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媒體:「權力嫖客」折射出的中國經濟真相

通過這個名單,卻可以透露出中國經濟的一些真實生態。一個社會色情業的變化和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管窺一個時代經濟特徵的一面鏡子。

中國的財富浪潮有四波:第一波財富為商業創富浪潮,改革開放初的一幫企業家,以商業和製造業起家;第二波財富為地產財富浪潮;第三波為網際網路浪潮;第四波為消費財富浪潮,這些財富必將在大健康、娛樂、休閒等領域出現。

知名財經評論員馬光遠分析認為,儘管「涉黃被抓名單」不在我的朋友圈,但通過這個名單,卻可以透露出中國經濟的一些真實生態。一個社會色情業的變化和特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成管窺一個時代經濟特徵的一面鏡子。

這次涉黃的三個會所,從朋友圈的反應看,屬於這類服務業裡面的頂級品牌。比如,保利俱樂部,在其官方網站上註明「北京天上人間之後,最高端,生意好的只有保利俱樂部了」,非普通人可以消費。所以這份「涉黃被抓名單」可以視為混得不錯的中國一些行業的高端人士,而有閒有興致到這些所謂的會所來消費的高端人士,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經濟領域比較活躍的群體。

馬光遠對這次流傳的「涉黃被抓名單」的三個特徵作了更進一步的分析:

第一個特徵是某著名商學院。這個商學院曾經一度有「家庭重組係數」最高的商學院之美譽。在中國,凡是到商學院上MBA的,大多都是企業中層,或者事業剛剛開始的。而到一些名校上EMBA的,都是事業已經有了很大的成功,但算不上頂級企業家,還需通過商學院結識的人脈繼續攀登更高峰,但這些人,經濟實力已經很強,不乏上市公司老總。

第二個特徵是網際網路大佬。網際網路是時下中國經濟中最為活躍的領域,創新和財富爆發點基本都在這個領域。我曾經對中國的財富浪潮做過一個劃分,叫中國的「第四波財富」:第一波財富為商業創富浪潮,改革開放初的一幫企業家,以商業和製造業起家;第二波財富為地產財富浪潮,房地產是過去10年中國最大的風口;第三波為網際網路浪潮,這波財富浪潮目前仍然方興未艾,仍然在醞釀著一個又一個的財富風口;第四波為消費財富浪潮,中國中高端人士的消費升級帶來的財富浪潮,這些財富必將在大健康、娛樂、休閒等領域出現。這次流傳的「涉黃被抓名單」中,有很多網際網路大佬中槍,說明什麼?說明網際網路財富浪潮仍然沒有結束,活躍度仍然很高,中國的很多年輕人實現財富夢想的領域目前主要在網際網路領域,包括一夜走紅的網紅。

第三個特徵,創投圈。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是過去10年製造各種財富神話的重要推手。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的崛起,和創業投資以及私募股權基金有很大的關係,沒有他們的參與,國內外目前正在引領風騷的很多企業不可能出現。創投圈是真正的財富鏈條的最高端,最具有話語權的群體,所謂資本的力量,在中國各個財富浪潮的爆發中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影子。26日,網傳很多知名的涉黃的創投企業的老總紛紛報平安。

大家應該注意到,在這份名單里,我們沒有看到製造業企業家,也沒有銀行業的,券商的,還有開發商。這雖然不能完全說明這些領域在中國的活躍度,但最起碼說明,製造業目前仍然處在一個困難的狀態。製造業企業要麼無閒到這些會所,要麼沒有必要到這些會所來勾兌感情。房地產在經歷2016年的大漲之後,在目前的調控態勢下,2017年的日子也不好過。至於銀行業,其實這幾年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正在退出中國金融業王者的地位。至於券商,至少在熊市的情況下,也很少來這些會所消費。

一份「涉黃被抓名單」,除了讓很多人感嘆人生仍然「不成功」,難道不是中國經濟某些生態的寫照?

