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學者:被同性戀之癖箝制 周恩來懼怕毛澤東

1973年的周恩來。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一本新書對周恩來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激進的新解釋:他可能是同性戀。

1973年的周恩來。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一本新書對周恩來的生活提供了一個激進的新解釋:他可能是同性戀。

他是20世紀的一位傑出人物,從戰場到權力的殿堂,他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與毛澤東共事幾十年,人們不僅敬重他過人的才智,就連他的氣質也備受推崇。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1971年在北京會見了亨利·A·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為第二年美國總統理察·M·尼克森(Richard M. Nixon)具有開創意義的中國之行鋪平了道路,也為全球政治的新時代拉開了大幕。

周恩來與妻子鄧穎超的照片,拍攝時間不詳。這本書的作者蔡詠梅表示,周的性取向可以解釋他生活中的幾個謎團,包括他對妻子的冷淡態度。

周恩來與妻子鄧穎超的照片,拍攝時間不詳。這本書的作者蔡詠梅表示,周的性取向可以解釋他生活中的幾個謎團,包括他對妻子的冷淡態度。

周恩來一篇寫於1918年的日記。「有生以來沾著這個『情』字,至於赤子之心……」這句話的其餘部分,被一條粗重的烏黑墨跡掩蓋住了。

周恩來一篇寫於1918年的日記。「有生以來沾著這個『情』字,至於赤子之心……」這句話的其餘部分,被一條粗重的烏黑墨跡掩蓋住了。

周恩來一篇寫於1918年的日記。

周恩來一篇寫於1918年的日記。"此心之傷實歷兩月。每當月夕風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想吾慧弟,尤難受也!」

1920年代的周恩來。書中沒有給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他是同性戀者。只是從周的日記中,以及他與妻子的書信往來中尋找了一些蛛絲馬跡。

1920年代的周恩來。書中沒有給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他是同性戀者。只是從周的日記中,以及他與妻子的書信往來中尋找了一些蛛絲馬跡。

但是,本周出版的一本新書對周恩來的生活進行了徹底的重新詮釋:他可能是同性戀者。

這種說法肯定會在中國引起爭議,因為同性戀在中國並未得到廣泛接受,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這是對周恩來的人身攻擊。實際上,這本書預計會在中國大陸遭禁,就像其他未經授權的周恩來傳記一樣。

這本書名為《周恩來的秘密情感世界》,作者蔡詠梅(Tsoi Wing-Mui)寫道,周的性取向可以解釋他一生中的幾個謎團,包括他對妻子的冷淡態度,以及他與毛澤東之間小心翼翼的關係。

蔡詠梅是一名記者,曾在香港一家自由派政治雜誌擔任編輯。她在書中沒有給出確鑿的證據,來證實周恩來是同性戀者。書中沒有往日戀人坦白的往事,有的只是從周恩來的日記中,以及他與妻子的書信往來中發現的蛛絲馬跡。

蔡詠梅說,她希望自己的詮釋能增進人們對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的理解,給他的個性添加質感。「寫這本書之前,我對周恩來真的沒有什麼好印象,」她在接受採訪時說。「但後來,我對他非常同情。」

她說,周恩來年輕時的一則日記提供了一條線索,透露了他內心的熱望。

1918年底,時年20歲的周恩來住在日本,打算在那裡上大學。數周之前,他離開了中國北方的港口城市天津。一個比他小兩屆的學弟李福景也同時離開,前往香港大學學習。周恩來對兩人的離別感到十分痛苦,他在日記中寫到了這一點。

「此心之傷實歷兩月。每當月夕風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想吾慧弟,尤難受也!」周恩來用毛筆寫道,字跡又粗又急迫。

周恩來與年輕的李福景(「慧弟」)之間的關係,超越了密友的程度,蔡詠梅寫道,周恩來愛上了李福景。

認為周恩來是同性戀者提出了一些問題:如果中國社會接受同性關係,那麼周恩來的人生方向和中國的走向會是怎樣的?

周恩來和李福景一直保持著聯繫,兩人於1921年前往英國,希望進入那裡的一所大學讀書,蔡詠梅寫道,他們在同一時期居住在倫敦。李福景被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錄取,但周恩來負擔不起在英國居住的高昂生活費。心情沮喪的他搬去了法國,蔡詠梅寫道。

在法國,周恩來獲得了蘇聯資助的共產國際(Communist International)提供的津貼,從此在共產黨內青雲直上。

「不知道他們在英國時發生了什麼,」這本書的出版人鮑朴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是不可能在一起的,這一點他們自己也知道。」如果把周恩來視為同性戀者,1925年發生的一件事就有了新的詮釋,當時周的未婚妻鄧穎超抵達南方城市廣州,有翔實資料記錄了當時的情況。周恩來是在歐洲通過明信片向她求婚的,蔡詠梅寫道。那時兩人已經有五年沒有見過面了,之前從未有過戀愛關係。

曾在中共體制內供職的歷史學者高文謙在2007年出版過傳記《晚年周恩來》,該書也在中國被禁。高文謙寫道,鄧穎超乘船抵達廣州時,周恩來並沒有去接她。

於是,她前去廣東省總工會找周恩來。

「看到鄧穎超走進房間,周恩來向她微笑了一下,但仍繼續進行激烈的討論,會議結束後,他起身匆忙地走出工會大樓,並沒有和他未來的新娘打招呼,」高文謙寫道。

中共官方的解釋是,周恩來的冷淡態度反映了他把全副心力都投入到了共產主義事業中。

蔡詠梅的另一個解讀遠遠更加重要,而且假設性更強:周恩來的性取向,可能影響了他與毛澤東之間的關係。很多歷史學者,包括高文謙在內,都認為周恩來行事小心謹慎,超過了他應有的程度。

1930年代中期之前,周恩來在中共黨內的級別高於毛澤東。周恩來未能阻止國內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導致了災難性的文化大革命。雖然周保護了中共很多幹部,讓他們免遭紅衛兵極端暴行的傷害,因此受到了稱讚,但是他小心謹慎地一直效忠於毛澤東。

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是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現年94歲。1946年時,他在中共位於西北部的根據地延安,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李敦白與周恩來保持聯繫的時間長達21年,他從來沒有覺得周是同性戀者。但他說,如果周真的是同性戀者,而且被外界知道,就可能一生盡毀。蔡詠梅說,周可能太過擔心自己的性取向會被毛主席知道。李敦白說,他「不僅會想隱藏這件事,而且是必須這麼做——如果這事被曝光,他就會一生盡毀。」

蔡詠梅說,同性戀被當成是反社會主義的罪行。「他們將其視為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她說。

雖然毛澤東的發號施令,壓服了很多高層幹部,但也有人並不懼怕。周恩來是政府總理,本來可以制約毛澤東的權力。

「他為什麼這麼害怕?根源何在?」蔡詠梅問。「他的原罪就是他是同性戀者。」

蔡詠梅的書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的創始人鮑朴是鮑彤之子。鮑彤曾擔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政策秘書。1989年時,趙紫陽因同情天安門廣場的抗議學生,與其他黨員分道揚鑣而下台。

外界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周恩來和李福景之間是否超越了密友的關係。李福景於1960年去世,把他的一切秘密都帶進了墳墓。

周恩來本人也可能尋求隱藏自己最隱秘的感情。他只記了很短時間的日記,這些日記是在1952年被發現的。第一篇寫於1918年1月1日,其中講述了他以前的生活、他的夢想,以及他的缺點。然後他敞開了心扉。

「有生以來沾著這個『情』字,至於赤子之心……」

這句話的其餘部分,被一條粗重的烏黑墨跡掩蓋住了。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01/66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