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習近平整頓共青團,團派式微?圖

程曉農表示,出身共青團系統的幹部不見得就構成「團派」這樣一個政治派系,其實,團系幹部拉幫結派並不容易。首先是因為他們升官心切,掌握他們升遷管道的不是上級團委,而是同級黨委,搞好與當地黨政主要官員的關係更重要。其次,各地團委橫向之間很少深入的個人聯繫,畢竟利益不同,所以難以結成幫派。從胡錦濤上台到十八大的十年間,團系幹部最紅,但今後他們不會再紅了,因為習近平對團系幹部不象胡錦濤那樣另眼相看。

1月15到16日,中共召開共青團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團領導應該來自基層。這是繼幾個月前「北京日報」點名團派幹部「爬得快,根不深」,「人民日報」警示必須「緊跟黨走」之後,共青團體系轉型的又一個信號。一度被視為中共官員升遷「綠色通道」的共青團,可能面臨哪些變革?曾經作為中共內部鼎盛一時的政治勢力,團派是否正在式微?團派高層令計劃的倒台,對於團派產生什麼影響?

人權組織公民力量創辦人楊建利表示,團派不一定是一個嚴謹的界定中國政壇一個政治派別的名詞,但是它卻準確無誤地揭示了文革後要求幹部年輕化後共青團系統是30多年來中國官場升遷最快車道的事實,正因為團系統的這個核心優勢,它成為權貴子弟、平民野心青年趨之若鶩的地方,

專欄作家,政治分析人士陳破空表示,共青團出身的官員,根基淺,不踏實,年輕時往往從學校到學校,社會歷練不足,務虛不務實。並養成順從、懦弱、膽小怕事、過于謹慎的行為特質。胡錦濤就是這樣一個典型。胡錦濤被鄧小平隔代指定為接班人之後,形成了從上到下的團派勢力,那是權力鬥爭的必然,胡錦濤需要自己的人馬。團派具有年齡優勢,容易進入接班序列。團派核心人物令計劃的失手,是偶然也是必然。

習近平王岐山等人,不僅曾上山下鄉,還從基層苦幹,逐步出頭,從內心不服團派、看不起團派,故而有意冷落和拆解團派。從團派目前的處境來看,無論胡春華還是孫政才或其他團派人士,都已經無望成為習近平之後接班的第六代領導人。

普林斯頓社會學博士,轉型問題學者程曉農表示,出身共青團系統的幹部不見得就構成「團派」這樣一個政治派系,其實,團系幹部拉幫結派並不容易。首先是因為他們升官心切,掌握他們升遷管道的不是上級團委,而是同級黨委,搞好與當地黨政主要官員的關係更重要。其次,各地團委橫向之間很少深入的個人聯繫,畢竟利益不同,所以難以結成幫派。從胡錦濤上台到十八大的十年間,團系幹部最紅,但今後他們不會再紅了,因為習近平對團系幹部不象胡錦濤那樣另眼相看。

程曉農說,團系幹部走紅,是上世紀80年代提拔幹部時建立「第三梯隊」的產物,那時提出了幹部年青化、知識化的要求,既要年輕,又要有學歷,當時只有文革前大學畢業的團幹部最符合需要,所以不少團幹部被選拔為第三梯隊。從此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各級團委成為理所當然的「幹部升遷預備班」。多年來團系幹部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幹上幾年就盼著另攀高枝。團幹部的主要缺點是:小心有餘,創新不足;經歷簡單,能力薄弱,因為團委的工作涉及面窄,工作任務單純輕鬆,沒有難題,所以缺乏歷練,庸軟之輩在團系統里很容易混。團幹部適宜在經濟形勢好的年代裡「等因奉此」,但到了經濟困境的年代就暴露出他們的無能。

團系幹部的唯一優點是,爬到高位之前比較小心謹慎;但是,他們一旦爬上高位,照樣可能膽大妄為,胡作非為,敢於貪腐,會參與高層權力鬥爭,令計劃就是明證。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123/68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