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解密:中央警衛局專司副總理以上級特供農場

—解密:不為人知"特供″內幕(圖)

中國民間社會食品安全堪憂屢犯眾怒,而中共官方則在一次次以「食品特供」體現自己的權力地位和官民對立。7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發文揭示中共建政後食品「特供」的來龍去脈,聲稱當時張國宏特聘蘇聯專家建立香山農場,有中央辦公廳警衛局負責管轄,後不斷擴大專供副總理以上級別以及部分老中央委員。農場甚至為毛澤東試種了幾樣平時他愛吃的反季蔬菜和瓜果,號稱「專供中的特供」。

報導稱,中共入主北京後,中央辦公廳、公安部為了保證黨中央領導人在飲食上的安全與健康,決定配合玉泉山規劃改造,在附近建立一個小型農場,即「香山農場」。這開啟了中共為高級幹部服務的農產品特供制度。原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工作人員、總特灶伙食組組長張寶昌回憶:

香山農場規劃圖

毛澤東下令:先搞「土」的再搞「洋」的

早在1950年2月14日,中國和蘇聯簽訂為期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此後中南海多了兩位蘇聯客人。他們的正式身份是警衛和衛生專家,主要搞醫療保健與食品營養研究。香山農場初建時,專家對產品、規模、保鮮、消毒、化驗、防疫各方面都提出不少建議。如:場地要大,物種要多,糧食、蔬菜、水果要有專業生產區,辦公區要獨立等。

洋專家的設想藍圖,是地地道道的蘇聯規範化模式,非常現代,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不過對當時經濟落後的中國而言,實在是太超前了。

香山農場籌辦小組很快接到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傳達的毛主席意見:人家想搞一流的模範農場,說明他們有學問、有知識,心是好的。但好心不一定就能辦成好事。蘇聯工業發達,地方大、人口少、好辦事,我們比不了。現在弄吃的,也要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先搞「土」的,以後有條件,再搞「洋」的。

在北京市和香山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個以荒地、土墩為主體,近600畝的農場就這樣迅速上馬了。一張存留至今的「香山農場區劃圖」,生動地告訴我們當時各類作物區面積和房舍、道路、深井及糞場的方位。如:種青貯玉米260畝;青割玉米15畝;打籽玉米10畝;白薯110畝等。

農場食品專供副總理以上領導

時間不長,香山農場基本建成,歸中央警衛局管理。產品由局屬供應科收購,並專供副總理以上和部分老中央委員的需要。這種包括領導、生產、購銷為一體的三級管理體制,是十分安全和順暢的。但是,如何做到既要國家花錢少,又要東西質量好,成了農場一項非常突出的硬任務。

在供給制年代,首長沒有工資,大多在中南海西樓總特灶就餐。少數願在自己家裡吃的,由公務員打回去,菜餚變化不大。總體上是農場提供什麼,就做什麼。除了保證「五大書記」的需要外,其他首長只能按照「先來後到」、多則多給、少則少供等辦法來解決。

進入薪金制年代,各家有了自己的廚房和公派廚師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夫人們為了有計劃地安排好生活,都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農場領導想方設法加強田間管理,減少損失,並嚴把產品質量關,做到多產多銷。

在較長時期里,首長宴請外賓或重要人士所用的農場小牛肉、筍雞、乳製品、肉鴿、鮮蛋等樣樣都是濃醇飄香的真材實料。各家日常用量較大的豆角、黃瓜等蔬菜,也是蟲害少、長勢好,其乾淨新鮮程度,絕非一般渠道的蔬菜可比。

不久,香山農場東西好、價錢便宜的讚揚聲逐漸傳開,有的首長開始前往視察參觀。

很快,朱德的秘書通知警衛局:總司令說,農場的同志工作時間長,文娛活動少,建議由局服務科,每月1-2次去農場放映專場電影,影片租費由首長開支。

中央機關幹部每年須在香山農場勞動20天

趕上農忙時候,香山農場單憑40餘名在編人員,很難完成任務。警衛局就從其他科室抽調幹部前去支援。這種做法非常管用,沒有影響機關正常工作,也解決了生產中勞動力的緊急需要,還能拉近同單位不同部門,特別是機關幹部與農場工人之間的距離。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大家的感情更好了。

