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猴年春晚之後 官民話語徹底割裂

以前,《皇帝的新裝》說的是皇帝不知道自己沒有穿衣服,多數民眾也不敢承認皇帝沒穿衣服。現在,皇帝知道自己沒穿衣服,也知道民眾知道這一點,但還是要出來在大街上招搖。

猴年央視春晚,我一眼都沒有看,因為能想像到那玩意會有多麼噁心。我認為,那些年年看央視春晚,看完後又大罵不止的,屬於自取其辱。因為,不看也知道那春晚會有多麼侮辱人的智商。

央視春晚,早就不是娛樂節目,而是政治宣傳了。

春晚尚未結束,網上關於春晚的各種吐槽已經滿屏。到了次日,可以說惡評如潮。看來,這是有史以來最難看的一次央視春晚了。

倒是關於遼寧春晚、江蘇春晚的好評不少。

今年的央視春晚依然有意外。意外在於,該春晚導演呂逸濤宣稱,為本次春晚打「一百分」。初聽此言,以為是玩笑。即便春晚沒這麼難看,即便還不錯,也不能自己給自己打100分吧?更何況被眾人罵成那樣的一次春晚。再後來看到,呂導演真不是開玩笑,他是雞血飽滿地為自己打100分。未必是完全因為腦子進水,他可能是被觀眾的謾罵給激怒了,偏要聲嘶力竭地為自己叫好了。

事情還不止如此。到大年初二的時候,網上關於春晚的惡評已經基本被刪除殆盡。想在微博批評春晚的帖子,基本發不出去。

一個娛樂節目,居然也成為敏感詞?實際上,這央視春晚,早就不是娛樂節目,而是政治宣傳了。否則,也不至於把節目辦成那樣。

官媒對春晚的評價陸續出爐。央視毫無疑問要在自己的新聞聯播把春晚說成一朵花,說90%以上的人滿意春晚。人民日報新華社也照計劃以極其高的調門狂贊春晚。與網民的評價形成截然對立。

這是非常奇特的景像,可以載入中國新聞史。

以前,官民話語沒有這麼對立。在1949年後的二三十年間,官方話語掃平民間,並成為民間話語的指示燈。「解放前」、「解放後」、「人民公社」等詞語,一度被民間廣泛接受。直到現在,還有些年級比較大的人把1949年之前成為「解放前」,而知識界則已經用「民國」來指代1949年之前的幾十年。

有了網際網路之後,官民語言開始分化。分化之初,官媒是牴觸網際網路的。1990年代末、2000年代初,官媒曾大局批判「神馬」、「我了個去」等網絡詞語,甚至批判英文縮寫在漢語中的運用。後來,這股反對的聲音悄然而終。

再後來,官媒開始向網絡伸出橄欖枝。官媒開始引用網上語言,開始拋棄一本正經的文字,電視主持人也拋棄了樣板戲的調調兒──從洗腦、灌輸式的宣傳,向民間話語靠攏,試圖以這種方式繼續引導民眾。這是官媒的進步,值得表揚。

當然,橄欖枝下也夾藏私貨──網絡評論員。為了爭奪網絡話語權,有關部門開始低價雇用一些無業人員,在網上以民眾的口氣發表官方意見的評語。這些人很快被網民發現,並且被網民授予一個稱號:5毛。關於5毛,網上論述已經很多,此處不多評價,僅給予一個參考意見:不管5毛用意何在,其試圖「用民間語言影響民間」的做法,說明官媒以及宣傳機構曾經意識到不能與民間對抗,也是要化妝進入民間。

此次對央視春晚的評價,則完全展現出宣傳機構的另一種心態。乾脆直接用官媒拼命讚頌春晚;很少有化妝讚美春晚的,對於那些斥責春晚的帖子,一刪了之。

於是,官與民的話語進入第三階段:各說各的。

正如呂導演所說:「觀眾對我們支持,他才會來點讚或批評。好的建議我們可以吸納,不好的建議我們可以置之不理。」──他把所有他不滿意的評價,都歸為「不好的建議」,然後告訴對方,我對你的評價「置之不理」。

這是對民間話語公開宣戰,宣布決裂。這是權力的蠻橫、愚昧,也是權力的無奈。

以前,《皇帝的新裝》說的是皇帝不知道自己沒有穿衣服,多數民眾也不敢承認皇帝沒穿衣服。現在,皇帝知道自己沒穿衣服,也知道民眾知道這一點,但還是要出來在大街上招搖。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東方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213/69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