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為何政府突推房價暴漲?因為外匯是中國經濟命脈

政府推動房價高企,其目的有多種解讀。如解決財政危機,遏制惡性通脹等。最近有一種解讀,認為中國房價高企,是政府把超發貨幣引入房市這個「蓄水池」,以避免匯市崩盤的策略。所以有房市崩盤和匯市崩盤二者必居其一的說法。對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預期,可能導致強大的兌匯壓力和洶湧的資金外流。當銀行帳戶上那些官員、富豪、甚至中產巨額的人民幣存款轉變為房屋時,也就消滅了這些人民幣兌換外匯的可能。從而保住那象徵中國強大的三萬多億美元外匯存底。

外匯有多重要?中國有20%的農產品、60%的石油需進口;中國工業所需的技術性產品,如飛機發動機,計算機晶片等,對外依存度高達50%;中國的對外投資,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無不以外匯為支撐。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如蘋果的手機,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菲律賓的香蕉,韓國的電視劇,台灣的旅遊業,都建立在中國有外匯的基礎之上。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多少國外商人虎視端端,中國政府也常常以此對國外商人施壓,但中國如果沒有外匯,中國人口最多,也不是「龐大」的市場。因為國外商品進入中國,或中國人的在外消費,或中國經濟的對外影響,是建立在中國生產的商品,或中國的國外資本收益,能獲得外匯的基礎之上。

一國外匯存底固然可以展現國力,但獲匯能力才是一國經濟強大的表現。外匯存底可能上升,可能下降,甚至短期出現國家對外支付危機,卻不一定表現為這國經濟的強大或虛弱。只要有強大的獲匯能力,經濟就會表現出強大。因為獲匯能力是一國商品或技術或資本,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商品技術資本相比較,具有競爭優勢的體現。

中國經濟近三十年獲得快速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中國獲匯能力的增強。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改革,充其量只是解決中國民眾的一些低層次需求。從九十年後期開始的大規模對外開放,才使中國經濟發展真正進入快車道。國外資本技術的進入,兩頭在外的加工企業,與吃苦耐勞的中國勞動力相結合,把中國變成一個世界工廠,使中國的獲匯能力大幅提高。如果說中國經濟取得什麼發展,不是表現為寬闊的大道,飛速的高鐵,林立的大廈,而是表現在獲匯能力的增強和外匯的大幅增長。

在中國,誰的獲匯能力最大,外企!外企出口的產品占到中國出口產品的60%至70%。中國約有48萬戶外企(2015年底)。他們具有較高的技術,較先進的管理,且熟悉國外市場,是中國製造業和創匯的主力。沒有外企,如何有強大的「中國製造」?如何有為之配套的「衛星」產業?如何有第三產業?如何有房地產業和城市化?在中國,出口產品的製造業中,有幾家是國企(剔除合資企業)?可以說,外企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中國經濟現在仍能維持,沒有崩塌,關鍵是東南沿海諸省的支撐。而這些省份的經濟無不以外企為骨幹。

遺憾的是,外企目前在中國的發展,遇到越來越強大的市場與體制障礙:A,土地、物流、能源、行政成本的不斷提高,正在大幅降低中國外企包括私企的國際競爭力。這種成本的提高,與中國的壟斷國企和政府行為密切相關。B,政府不斷超發貨幣,帶來人民幣內貶外升(或持平)的剪刀差不斷擴大,對出口企業形成雙重夾擊。通脹性的國內成本上升,與匯率僵化帶來產品國外價格相對上升(或持平),逼迫企業要麼降低產品的國外價格以維持銷路,這將大幅擠壓利潤,要麼在國際上失去價格競爭力。C,缺乏穩定、透明、公正的市場規則,增加外企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中國政府對外企需要時信誓諾諾,不合意時打擊連連。使外企越來越認識到,中國並不是一個適合於長期發展的經濟體。

外企撤離中國現在已成趨勢,這固然有產業向勞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轉移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一個企業的建立,不單考慮勞力成本,還有銷售市場、經營環境、法制公平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量。中國畢竟有著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如果人民收入普遍的、不斷的獲得實質性提高,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外企的產品,不僅可以出口,還可在中國內銷。這也是外資對中國難以割捨的原因。但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政府原因。中國的市場環境日趨惡劣,法制公平難以建立、政府瘋狂汲納社會財富,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前景暗談等因素,已經超出中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外企撤離中國,恐怕很難阻止。

外企撤離中國,不僅帶來社會失業增加,政府稅收收入下降,更重要的是帶來中國外匯獲取能力的下降,因而帶來中國進口的下降。中國已經深度進入全球生產分工。也就是說,中國的很多生產生活資料,必須依賴進口。如果說,中國那些不是必須品的生活資料進口下降(或為保護外匯加大進口壁壘),只是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那麼,那些必須生活品(如農產品)和工業生產資料(如高科技產品)進口的減少,將引發社會動亂和中國工業經濟的萎縮。中國很可能出現部分物資配給和經濟崩盤。

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可以減少匯率因素帶來的出口下降,但也會帶來資金外流,外儲的迅速下降。同時人民幣購買國外商品能力下降,政府和國企對外投資能力下降。所以,人民幣貶值具有多重且相互矛盾的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成本因素比之匯率因素對出口下降的影響大得多,人民幣貶值不一定能剌激出口。所以,保匯率,保外匯存底,成為現階段中國避免經濟崩盤的重要之舉。但用行政手段保匯率、保外儲,進一步損害中國對外開放形象,或加快外企的撤離,造成中國獲取外匯能力的進一步削弱。如此惡性循環,不但外儲保不住,可能化為烏有,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也將化為烏有。

如何避免這種惡性循環,唯一的道路是進行完全市場化和政治體制改革。以截斷政府和國企汲取社會財富的黑手,建立自由公平的市場經濟秩序。而非是政府不斷採用各種政策手段和行政措施去「救火」。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007/81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