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美潛航器事件復盤 為何中共還的那麼快

作者:
過度激怒美軍也是中共政府上下的共同憂慮。儘管事件上周五一發生,軍事網站和自媒體就開始煽風點火,這股勢力的教主《環球時報》也在次日得意中國「賺翻了」,中共官方還是於本周一迅速表態,周二交還裝備,堵住了這些已基本不受高層控制,卻因符合「民族正確」而不受打壓的勢力進一步煽起狂熱,令政府的妥協置於「賣國」境地的空間,但這樣的局面今後很難每次都那麼可控。

對於這艘潛航器對中國潛艇構成的威脅,中國最終隻字不提(網絡圖片)

關於12月16日中美潛航器事件,全世界匪夷所思之處不一而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完全不禁止在國際水域的軍事偵察,何況是公開搜集軍民兩用的海洋環境數據,與侵入領海領空的間諜行為完全是兩碼事。中國自己也大量利用太空、國際空域/水域、軍民兩用平台和遠程技術偵察合理合法地搜集軍事情報,並積極利用海洋環境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引進技術,提升水平。

雖然在對國際法從來一竅不通也完全不認的大陸民族主義分子眼中,哪怕離菲律賓海岸只有百十公里,連「九段線」也兜不住的南海水面,也是中國的「家門口」,中國有權「截獲」、「扣留」甚至「繳獲」,但中共政府部門不會不清楚這在國際上行不通。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也難以相信這一行動得到了中國最高層批准,更不用說精心策劃。因而,即使中共官方用海軍發現不明裝置後對其進行了識別查證來辯解,但不顧主人充分的所有權聲明當面竊取,能叫作「負責任」?撈回來才認出上面的英文,稱得上「專業」?

經過與專業人士的探討,筆者不妨大膽推演一下這個行動可能的來龍去脈:雖然不可能是中國高層明確授意,但從行為的挑釁性來說,又很難說沒有高層「適當挑戰美軍在南海行動,配合應對川普否定『一中』原則帶來的中美關係震盪」一類模糊授權;美軍的確高度重視搜集中國潛艇情報,中國(核)潛艇也渴望擴大在南海活動範圍,發揮更大作用,當時很可能有較為敏感的中國潛艇在附近活動,中方水面策應兵力極為緊張。對美軍使用的偵察裝備,中方船長可能信息不足,卻貿然判斷其具有搜潛能力,因而既有關鍵情報泄漏之憂,又有此前撈獲高價值裝備受到表彰的誘惑,但對派出的水兵而言,美軍潛航器上雖有文字,水兵卻未必有足夠情報素養,也不願空手而歸。當然,中國軍工部門需要相關技術,要求海軍用這種方式竊取的可能不大,這畢竟太露骨而且不一定奏效。

結果整個行動看似得手,實則闖禍。一來美軍船隻就在身後聲明所有權,「撿」成了「偷」,「偷」成了「搶」;二來即使對方獲得了關鍵情報,只撈走兩個潛航器中的一個,而其情報早已通過衛星傳走,能阻止泄漏嗎?如果說像以前多次幹過的一樣,想給美軍一個警告,將其偵察設備破壞即可(這仍然非法且挑釁);三來既然敢到國際海域活動,卻又指望通過粗暴驅趕而不是自身水平躲避外國海軍的偵察,這和官員搶記者的錄音筆有什麼兩樣;最後,對於這艘潛航器對中國潛艇構成的威脅,中國最終也隻字不提啊。

實際上,中共外交部發言人19日三度強調兩軍保持著順暢溝通,將妥善處理,這顯然既是針對美軍少有地將此事捅給大眾媒體而非像以前一樣在軍方之間關起門來(給中國留足面子)有事好商量的一點埋怨,也是極為隱晦和模糊的一點「不好意思」。

可惜,雖然中共政府專業部門顯然明知理虧和丟臉,高層卻絕沒有給他們為此道歉的任何空間。相反,要滿足高層的政治偏好和需要,近年中共外交部早已越來越嫻熟地掌握了一門絕技——豪言壯語迎合民族主義情緒。為此發言人以「在街上撿到東西有權查證後才歸還」來辯解,被外國記者反問「中國海軍發現潛航器的時候難道認不出屬於美國」時,只好柳眉一豎卻不夠聰明地反嗆「難道你認為南海是美國的囊中之物嗎」。

對當前中國大陸社會,上述那點「不好意思」幾乎無人能體會,最後這句反嗆卻被所有媒體又以「罕見強硬質問」一類的煽動性標題大肆傳播。不止於此,發言人竟不顧事發地逼近菲律賓領海,再次提起「美軍艦機長期在中國當面海域頻繁抵近偵察和軍事測量,對中國的主權和安全構成威脅」,質問「美國軍方到底在那裡(事發海域)幹什麼」。結合中共軍方將自己行為美化為「為防止危及過往船舶航行和人員安全進行查證」,又大有借「南海防空識別區」一類舉措強化「整個南海全部屬於中國」之勢。

這些咄咄逼人,顯然又與中國最近從菲律賓得到一些投機性成果,以及美軍在南海並不願與中國激烈衝突不無關係,但除了煽動和收割民族主義狂熱,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實際利益和南海等問題的真正解決並無益處。但這就是中國的現實,不如此,發言人無從加官進爵,媒體無從安全生存,這才是當前中美關係中嚴重影響中方理智的制度性、結構性和社會性因素。

還好,過度激怒美軍也是中共政府上下的共同憂慮。儘管事件上周五一發生,軍事網站和自媒體就開始煽風點火,這股勢力的教主《環球時報》也在次日得意中國「賺翻了」,中共官方還是於本周一迅速表態,周二交還裝備,堵住了這些已基本不受高層控制,卻因符合「民族正確」而不受打壓的勢力進一步煽起狂熱,令政府的妥協置於「賣國」境地的空間,但這樣的局面今後很難每次都那麼可控。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222/85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