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張學良:一個被楊虎城利用的東北山炮

蔣介石軟禁張學良一生,而在敗退大陸前殺掉楊虎城,除了他和張私人情誼更近一些外,應該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實蔣和他的心腹判斷出張學良只是名義上為首的,「西安事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楊虎城。張學良與楊虎城,一個是東北山炮,一個是陝西冷娃,蔣介石的判斷大致不會差。山炮只是被冷娃利用而已。中共建政後,楊虎城還活著的子女受到官方的善待,其長子楊拯民做過陝西省副省長、天津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常委,其原因亦在此。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文史砍柴」,作者十年砍柴,原題為《當東北山炮張學良遇到陝西冷娃楊虎城》。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後第三天,張學良閱讀蔣介石的顧問端納帶來的宋美齡的信

最近正在熱播電視連續劇《少帥》,張學良被塑造一個處處留情但有情有義的美男子,一些平時不怎麼看電視的年輕人追看這部戲。大約今天許多年輕人的心目中,這張學良就是那時候的高富帥,類似王思聰那樣的人物,許多女子哭著喊著想給他當後宮。

而歷史上的張學良是什麼樣子呢?當然,在官方史書中,他是和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的重要歷史人物,逼蔣抗日,有功於共產黨。

如果客觀地評價張學良在歷史中的表現,我覺得他和電影《老炮兒》中那個飛揚跋扈的南方某大員的兒子差不多。太平年代,紈絝子弟也就是玩玩豪車泡泡妞而已,並無大害。而在上世紀30年代列強環伺的時期,作為東北最高軍政長官的張學良,那種紈絝做派和少爺心性,影響就大了。

可以說,這個人從才能而言,連趙括都不如。趙括畢竟還有紙上談兵的本事。此人處世和辦事風格,用東北話來說就是一「山炮」。山炮,這個詞由土匪發明,形容人頭腦簡單,說話做事欠缺考慮。

老帥張作霖一生叱吒風雲,出身於鬍子,卻成了統治中國最富庶的一塊土地的「東北王」,可惜虎父生犬子,他被日本人炸死後,東北給了他這個小名「小六子」的長子張學良掌管,等於一個大財主死後,萬貫家財給了一個愛惹事、好享受又沒有誰能管束的半大小子繼承,敗家那是肯定的。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先是憑著一股剛當家的二桿子勁,不知己知彼,就要收回中東路,和蘇俄之間發生了「浪戰」,東北軍被蘇俄紅軍大敗,讓日本關東軍看清了東北軍的實力產生藐視之心。而張學良從意氣風發的青年統帥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沉醉於醇酒美婦和大煙中間的浪蕩子。一個娛樂明星自詡「平生無憾事,唯一愛女人」倒可以理解,而張學良這樣一個在日、俄虎視眈眈下的東北統治者如此說,只能說他沒心沒肺。「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面對日本的進攻,他和1929年中東路事件時判若兩人,幾十萬裝備不錯的東北軍面對人數遠遠少於己方的日本關東軍,放棄抵抗,撤出關內。——現在已經有史家證明,「絕對不抵抗」並非蔣介石下的命令而是張學良自己的選擇。事實上當時東北尚處於半獨立狀態,東北軍惟張氏之命是從,如果張學良要抵抗,國民政府是無法左右的。

幾十萬東北軍撤到關內,如何安置對蔣介石來說,是個傷腦筋的事。如果當初和日本人一戰,拼光了也就罷了,現在這些在日本軍隊面前放棄抵抗的部隊,在關內如果生事卻綽綽有餘。蔣氏將張學良及他的東北軍調到西北,看起來是「一石三鳥」之計:一是給東北軍找一個就食的地盤;二是監視對國民政府陽奉陰違的楊虎城西北軍;三是和剛剛到達陝北的紅軍火拼,彼此消耗。

但看起來很美妙的計策,在不同的情勢下、由不同的人實施,效果往往有天壤之別。就搞合縱連橫、運用傳統的「三十六計」,蔣介石和毛澤東周恩來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段位。他對東北軍、西北軍既然沒有絕對的控制力,卻把包括紅軍在內的三股看起來水火不容的勢力擠到一起,忽視了這三股勢力有共同的利益點:在亂世中生存下來,不要拼光本錢。這個共同的利益點使他們很有可能結成一致對蔣的利益同盟。

