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衡陽保衛戰:軍長方先覺該不該自盡

作者:

有人稱方先覺是「惟欠一死」,意思就是如果他自殺成仁,絕對就是流芳百世的抗日大英雄,但他不惜以軍人最屈辱的放下武器來換取部屬的生存,第10軍有此軍長,實在幸哉!

衡陽保衛戰中的國軍實力不俗。圖為國軍德械師士兵以輕機槍對空射擊

這是抗戰中舉世震驚的一戰,第10軍在湖南衡陽以孤立無援的疲憊之軍抗擊數倍於己的日軍,頑強苦戰整整47天,綜觀抗戰史,其持續之彌久,戰鬥之慘烈,影響之深遠,無出其右者。雖然衡陽最後還是失陷了,甚至留下了「污點」,但是絲毫不能抹殺第10軍堅守衡陽的輝煌。

衡陽之戰的歷史之最

衡陽之戰寫下了抗戰歷史的兩項之最:

敵我兵力對比懸殊最大——抗戰時期,日軍1個大隊(兵力編制相當於加強營,約600人)通常要中國軍隊1個師(約6000人)來對抗,換言之,通常情況下中國軍隊要有10:1的兵力對比。而在衡陽之戰,日軍參戰部隊初期為2個師團,後期更是達到4個師團,衡陽守軍卻只有1個第10軍,而且還不是滿編的,其真實的實力不過2個師而已。如此算來,衡陽之戰日軍與守軍的兵力為5:1!而且衡陽之戰參戰日軍是其在中國戰區唯一的野戰攻擊軍第11軍所部,是日軍在中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敵我傷亡交換比最大——整個衡陽之戰,日軍戰史記錄自身傷亡約為2.9萬,而眾所周知日軍戰史歷來是縮小己方傷亡數字,因此通常認為日軍傷亡在4萬以上,而第10軍總兵力還不足1.7萬,傷亡約1.1萬,敵我傷亡交換比達到了3.6:1!

再用抗戰中兩次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戰役來做個對比:1937年9月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主力約6000人伏擊日軍第5師團21旅團1200多人的輜重部隊,殲滅日軍約1000人,八路軍傷亡約900人。1938年3月台兒莊大捷,中國軍隊共約15萬人迎戰日軍第5、第10師團各一部約2萬人,殲滅日軍約7000人,自身傷亡約1萬人(不包括臨沂、滕縣等地傷亡數字)。

從上述對比之中,可見第10軍的戰鬥力確實稱得上是中國軍隊的頂尖精銳。

日軍的一號作戰

1943年下半年,盟軍在世界各戰場上均轉入了反攻,在亞洲,日本所面臨的戰局也日趨嚴峻。日軍意識到從東南亞到日本本土的海上交通線遲早將被切斷。這樣一來,從東南亞經中國到朝鮮再到日本本土的大陸交通線就將成為日本的生命線。而這樣一條大陸交通線,當時在中國河南、湖南、江西及廣西等地還為中國軍隊所控制,因此打通大陸交通線,將是保障東亞大陸作戰的關鍵。

從1944年起,盟軍的B-29轟炸機從中國西南地區起飛對東北、日本本土的重要目標進行空襲。美國空軍在中國越來越活躍的行動,也進一步使日本大本營感受到了巨大威脅,因為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中,加入了摧毀中國大西南的美軍轟炸機基地的內容。

當然日軍還念念不忘記希望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同時,能與中國軍隊展開主力會戰,消滅或擊潰中國軍隊主力,以徹底消除中國軍隊配合美軍在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登陸的可能。

但是這個計劃在日軍內部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理由很簡單,這樣大規模的作戰勢必將投入龐大的軍事力量,將會給整個戰爭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其實打通大陸交通線計劃雖好,但已不是此時的日本軍事機器所能承受的。退一步說,即使打通了大陸交通線,要想維持這條交通線的運轉,也非易事。何況以日軍現有力量來看,要鞏固住如此漫長的交通線,肯定是處處薄弱,形成脆弱的一字長蛇陣,成為任人宰割的極其惡劣的態勢。所以這是個典型的瘋狂計劃,用飲鴆止渴來形容毫不為過。

最後日本內閣總理兼陸軍大臣東條英機還是同意了這一計劃。其中還有一個說不上檯面的原因,那就是日本陸軍與海軍之間深刻的矛盾,看到海軍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陸軍在幸災樂禍的同時也迫切希望通過這樣一場勝利來壓過海軍。1944年1月24日,經日本天皇批准,由日軍大本營向中國派遣軍下達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大陸命921號」作戰命令,戰役代號「一號作戰」,因為此次大會戰主要是在河南、湖南和廣西進行,所以中國稱之為「豫湘桂會戰」。

