潤對此非常敏感。

中國的工人薪資增長已經超過了勞動生產率增速(下圖)。儘管中國政府和當地政府過去十年致力於發展工人薪資水平相對較低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但在這兩個地區,工程師和工人的薪資水準仍普遍高於東協。因此,法國外貿銀行認為,相對於中國西部地區,製造業企業可能更會選擇東協作為新的落腳點。

拋開工人薪資這一因素,法國外貿銀行認為,東協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受益於自由貿易協定。

首先,東協與中國這一全球消費巨頭簽署了自由貿易條款,並早在2010年就建成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在該區域內,90%的進口關稅被免徵。

其次,近期達成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對於東協國家來說非常重要。該協議除了免除關稅之外,還鼓勵資本和勞工流動,保護智慧財產權和數據傳輸。換句話說,東協國家現有的貿易規則意味著該地區同時向美國和中國打開大門。與中國西部地區相比,這顯然是一種結構性優勢。

不過,東協國家也有劣勢。

一些國家的基建配套設施並不完善。效能低下的交通基建和電力供應不足可能要比工資差異更讓人擔憂,比如印尼。

另外一些國家的經濟相對發達,工資水平較高,就不適合發展低附加值產業,比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

泰國倒是有相對完善的基建設施,但是該國的市場准入情況不像TPP成員國那麼好。

綜合考慮,越南和菲律賓似乎是最佳選擇,但這還需要其他條件。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商業環境。菲律賓、印尼、柬埔寨、寮國的商業環境比不上中國。馬來西亞、汶萊、泰國和越南在這方面要比中國好一些。

不過,馬來西亞和汶萊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的勞工成本很高。因此,越南和泰國綜合性價比還是比較高的。

如果將所有因素綜合考慮,越南會是相對比較理想的目的地。這個國家的勞工成本明顯低於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不錯。儘管「反腐控制指數」略微比中國糟糕一些,但經商環境方面比中國稍強。同時,越南的市場准入程度較高,該國對中國、美國和歐洲都是開放的。而且,越南的企業稅率已經減少了22%,明年有可能進一步降至20%,那將比中國低5個百分點。因此,越南製造業可能會進一步擴張,可能會更加聚焦於勞力密集型產業。

綜合考慮,泰國有可能也是重要的備選項。該國勞動力成本低於中國,基建設施發展的也不錯,並且近期還表露出希望以稅收措施吸引海外直接投資,以提振本國擁有附加值的產業發展,從而逃離中等收入陷阱。此外,泰國還有興趣加入TPP。一旦泰國政治狀況改善,並最終加入TPP,那麼,該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或許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102/63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