蔣介石的「一石三鳥」之計就是在三股勢力都想自保的情形下演變成搬著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當東北軍就食於陝西時,東北山炮張學良遭遇到陝西冷娃楊虎城。

和長於婦人之手、承繼父親遺產的張學良相比,楊虎城是百戰餘生、從血泊中殺出來的將軍,他的成長之路和張作霖倒是十分相似。張作霖年輕時是鬍子,楊虎城則是刀客。

1908年,楊虎城的父親楊懷福因殺人被清政府絞殺省城西安,14歲的他借了一輛獨輪手推車,步行200里將父親的遺體推回家鄉安葬。1913年,19歲的他退伍回鄉,打死來收債的秀才李楨,落草上山,搶了一批稅款,買了一支步槍積聚人馬,成為同州一帶著名的刀客。——這經歷,和中共元帥賀龍早期極其相似。24歲他寫了一首順口溜: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這是標準的陝西冷娃氣派。

張學良和到楊虎城相遇時,43歲的楊虎城已經是陝西省最高軍政首長,在他眼裡,花花公子張學良就是一個雛兒。蔣介石用張學良這根箭,想射殺楊虎城和紅軍兩隻老雕,真是所託非人。東北軍的軍力比西北軍強得多,自然不能硬拼。但老謀深算而又心狠面冷的楊虎城很快搞定了張學良。

1956年12月,蔣命張學良回憶西安事變時。當時,張學良的回答是:「平心而論,西安之變,楊虎城乃受良之牽累,彼不過陪襯而已。」——那是他對楊虎城一家數口被殺的負疚和不平。但是,到了上一世紀90年代,在回答張之丙姐妹的訪談時,張學良卻說:

那西安事變……那可以說他是主角哇,不過名義是我,我是主角了。當然由我負責任。

這毫不意外,就張學良那個樣子,哪有膽魄和計謀搞出這樣大的一場兵變,他只能是楊虎城操縱的傀儡。

張、楊合力「剿共」時,楊虎城已與中共暗通款曲,他身邊被一批中共地下黨員包圍,這些地下黨員基本是他多年前送到德國留學歸來的陝西青年才俊,如後來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和我的母校蘭州大學老校長江隆基。

據張學良所寫《西安事變反省錄》,在事變前,楊虎城就兩次向張學良進言,希望張對蔣介石採取行動。

據張學良回憶,在蔣介石即將來西安督戰前,他問計於楊虎城,楊虎城說,我那些小傢伙們(這是指他的智囊團)倒有一個計策,等待蔣委員長來西安時,我們不使他離去,我們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請注意,他一開口就說「那些小傢伙們」,那證明他背後已有人鼓動他,是利用他來推動我、試探我。

而且張學良多年後做了進一步說明:

楊虎城要緊的是王炳南。楊虎城手底下一定比我手底下厲害。不但是文人,還有新城的一個師,差不多都是共產黨。他自己實實在在,他的太太是共產黨,我判斷他的太太就是帶著任務來的。

事實和張學良的這番判斷基本一致。

所以當張學良決定親自陪蔣介石回南京時,楊虎城和張學良幾乎鬧翻了。張學良回憶,當時楊虎城對他說:

你是受了蔣夫人、宋子文、端納情感誘惑,有反初衷,你犯了溫情主義,你是同蔣宋兩家有私誼上的關係,可以和平了結。我楊某可是不肯作斷頭將軍的,要干就干到底。

可見楊虎城對事態的發展判斷很準,他主張一不做二不休,只有殺掉蔣介石自己才能活命。但是那時候中共已經遵循史達林的旨意,必須留下蔣介石的性命使中國的抗戰有領袖而不至於四分五裂,以降低日本進攻蘇聯的風險。張學良又堅持陪蔣回首都負荊請罪,楊虎城一人孤掌難鳴。

蔣介石後來軟禁張學良一生,而在敗退大陸前殺掉楊虎城,除了他和張私人情誼更近一些外,應該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實蔣和他的心腹判斷出張學良只是名義上為首的,「西安事變」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楊虎城。

一個是東北山炮,一個是陝西冷娃,蔣介石的判斷大致不會差。山炮只是被冷娃利用而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虎城還活著的子女受到官方的善待,其長子楊拯民做過陝西省副省長、天津市副市長、全國政協常委,其原因亦在此。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23/680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