此次戰役目的就在於擊潰中國軍隊,占領和確保平漢鐵路南段與湘桂、粵漢鐵路及其沿線要地,摧毀中國主要空軍基地以制止其空軍活動。整個作戰分三步,第一步,1944年4月以華北方面軍投入4個師團發動河南作戰,預計1個半月打通平漢線;第二步,1944年6月以華中的第11軍為主,廣東的第23軍為輔,總共投入10至12個師團發動湖南作戰,預計5個月打通粵漢線中段;第三步,1945年1月以第23軍發動廣西作戰,預計1至2個月打通湘桂線和粵漢線南段。

日軍大本營對於「一號作戰」的所有兵力與支援要求,都給予最優先的保證。想盡辦法從各處抽調了約15萬人加強給中國派遣軍,這樣就使戰役總兵力達到了51萬、火炮1500門、坦克800輛、汽車15500輛,戰役規模是整個抗戰期間最大的。

戰火很快就到了衡陽

「一號作戰」主要部分也就是第二階段,是在湖南地區的作戰。負責這一地區作戰的第11軍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的野戰軍,經過加強後,總兵力更是達到了空前的近20萬人。豫中會戰一結束,軍委會就判斷日軍必將向湖南的湘桂路粵漢路進攻,因此立即指示第九戰區積極備戰。但直到5月底,日軍進攻意圖已十分明顯,第九戰區這才開始倉促調整部署。

5月27日,日軍第11軍5個師團兵分三路向崇陽、公安、南縣一線發起攻擊。見日軍大舉來犯,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還是想以此前曾多次奏功的「天爐戰法」抗擊日軍,決心主力從兩翼夾擊,在淥水、漣水北岸與日軍決戰。

但這次日軍準備充足,兵力雄厚,因此到6月14日,日軍就已逼近長沙,由於長沙守軍第4軍軍長張德能部署失當,指揮不利,長沙在6月19日就告失守。

長沙既失,日軍下一個目標便是湖南中南部重鎮衡陽了。衡陽為當時湖南第二大城市,粵漢線、湘桂線在此連接,從湖南腹地通往西南大後方的多條公路也從這裡經過,是西南交通的樞紐。而衡陽飛機場是中美空軍重要基地之一,一旦失守就將使空襲日本本土的轟炸機前進機場退至桂林,航線距離將延長2000千米以上!此外,衡陽還是湘江、蒸水和耒水的交匯合流之處,依靠這些江河,可以轉運湖南出產的大量糧食、礦產等資源。因此一旦衡陽失守,無論在交通、軍事還是經濟上都將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後果。有鑑於此,衡陽便自然而然成為日軍「一號作戰」的重要目標。

日軍在湖南作戰的戰略構想中,衡陽是作為重要目標必須予以攻占並確保,計劃以1個師團用於湘江以西,2個師團進攻衡陽,3個師團用於湘東山地,掩護攻城部隊側翼。中國軍隊對衡陽會戰的戰略構想還是「天爐戰法」的老套路,中間正面堵,兩翼夾擊,擊退來犯日軍。但是兩翼部隊在日軍的強勢進攻下未能實現預先計劃,那麼負責在中間的衡陽守軍便要面臨巨大的壓力了。

此時守備衡陽的部隊是第10軍,下轄第3師、190師和預備第10師。在190師的3個團中,只有570團是完整的建制團,568團和569團都是只有幹部而沒有士兵的架子團。所以第10軍名義上是3個師9個團,實際僅7個團,且剛剛經過常德會戰而未及補充,加上臨時配屬的暫54師1個團,總共才8個團1.7萬人。

困守孤城的47天血戰

第10軍軍長方先覺見衡陽東有湘江,北有蒸水,這兩處天然屏障難以逾越,只用少數部隊警戒就可。日軍來犯的主攻方向要麼從西北,要麼從西南。西北地形平坦,而西南多山丘地形複雜,方先覺認為日軍主攻方向必定是西南,因為西北地形平坦固然利於機動,但此時中美空軍已掌握制空權,陳兵西北,無疑將成為空中打擊的活靶子。而且長衡公路沿線多為連綿山地,並不利於部隊機動,一旦遭到阻擊或空襲,難以展開。而如從長沙向東繞至衡陽西南,道路情況就好得多。加之日軍歷來輕視我軍,不會以西南山丘為慮。更重要的是,如果從西北主攻,即便攻下衡陽城,也還得再攻西南山地,因為衡陽的公路鐵路都從西南山地經過。而從西南主攻,不僅可以在戰鬥一開始就切斷衡陽與後方的公路鐵路聯繫,而且只要拿下城區就大功告成,根本不必在意衡陽西北——這一判斷相當準確,日軍主攻方向就是在西南。