一次,頤年堂會議上談到幹部問題時,劉少奇陳雲指出:目前在中央、國家機關工作的許多幹部,特別是年紀輕的,幾乎都是「三門出身」(即家門、學校門、機關門),走的是一條由父母、政府安排的人生道路,不用自己操心就變成了公職人員,而且是終身的。舒服倒是舒服,可經不起風吹雨打,容易摔跟斗。警衛局組織幹部輪流到農場進行勞動鍛鍊倒是個好辦法,要堅持下去,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毛澤東表示同意並說:「在延安我們就是這樣做的,成績很大。全國勝利後,當官的多了,官氣也來了,這就挫傷了群眾的積極性。只有克服官氣,才能平息群眾怨氣!現在應當從中央機關做起,凡是『三門幹部『要有計劃地分期分批下去,在勞動生產第一線補上這一課。」

時隔不久,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在中南海居仁堂專門開了廳務會,研究布置幹部參加勞動生產的問題。為了便於考核、檢查,特以中共中央直屬機關勞動生產辦公室名義,印製了《勞動記工本》,人手一冊。內有姓名、日期、勞動項目、勞動時間、記時人簽名等詳細欄目。當時原則規定,每人每年必須要有20天時間,到農場參加勞動生產。

「黨中央一塊小小的自留地」

當臨時需要的勞動力問題解決後,香山農場的規模便日漸擴大了。至1956年後,國內安全形勢已大為好轉,北京市在商品收購、供應、藏儲、管理等方面,已積累了不少成熟經驗。有一批精幹的專業隊伍「供應歸口」,香山農場的轉向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經過一段時間準備,除稻田和人員外,農場全部歸北京市統一管理,自主經營。為了不影響生產和供應,警衛局事先還專門從部隊挑選20餘名戰士,轉業到農場熟悉情況,協助相關部門進行交接。爾後,中南海首長各家和總特灶的基本副食需要,就由北京巨山農場提供。

之後,在原有香山農場的基礎上,以部隊人員為主,組建了一個常年生產班子,大家習慣叫它「玉泉山農場」。新農場除了種稻子外,還在沙土高墩上栽種「甜心白薯」,其中一部分窖藏起來,這白薯是周恩來最愛吃的雜糧之一。

玉泉山管理處的人員利用綠化改造機會,開墾了不少山坡荒地,栽種果樹,算是農場副業。到了收摘季節,果品分為一、二、三級。以蘋果為例:一級最好,專供首長,市場價每斤兩角五分;二級次之,供機關幼兒園,每斤一角五分;三級最差,供機關工作人員(包括首長孩子),每斤一角左右。因為是自己種的,儘管普通,但味道不錯,大家總是爭相購買。

農場能提供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警衛局領導根據玉泉山獨特的住地環境,開始著重研究毛澤東等少數首長在飲食方面的特殊需要。玉泉山農場專為毛澤東試種了幾樣平時他愛吃的反季蔬菜和瓜果。如:苦瓜、青椒、木耳菜、南油菜、無籽小西瓜等等。

對於這種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方法,有人解釋為「專供中的特供」。有的則戲稱為:「我們種的是黨中央一塊小小的自留地」。

權力特供由來已久

中國的飲食文化歷來是與權力掛鈎的,先秦時期的飲食禮政已相當完備,從肴饌品類到烹飪品位,從進食方式到筵席宴饗等,都對等級之分有嚴格的規定,食品的消費也有嚴格限制。《禮記·王制》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那意思分明是,珍饈美味不是你想吃就吃的。禮儀雖在不斷改變,但總的原則是不變的:我的官做得比你大,我的權力比你大,就要吃得比你好。孫中山先生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中國飲食文化之所以如此登峰造極,是因為它是極權的產物。

關於特供食品爭論已久,以前的領導層特供,跟普通食品差別不大,然而現在的「特供」儼然成為了權力階層的劃分。政府機關熱衷於搞特供,其一是基於現實農產品的安全問題,為能最大程度的獲取利益,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生產者往往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甚至還違法使用一些國家禁止使用的藥品或者添加劑。此種模式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雖然具備數量和產量上的優勢,但在質量上卻難以得到保證,甚至危害到公眾健康。正因為如此,處於對健康的考慮和對市場中農產品質量的普遍不信任,各地的政府機關才熱衷於搞「特供」。

另外一方面主要源於政府權力不受制約的問題。儘管從法制和社會倫理角度而言,政府是為公眾服務的,政府手中的每一分錢都來自於公眾,所有開銷似乎都應該用在服務公眾上,也應該徵得公眾的同意。但在現實中,權力缺少制約,政府行為得不到有效監督。搞一些特供,花高價採購優質農產品給自己享用。由此可見,權力有特供,借權力之手,借公共資源之力,卻只給部分群體享用,這本身就是對社會法紀和公平正義的傷害。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024/824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