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分寸感 到底有多重要

01

第一次遇見她,是在一個婚禮上,她坐在我身邊。我對於陌生人,一般友好,但保持距離,也就是微笑、點頭、你好、再見。

但她不一樣,她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姑娘,所謂熱情,就是與她在一起,你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話題,她一個接一個地拋出問題,你只消回答完,就可以撐滿全場。

分寸感,到底有多重要

因為和她離得最近,我們留了電話號碼。

後來,我們私下裡約過一次飯。

那一次,她問了我許多問題,比如在哪裡工作,平時做些什麼,晚上無聊的時候幹什麼。這些問題自然是寒暄的標配,我們聊了很多,幾乎毫無保留。你的父親是做什麼的,母親曾經是什麼職業?她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訝異的。但有了類似朋友的關係,我並不介意告訴她。

我沒有直接回答她,只模糊地說,我父親是會計、母親退休了。

你一個月收入多少?當她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明顯有一些不舒適了。但礙於一個女孩子的面子,我笑了笑。

那你找工作,有沒有走關係?她問。

沒有。我回答得直接。我可以感覺到,當時自己的尷尬拼命在掩藏一種無奈。這樣的無奈,大概是因為她的逾距。說真的,就連最好的朋友,其實也不該問的,更何況一個剛剛見面只有兩次的人。

她好像察覺到了什麼。

她也有戛然而止的本事,順利地過渡到了下一話題里。這一頓飯,自然不愉快,這之後,她每每與我聯繫,我都會敷衍。

02

我問過女友Shelly,如果有人問你這些問題,你怎麼回答。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於敏感?

女友說:不窺探別人的隱私是起碼的教養,哪怕是自己的朋友。聰明的人,都懂得什麼是分寸感。

也是,我和女友已是十多年的朋友了,不算閨蜜,但常常聯繫。一直到最近幾年,彼此才偶爾提起收入,才知曉彼此的家境,我們也有聊不完的話題,但我們從不隨意打聽對方的隱私。

所謂分寸感,就是在循序漸進中走進對方的世界,在試探中,細水長流。尊重彼此的空間,又在彼此交疊的空間裡深愛,天長地久。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就是把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稱為客人。

記得東野奎吾的《戴著面具的人們》中,有一段是,服務員因為對一個年輕女性獨自住酒店好奇,他們酒店裡的經理說了一句話:「我們酒店的客人都是戴著面具的,一個叫做「客人」的面具,絕不要試圖揭開面具。

其實,每個人都是每個人的客人,只是來得多與少,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每一種形式的存在。

比如說那些普通朋友,大多數人都是被束之高閣的。就好像那些暫住兩三次,只留下電話號碼的顧客,或許下一次碰面,只記得名字和面容,再差一點,或許一切都模糊。這些人,你很少見,也很少記得。

好朋友呢,就是那些常常與你來往,於是成了熟客的人。

你們可以談笑風生,也可以坐下來一起吃飯,你們可能知道對方的脾氣和習性,也不太拘束。你們也會說,常來啊,常來啊。她放在你靠近的地方,常常是抬一抬頭就可以看到。但你們終究不是那個難過時第一個想到對方的人。

還有極少的一部分,就是VIP了,她們是你的閨蜜,你們對彼此了如指掌,你們可以在彼此允許逾越的地方隨意翻看對方,你們無拘無束,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隨時等著對方。

分寸感告訴我們,要懂得一個道理,叫「自知之明」。

也就是知道,首先,你是誰;其次,在別人心中你是誰;最後,你才決定,你可以做什麼,問什麼。

03

回到剛才說的那個女友Shelly身上。

在我們的朋友圈裡,她的好人緣是有目共睹的。

我們對她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是:分寸感。

初見時,有狼的靈性,也有羊的溫順。她坐在你身邊,笑著面對每一個人的說話,她好像在觀察什麼,但始終彬彬有禮,恰如其分。她後來說,如果是陌生人,她並沒有興趣知道別人的任何,世界上陌生人那麼多,你何必與人都說。

兩三次見面之後,談的最多的,也是她所喜歡的,比如美妝,比如健身,再或者談吃的。這些話題,是她可以和許多人都談得津津有味的,無關她自己,你也進入不了她的私人領地,她也從來不想逾越你的任何。

大概過了半年之後,會偶爾談點工作上的事,但絕不用發泄的語氣。她很喜歡說一些工作中的無關公司隱私的例子,天衣無縫地表達。這樣的技巧,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但唯一可以學會的是,一是不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二是不輕易透露自己的想法。

再後來,熟悉之後,就會說一些體己的話,這些體己的話,無非是知道了她的父親曾經生意失敗,她們一家有過一段租房子的日子,她也知道了我年少時的一些往事。

但我們都知道,我不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也不是我最好的朋友。所以,最私密的話,我們都不說,如果需要幫忙,我們也從不第一個想到對方。

許多人在友情中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我們同樣和她相識,你和她說這些秘密,卻不和我說?

為什麼我們同樣問這個問題,她能得到答案,我卻不能?

三毛有兩句關於朋友的話,我很喜歡。

一句是:朋友還是必須分類的——例如圖書,一架一架混不得。過分混雜,匆忙中去急著去找,往往找錯類別。

另一句是: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是,沒有分寸感的友情,都是不會長久的。

記得有一次,在談論朋友的時候,我和Shelly有一個共識是,每個人的交際圈就是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同心圓,直徑大小與親密程度呈正比。當親密程度越近,那麼直徑越小,反之,則直徑越大。

而時間就是不斷篩選朋友的過程,有些人的直徑越來越大,而有些人的直徑越來越小。但每一個直徑中,彼此都有彼此的空間,沒有進一寸的歡喜,也不會有退一尺的無奈。

願今後,聰明如我們,都懂分寸,但不逾矩,為人熱情,但不過於熱情。

在友情的直徑里,恰如其分地站立,把一切交給時間和彼此,然後順其自然。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閱讀時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0716/77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