在兵力部署上,第10軍所轄3個師中,第3師是老骨幹,戰鬥力最強。一般人如果認定西南為主攻方向,自然會將第3師布防於西南山地,但方先覺卻是將預備第10師放在西南山地,而將第3師放在城西的二線位置,因為他深知此戰絕不會在三五日內結束,所以將預10師放在前,第3師放在二線,有意保存第3師的實力,作長期堅守的打算。正是這一部署使第10軍有了後來堅守47天的綿綿後勁。

6月23日13時許,日軍從泉溪市強渡耒河,向190師568團1營據守的曾碼頭髮起攻擊,揭開了悲壯慘烈的衡陽之戰的序幕。守軍在五馬歸槽、衡陽機場等外圍要點與日軍經過激戰後,主動退守警戒陣地。26日,日軍開始在炮火掩護下全線猛攻,尤以江西會館、五桂嶺的戰況最為激烈。28日,日軍開始了總攻,但均被守軍擊退。當天上午,28團迫擊炮連連長白天霖發現正南方約800米歐家町小高地上,有日軍指揮人員在觀察地形,當即決心不作試射,直接以全連8門迫擊炮集火射擊。第一輪炮彈就全部命中,這是日軍第68師團長帶著師團部主要參謀和所屬各聯隊長在觀察地形,結果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重傷,師團參謀長原田貞大佐以及下屬各聯隊長、師團部參謀非死即傷。

標高僅25米的張家山為守軍防禦陣地的突出部,是預10師乃至第10軍的核心陣地,日軍以猛烈炮火甚至施放毒氣,但守軍拼死苦戰,日軍三次突破都被奪回,預10師也傷亡慘重,全師預備隊只剩下5個連。30日日軍繼續猛攻張家山,黃昏時分被日軍突破,守軍隨即在天黑後組織反擊,以白刃戰將陣地奪回。30日一天中,日軍總共投入了15個步兵大隊,在炮兵、航空兵配合下,全線猛攻,依然毫無進展。激戰至7月2日,日軍彈藥耗盡傷亡慘重,被迫停止進攻。

7月11日,日軍在經過補充和準備後,發起了對衡陽的第二次總攻。張家山還是爭奪的焦點,日軍12次衝鋒有10次突入了陣地,每次都是被守軍以手榴彈和刺刀擊退,雙方死傷均十分慘重。直到14日守軍才放棄張家山,退守肖家山、打線坪二線陣地。這時張家山上的草木全為炮火所盪盡,彈坑裡積滿鮮血,陣地前布滿了屍體,山頭土壤因為飽吸了大量的鮮血,顏色盡為駭人的赤色!就在這塊小小的陣地上,中國軍隊有7個建制連的官兵整連犧牲在此!而日軍進攻部隊133聯隊也付出巨大代價,3個大隊長全部戰死,6個中隊長亡5傷1,傷亡之慘重可見一斑。其他陣地的戰鬥也同樣慘烈,到21日日軍也僅取得了有限的進展,第二次總攻再告破產。

守軍傷亡也相當慘重,預10師傷亡達90%以上,第3師傷亡也高達70%以上,190師傷亡也在60%,軍直屬部隊所剩兵力也不到三分之一,營連幹部更是傷亡殆盡,在第3師8團五桂嶺爭奪戰,半天時間就連續晉升5個營長,均先後壯烈殉職。

8月4日,日軍又發起了第三次總攻,而且投入兵力比前兩次增加了一倍,達到4個師團約11萬人,火炮100餘門,全天發射炮彈達4萬發以上,日軍叫囂「一天之內攻下衡陽」,投入兵力之眾、火力之猛、攻勢之強,都是衡陽開戰以來所未見。但還是沒能夠取得突破。5日,日軍繼續猛攻,激戰終日,守軍陣地工事全毀,官兵不眠不休不飲不食,仍然抵死奮戰。青山街、西禪寺、天馬山、五顯廟、岳屏山、接龍山、五桂嶺、外新街,每一處陣地均反覆爭奪。午後15時,方先覺在中央銀行指揮所召集軍參謀長和4位師長舉行緊急會議,研究戰局。大家一致認為,日軍攻勢如此猛烈,守軍的兵員和彈藥都所剩無幾,如果援軍再不能到,拼盡全力最多不過再撐3天。有人主張突圍,但衡陽城內傷員超過8000,根本無法隨隊突圍。

入夜,日軍繼續徹夜猛攻,其炮火的濃密彈幕,籠罩著衡陽全城。守軍苦苦堅持奮戰不退。

6日,日軍第68師團第5旅團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被守軍迫擊炮炸死。7日日軍攻勢更是達到了高潮,第11軍司令橫山勇也親自來到前線督戰。當天日軍終於突入衡陽城內,守軍依然堅持巷戰。方先覺軍長見大勢已去,以悲痛欲絕的心情,向軍委會發出最後一電:「敵人今晨由城北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該再已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之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職方先覺率參謀長孫鳴玉、師長周慶祥、葛先才、容有略、饒少偉同叩。」蔣介石接到這封電報,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悲痛之切,實為前所未有也。」

