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北京這種破房46萬一平 已售出

11.4平方米,530萬。

每平方米46萬的單價創下了近期學區房單價的記錄。

這座房子,不,應該說是這間房子,在北京西城區文昌胡同的深處一個雜草叢生的院子裡。神秘的買房者以相當於20公斤黃金的價格,買下了這個僅能放下一張床的屋子,為了孩子能就讀北京實驗二小。

「太瘋狂了」,關注學區房8年的遲語(化名)也被這個價格嚇到了。

他在一個專業諮詢的app上,給自己貼了一個「擇校專家」的標籤。在過去的111天裡,這個北郵的教授,一對一的指導了45名學員,如何挑選學區房。

他忘不了那些家長熱切的眼神。雖然他的諮詢題目叫,「如何理性的挑選學區房」。但實際上在這個市場上摸爬滾打的家長們,理智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鬥。

某房產仲介網站發布的學區房價格。

血拼起跑線

遲語對那通只打了五分鐘電話的諮詢者印象深刻。

對方問了一個問題,這個房子能不能上宏廟小學。遲語說,如果政策不變,應該沒問題。

電話掛了。

遲語再撥過去想要繼續,對方說不用了。剛剛已經把房子簽下來了。15萬一平。

除了這種有錢任性的家長,更多的家長在諮詢中更多透露的是重壓下的猶疑。

一對受薪階級的夫婦孩子剛一歲,準備努一努,賣掉房子再借錢,湊200萬的首付買西城區的學區房。但總覺得戰戰兢兢,怕被生活壓力壓垮。夫妻兩個人的月收入3萬,月還貸2萬多。兩個人也很坦誠,以後的生活估計要靠雙方老人接濟。

他們一遍遍問遲語這樣值得嗎?其實也是在問自己。

買,對不起自己。不買,對不起孩子。生活被過成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題。

遲語跟這些家長聊天,常常會想起自己買房的經歷。他理解家長「我要給你最好」的心態。

他也是過來人。

他住西城區,小區劃片的卻是他心目中「最差小學」。平房校舍,年久失修,校門口亂得像個大菜市場。他不願意兒子上這樣的小學。他的家距離上班的北郵有6公里,他以6公里為直徑,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圓圈,圓圈裡的50多所小學都是他的調查對象。

最終他選擇了20所學校,用了一年的時間去調研。

他用的是最笨的方法,放學時間到小學門口去堵家長,問他們學校怎麼樣,升學如何,老師負責嗎,食堂怎麼樣?

選定了學校,再花了一年的時間去買房。好幾次,他直接敲小學附近房子的房門,被人當仲介推了出來。

最終他以每平方米4萬的價格,買下了一間50平的老房子。

拿到房屋所有權狀的那一刻,遲語腦海里只有三個字,「解脫了」。他靠著這段經歷,慢慢成了一個學區房的專家。

正是有了這段經歷,遲語能體會這些家長所有的糾結。

他能理解,還沒領證的90後就找他諮詢學區房的未雨綢繆。也理解那些懷揣著幾百萬,以為能全款買個學區房,最終卻發現還不夠首付的家長的沮喪。

結婚、生子、學區房,成了新的人生三件大事。一切為了孩子。

在北京,歷史經驗反覆驗證著,「越晚越吃虧」,現實經驗中又看到了學區房的不斷跳漲,越來越多的家長被裹挾了進來。

請你想想當年的孟母

買了學區房之後,遲語依然在不斷的收集學區房的資料。他因此成為北郵教師圈裡的擇校通。

遲語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情,學區房是剛需,特別是對有一定積蓄的中產階級來說尤其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環境。

別人的孩子可以,我的為什麼不行?

遲語接待過一對90後的情侶。兩個人還沒有結婚就來諮詢買學區房。

他們說,最開始想的很理想,覺得有學上就行,關鍵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品格。但禁不住身邊人的議論,最終決定「早買早安心」。

就職於北京一家媒體中層的張鈺(化名),她與她的四名大學同學組建了一個「找房群」。準備加入學區房的搶奪戰。

張鈺說,其中一個人本來是很無所謂的。買也行,不買也行。

其他三位同學就給她列出了北京市教育部門2009年的統計數據。海淀區10所名牌小學教育事業費用支出平均為3300萬以上,而普通小學的平均教育支出不到1000萬;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中,名牌小學平均每所有113人,而普通小學只有27人。

數據的衝擊力是巨大的。隨後張鈺又告訴這位同學,只有進好小學,才能進好中學,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