與此同時,昨天晚上,新京報創客報導部副主編胡涵在公號發表了同樣的觀點,他說,我的朋友圈被各大創業公司和投資機構的發言霸占了。一個疑似營銷號的所謂名單,居然掀起了創投圈的八卦熱潮和營銷大趴。

有人借著「報平安」完成主動闢謠式營銷,有人借著「撈人」再次加工雞湯:「這事兒告訴創業者的是,在上升的事業之外,還需要建立能為事業保駕護航的社會關係。」

不把任何話題轉換為雞湯,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創業者;不把任何話題轉換為借勢營銷,你就不是合格的新媒體從業者。

創投江湖被一份名單攪混水,那麼,網際網路公司的CEO們,真的都是俱樂部常客嗎?

誰製作了創投圈被抓名單?

以保利俱樂部為代表的三家俱樂部被查封,一家媒體採訪了一個不知名的核心人士說,這是某商學院根據地,網際網路一半CEO都去過。

而到了昨天上午,這個傳言先是變成了九成創業公司CEO都去過,然後又變成了CEO幾乎都去過。

事實上,三家俱樂部儘管有名,但我詢問一圈,居然沒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周圍有人被抓走,當然也沒人承認自己去過。如果真的如某自媒體所言,聳然聽聞到很多公司連早會都沒辦法召開的話,我們不可能沒有任何消息。

在沒有嚴肅媒體介入和權威信源之前,最好對那份某自媒體不斷更新的疑似名單保持警惕。事實上,太多曖昧不清的表述,存在著故意設置議程的嫌疑。

在昨天流傳的信息中,打碼加正中間的一位穿裙子的女性,使得整張照片似乎充滿暗示。而一排三人中,唯一一名缺席的,椅背上赫然有著三個字,徐小平。

如果說早前中國天使投資人中的網紅是薛蠻子,那麼這兩年公眾最熟知的天使投資人非徐小平莫屬。這個極富表演天賦的天使投資人,通過媒體,在中小創業者和公眾心中塑造了創投圈網紅的形象。

而用這張照片做配圖,可見其背後心思。

事實上,這張照片源於去年股權通成立的發布會現場,照片中不幸被打碼的女性,是男星佟大為的妻子關悅,另一位男士則是股權通創始人張騫。

不出意外,這份名單之中,「恰巧」有幾個名字能與徐小平匹配,比如:

Daniel(男)著名投資人,目前正在讓被投的創業者撈人,下了死命令!「趕在明天頭條出來之前撈出來」

而更離奇的地方在於,這個公號居然開始號召大夥在其後台「報平安」。通過報平安的方式,營造出一種緊張的節奏感。

於是,熱點一個跟著一個,徐小平闢謠之後,是某理工大學教授,接著是某投資人招了……

熱衷於傳名單的公號,是某個針對燕郊中產階級的營銷公司帳號,這個帳號上達天聽的可能性太低,也同樣不太可能一夜之間混入CEO圈。

創投圈喜歡高檔會所:坦誠

一份疑點重重的名單演變成了全行業事件,網際網路公司的白領們至少要負一半責任。擠完周一的早班地鐵,等半個小時的辦公樓電梯,他們終於在枯燥的周一早上找到了合適的消遣。

但問題是,為什麼就連網際網路公司的員工們,都願意相信自己的同行很可能是那個去了會所的倒霉蛋?

這可能要從創投圈的社交結構說起。

商務社交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交網絡。美國Cadre公司創始人和執行總裁德里克·科伯恩在《社交無用》中曾總結,商務社交是一種網絡結構,人們藉助網絡交換有價值的信息為彼此服務,構建一個以信任為基礎的組織,而商場社交失敗的人,多半是將網狀結構的社交給弄成了線性結構:把延時滿足當成了及時滿足的交換。

到了網際網路圈,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創投圈,更是這樣一種實質赤裸表面道義的社交結構。這樣的社交結構,需要幾個元素:(1)信任為基礎(2)有利於構成網狀結構(3)延時需求多於及時需要(4)彼此服務。

在中國,哪種社交形式能完美滿足這一切元素?