8月8日,守軍與日軍接洽,停止抵抗,衡陽遂告失守。日軍自己戰報就稱傷亡在29000人以上,實際傷亡估計約在4萬左右。

爭議不休的結局

直到今天有關衡陽之戰的爭議卻歷久不衰,爭議的焦點有二,一是第10軍最後是不是投降。筆者以為,第10軍最後放棄抵抗,在日軍指定地點集合交出武器,儘管沒有簽署正式的投降書,但確實與投降的實質無異。不過,筆者同時也認為堅守衡陽47天的第10軍,最後的結局是有其獨特的情況,當時經過47天的浴血苦戰,第10軍已經超額完成了預期任務,何況此時已經糧盡彈絕,援軍又杳無音訊,繼續抵抗也已毫無意義,在這樣的情況,用西方的觀點來說這是「光榮的投降」。

爭議的第二個焦點就是如何評價方先覺。有些人把方先覺看作是「貪生怕死」、「叛國投敵」,甚至因此全盤否定第10軍堅守孤城47天的輝煌事跡,那是不客觀也不公正的。

首先,方先覺無論是在衡陽保衛戰中,還是在此前的長沙、常德歷次作戰中,表現均相當出色,堪稱軍人楷模,連日軍也稱其為「英勇善戰的虎將」。即便是在衡陽之戰的後期,方先覺如要突圍,還是有機會的,在最後時刻還有拔槍自戕之舉,因此如果真是「貪生怕死」的話,也不會出現最後的局面,這四個字的評價絕對是不實之辭。第10軍能夠以疲憊之師堅守孤城47天,創造抗戰史上守城時間最長的戰例,作為軍長的方先覺自然是功不可沒。方先覺是在衡陽之戰失敗已成定居的最後時刻才投降的,當時守軍指揮通信系統全部中斷,官兵死傷慘重,在不到1.8萬的守軍中陣亡約4000,負傷約9000,傷亡比例已超過全軍總數的70%,按照這一比率,可以說一線的戰鬥兵早已全部拼光了。而且糧盡彈絕,外援又杳無音信,即使繼續抵抗,也不過再支撐一兩天而已,對于衡陽最後的結局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戰前軍委會給第10軍的任務是堅守衡陽10天,第10軍早已完成了任務,無論是對戰局的影響,還是直接殺傷敵軍的戰果,第10軍都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那麼導致方先覺最終放棄抵抗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滿城近萬的傷兵,如果抵抗到底,依然無法改變城破的最終結局,而這些傷兵必然難逃日軍的屠刀,這點同時也是方先覺斷然拒絕突圍的原因。所以不殺俘虜醫治傷兵就成了第10軍放棄抵抗的交換條件,日軍也同意了這些條件。當然,這不是日軍的守諾與仁慈,而是感佩第10軍的忠勇,正是第10軍47天的英勇抵抗,才使自己贏得了對手的敬重。

有人稱方先覺是「惟欠一死」,意思就是如果他自殺成仁,絕對就是流芳百世的抗日大英雄,但他不惜以軍人最屈辱的放下武器來換取部屬的生存,第10軍有此軍長,實在幸哉!

後來方先覺逃出日軍控制,回到重慶,重慶的各家報紙均以前所未有的一致態度,發表文章,對方先覺歸來極盡讚頌歡迎。當時重慶數十家報紙只有一家沒作報導,立即被指摘為「別有用心」——可見,民眾心中還是有一稈秤的!面對如此盛讚,方先覺曾表示愧對「各界的歡迎」,稱自己「既未成功,又未成仁」。

要看到方先覺最後的投降,是在衡陽破城無可挽回的情況下,又有保全部下官兵生命的考慮。從人道主義立場說,無可厚非。更何況他投降之後,仍然尋機逃脫,這與「貪生怕死」、「叛國投敵」顯然是有天壤之別的。當然,投降是與尊崇以死殉難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倫理道德是不相容的,也與抗戰中舉國倡導的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也不相容的。這也說明歷史背後的複雜,後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絕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對於那些抨擊第10軍及方先覺的言辭,筆者一直認為儘管衡陽最後的結局不那麼光彩,但絕不能因此而掩蓋甚至抹殺第10軍喋血孤城的英勇與頑強,那是真正盡了一個軍人的職守,真正體現了一個中國人的不屈精神,真正要批評的是那些喪師失地、解圍不力的部隊。

責任編輯: 東方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222/69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