她們還拿出了經典的勸說用語,「想想當年孟子的母親」。

在這個選購學區房的群體中,為了先賢孟子的讀書而三遷其居的孟母,似乎成為了家長們最具說服力的精神偶像。

「孟子的母親都這樣了,我們還有理由不為孩子找一個好的小學嗎?」張鈺說。於是,那名本來不願意找學區房的同學,也開始加入了尋找學區房的漫漫征程。

天價背後的荒涼

2016年開始,學區房突然跳漲。這給找學區房的家長又添了一道門檻。

很多人都遇到了業主的臨時漲價和跳單。預算不斷增長,買到的房子卻越來越差,很多人被迫選擇總價低的平房和半地下室。

這是稀缺資源的優勢。

在遲語的印象中,北京學區房的概念剛開始火起來的時候是2010年。

2010年,與往年「小升初」政策變化最大的是,當年北京所有知名中學、大學附中都將首次全部參加「小升初」電腦大派位。

在這之前,類似北京四中這樣的名校,根本不參加派位,但這個政策出來之後,北京四中也要招收片區內派位的學生。根據劃片的方式,學區房的概念興起。

一旦房子被劃分到片區內,「那就是坐等升值。」遲語說。

學區房徹底火起來的時候是2014年,北京市開始全面取消共建入學,所有學生都必須就近入學。

「這意味著以後孩子要上好小學,如果你不在學區內,只有買學區房一條路。」遲語當時就擔心,雖然官方的本意是推行教育公平,但客觀上其實助推了房價。

如今,遲語的擔憂成了現實。

不斷的有天價學區房的紀錄被刷新。46萬一平的天價房出現在今年2月份。文昌胡同口鏈家地產的業務經理劉先生賣出一套11平方米的平房,總價530萬,每平方米約46萬,是近期學區房交易的最高紀錄。

位於西城區的文昌胡同,東到佟麟閣路,西到鬧市口大街,位於西城區的「腹地」,長度僅有約400米,這條不起眼胡同因胡同西側的北京市實驗二小而聞名,而北京市實驗二小,則是北京市乃至全中國最好的小學之一。

如此天價的學區房究竟是什麼樣子?

在一處已經出售完畢的學區房平房,推開破敗的院門,是一處不到60平方米的擁擠的四合院,其中被分割成了5間房,每間房子不到15平方米,這每間房子經過拆分後,都具有獨立的產權。

這座猶如廢宅一般的院落沒有任何生活的氣息,唯一的作用僅僅是提供入學名額。透過斑駁的窗戶,垃圾與雜物堆滿了房間,有的地方甚至長出了雜草。

仲介劉先生說,「買這樣的房子的人,本來就不是為了住,甚至連出租都懶得租,只是為了孩子能上學。」

而在胡同口,隨處可見求購學區房的廣告貼紙。在院牆上,張貼的一則「求助信」上寫著,「我是本地人在附近工作,但是戶口在郊區,眼看小學快到上學的年齡了,但是沒有戶口,沒有上學名額,無奈貼條向各位鄰居求助,家中有空房,欲出售的鄰居多多幫忙,我能出高價並是全款,面積不限,只為設籍口。」

像這樣想買平房學區房的極端情況的購房者,遲語並不推薦,在他看來,這種沒有居住功能的高價平房,有很大風險。

如果小學要求有入戶調查,「可以說一查一個準」。這種房子不適宜孩子居住,如果到時候不准入學,得不償失。

「這種平房變成的天價學區房,本身就是一種扭曲的產物。」遲語說。

被犧牲的生活

還是有人願意接盤。

在天價學區房的作用下,一些家長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價格變成了一個數字。

上周末看完西城區一處學區房的張鈺漸漸習慣了動輒十幾萬一平方米的報價。看完了學區房,她突然感覺北京普通房子真是白菜價

今年剛買下海淀區翠微小學的學區房的張寧也是這種心態的「受害者」之一。

他一咬牙,花了全部積蓄外加銀行貸款,再加上四處找親友借錢,才買下了一處「老破小」。「老破小」是學區房圈內的名詞,意味著那些建築年代久遠,又老又破又小的房子。

如今,他們一家三代擠在一處40多平方米的屋內,「連早上上廁所都要排隊。」

家長們購買學區房後犧牲的生活品質是顯而易見的。

曾在豐臺區生活的張鈺說,每到開學的季節,豐臺區的大戶型都被成批的出租。這些房子業主則為了孩子,到西城、海淀去租房子住。

一些家長學會了「苦中作樂」。在網上的學區房買賣的論壇中,除了討論學區房和小學的選擇之外,有些家長還在分享自己在「老破小」中居住的心得。

一名網名為「大未小未」的家長,發揮了自己學設計的才能,將自己購買的使用面積為63平方米的老舊學區房,硬生生改造成為了4室1廳2衛。被回帖的家長們稱為「人才」,受到眾人追捧。

但也有家長覺得無奈,「裝修好有什麼用?」衛生間漏水、保溫效果不好,老破小牆板太薄,早上都能聽到樓上老頭起床在屋裡走來走去的腳步聲。

即便如此,張寧依舊不後悔。「既然選擇了在海淀買學區房,就是打算要好好拼孩子。」雖然他的孩子目前只有一歲,但他已經計劃給孩子上英語、奧數、鋼琴等多個輔導班,提升孩子未來小升初的競爭力。

付出的越多,希望得到的回報往往越大。

似乎,從血拼學區房的那一刻起,家長們就開始了比拼,這種比拼將一直持續到孩子很久很久以後的未來。

根據北京市教委的統計,2010年以來,北京市適齡兒童少年人數每年平均遞增2萬人,年均增長20%。照此速度,預計今後五年全市小學在校生規模,將增長至2019年的103.4萬。

而與此同時,教育資源卻顯得捉襟見肘。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吳正憲曾經調查後發現,目前北京小學的師資力量奇缺,一些學校的在編專職老師需求缺口高達47%。

在遲語看來,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才有了瘋狂的學區房市場。而所謂的擇校專家,也不過是這種市場下,梳理信息的人。

遲語曾經拒絕過一些諮詢者。在他看來,那些諮詢者太盲目了。他也常常會勸一些諮詢者量力而行。

但他實在不知道,這樣的勸說是否真的有效。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每日人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303/70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