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韓戰真相:史達林對毛澤東的報復

這不能不說是史達林毛澤東的報復:本來史達林是同意先幫助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然後再考慮朝鮮問題。後來突然秘密召見金日成,討論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顯然已經把中共進攻台灣的戰役置之腦後了。由此展開,美國學者柯慶生從另一個角度對史達林同意發動韓戰的行為的解釋,也是比較合理的……本文摘自2013年第3期《國家人文歷史》,作者沈志華,原題為《史達林支持金日成發動朝戰的動機》。

1950-1953韓戰期間,朝鮮陸軍坦克團(圖源:AFP/VCG)

1950年1月以前,史達林為了避免在遠東陷入與美國的衝突,一直反對金日成採取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但是1月30日他突然給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夫發出一封電報說,金日成「想對南韓採取如此大的行動,是需要充分準備的。此舉必須組織得不冒太大風險。如果他想同我會談此事,那麼,我隨時準備接見他並同他談。請把此事轉告金日成並且告訴他,在這件事上我準備幫助他」。得知金日成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滿意和激動,史達林又向什特科夫發出了一個補充指示:「請向金日成同志解釋,在目前情況下,他想和我討論的這個問題應該始終是機密的。不能把這件事告訴其他任何北韓領導人和中國同志,更不能讓我們的對手知道。」

那麼,史達林為什麼會在1月底突然改變了對朝鮮半島的政策?為什麼還要瞞著當時就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或者說,史達林同意金日成採用軍事手段的真實動機究竟是什麼?

這裡有一個時間節點特別值得注意:1月26日,中方提出了關於旅順口、大連港和中長路的協定草案,要求在兩年內收回中國在東北的全部主權;1月28日,蘇聯退回經修改的中方文本,基本上接受了中國的要求;1月30日,史達林給什特科夫發電報,表示同意金日成的軍事計劃並願意提供幫助。

由此,筆者有一個推斷:中蘇同盟條約的簽訂將使蘇聯失去通向太平洋的唯一的出海口和不凍港,這無疑是一個戰略利益的重大損失,其結果將導致蘇聯在亞洲失去戰略依託。史達林同意金日成對南韓發動進攻,就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重建或保障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這一傳統戰略的支撐點。

史達林一向思維縝密、行事謹慎,他當然會想到軍事進攻有兩種結果——順利或者不順利。在戰爭勝利的情況下,蘇聯就會控制整個朝鮮半島,仁川、釜山或其他南韓的港口就將替代旅順口和大連港的作用。即使戰爭失利,蘇聯仍然能夠如願以償,因為東北亞的緊張局勢會迫使中國要求蘇聯軍隊留駐旅順、大連,而根據中蘇雙方的協定,一旦出現戰爭或危急局面,蘇聯軍隊有權使用中長鐵路。

所以,史達林顯然已經預見到,在朝鮮半島出現的武裝衝突,無論其結局如何,都將保證蘇聯在遠東設定的戰略目標——獲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史達林所料。由於韓戰的爆發,中國不得不開放中長鐵路,並請求蘇軍繼續留駐旅順基地。

總之,史達林在解決與毛澤東結盟中的經濟利益衝突時,對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是有縝密和通盤考慮的。而如此設想和計劃的結果是,蘇聯既可以通過軍事和政治同盟使中國加入莫斯科的東方集團,又能夠保證其在遠東的戰略地位。這不能不說是史達林對毛澤東的報復:本來史達林是同意先幫助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然後再考慮朝鮮問題。後來突然秘密召見金日成,討論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顯然已經把中共進攻台灣的戰役置之腦後了。

由此展開,美國學者柯慶生從另一個角度對史達林同意發動韓戰的行為的解釋,也是比較合理的:「正是因為史達林懷疑毛澤東可能成為狄托主義者或者亞洲的列寧,才使得金日成撬動東亞共產主義運動的努力成為可能。」

當朝鮮戰場的局勢出現逆轉的時候,毛澤東和中共確實面臨著嚴峻考驗。究竟是亞洲的狄托,還是蘇聯的忠實盟友,全部問題就聚焦於一點:中國在危急時刻是否能夠出兵援助朝鮮。

責任編輯: 劉詩雨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602/748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