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經濟輕鬆成長時代告終 前路難行

中國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6%,雖仍遠低於官方目標3%,但符合市場預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連5月年減5.9%、創連46月下滑紀錄,顯示工業通縮陰影仍重,加上近期資本外流與經濟加速走疲跡象難止,人行擴大寬鬆壓力直線上升。

過去1周中國再次成為全球金融市場震央,周五當地股、匯雖暫回穩,但短期內外界勢必仍將密切留心中國經濟情勢與政策走向。UBS Wealth Management投資長海菲爾(Mark Haefele)說:「風險資產對中國政策的反應變激烈,是相對新近的現象。我們可觀察到,即使人民幣匯率只是小小貶值…都能對全球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這代表全球資產短線走勢乃至經濟展望仍得看中國臉色,尤其是已然風聲鶴唳的新興市場。

部份基金經理人與分析師認為,以中國為首的開發中世界,可能將在2007年美國次貸風暴、2010年歐債危機後,扮演「全球危機3部曲」最終階段的主角。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近10年高速經濟增長後,如今中國債務飆高、國有企業尾大不掉,且市場化改革阻力重重,而北京當局為尋求保持市場穩定已手忙腳亂,對解決根本結構問題恐怕將有心無力。但經濟學家認為,若不解決這些問題,中國將面臨長期低速成長、勞動生產力受限及家庭財富成長停滯,即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中國研究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說:「(中國)經濟可輕輕鬆鬆出現增長的時期已結束。北京當局將面臨愈來愈困難的抉擇。」

北京當局為了拉抬成長,很可能將繼續把資金投入虧損的企業、不必要的基礎建設或償還債務,反而排擠具生產力的投資機會,這將導致中國步上如日本近幾十年景況長期低迷不振的後塵。

但要解決根本性問題的代價高昂。例如,西班牙外換銀行(BBVA)估計,中國8成銀行貸款集中在國有企業,但國有企業報酬僅私人企業的3分之一、外國企業的一半左右,但光想讓國有企業「瘦身」,就已是巨大挑戰。

根據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鋼鐵、煤炭等領域國有企業負債最高,若讓這些企業將過剩產能砍掉2成,可能將產生規模達1兆人民幣的銀行壞帳(相當於全中國銀行壞帳的2%)並造成170萬人失業。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10/67404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