答案正是俱樂部,或者說,是高端夜總會。

高端俱樂部的存在是剛需。人生四大鐵中,「一起嫖過娼」始終位列第一。美女環繞之時,雙方都擁有了坦誠相對的信任感,而俱樂部的高門檻,也保證了能夠形成發散和互相連接的網狀結構。

如果在俱樂部里的關係維護好了,那麼,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去泡三溫暖談生意:這種據稱起源於黑社會的協商方式,依然是現在很多商界精英的最愛。

如果留心,你可能會在很多創投群里發現一種特殊的招聘需求,其通用格式為:

某私募基金想聘請一位投資關係主管,性別女,最好不是金融或投資專業,30歲以內,漂亮大方,年收入7位數左右,可能會很晚才下班。

這是傳說中的IR,看到招聘條件,大概你也能猜到七位數年薪需要你付出些什麼。

尤其在國內。風投基金喜歡說的概念是投人。那麼,如果不陪著投資人出入俱樂部,一起泡三溫暖,恐怕,人家不太可能會知道你的長短。

而在中國,創投圈的生態更為奇怪。一方面,2016年,隨著資本日益冷靜,大量隨著創業浪潮而起的中小創業公司很難拿到融資,讓他們的生存難上加難;另一方面,中國的人才危機,並沒有因為網際網路浪潮的興起而被徹底解決,真正優秀的創業者鳳毛麟角。

這就導致了小創業公司不遺餘力討好投資人,而投資人卻在不遺餘力討好處於頂尖位置的創業者。

這樣的生態,決定了任何一個營銷號借勢弄出一個方案,都能成為熱點。畢竟,在這樣不按常理出牌的掃黃打非面前,網際網路公司更加人人自危。

或許名單是假,但活躍於類似俱樂部的人群分類大概不差。營銷號們準確利用了生態製造話題,而被製造話題的網際網路公司們,則利用話題怒刷存在感。

創投圈為什麼要去湊神秘俱樂部的局?

昨天下午,一個美元基金的合伙人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為什麼沒人找我報平安,難道我被忘了嗎?」

這個提問就開始奇異起來了。為什麼一個沒有任何瓜葛的人,還非得往上湊,難道這是某種形式的權力遊戲?或者說,是不是只有進過保利夜總會的人,才進了創投圈的核心層?

在中國的世界裡,是有許多圈層的。從外人的角度上看來,創投圈自然都是鮮衣怒馬,少年得志。本來嘛,離錢那麼近,上下幾千萬,哪個圈也沒有這個圈那麼富裕啊。但是恐怕,尤其在京城創投圈裡,核心的圈層,未必是每個創投人都能夠擠進去的。

江湖上傳聞著徐小平投資的各類笑話,不過在徐小平的朋友圈裡出現,那必須是光環四射啊。

其實保利俱樂部已經被闢謠了和保利集團沒有任何的關係,但中國創投才俊們恐怕要的就是這份神秘感。為什麼以訛傳訛、三人成虎地硬要把保利俱樂部傳成了創投圈和創業者的頂級俱樂部?

要知道,那些鮮衣怒馬的投資經理們,一個月要看幾百份商業計劃書,平日裡蓬頭垢面,主要睡覺時間就是在飛機上;而那些創業狗們三更半夜還在趕工寫代碼,看見投資經理就想下跪磕頭的慫樣,整個就是社會底層啊,哪跟頂級扯得上半毛錢關係?

恐怕就源自於對權力的想像了。

在中國所有過往曾經被披露了的頂級俱樂部,包括「天上人間」;以及還有更多冰山下面還沒有被披露出來的頂級俱樂部,背後所隱藏的,全是對權力的想像。

在頂級俱樂部里,尤其是京城的頂級俱樂部里,總是隱藏著權力出沒的痕跡;而在歷次這些頂級俱樂部里中槍的,也總是屢試不爽地出現權力冠冕者的身影。也就是說,進入頂級俱樂部,也就意味著進入權力的眼瞼,總有可能成為權力青睞的對象。

每一個創業的屌絲都知道,以及每一個支撐創業屌絲的創投屌絲都知道,只有進入了權力的眼界,創業者才能成為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式的商業頂層——或者最少靠近商業頂層。模式什麼的,是說給市場聽的,進階成為了商業紅頂,這才是光宗耀祖,能到網際網路大會上去講話的角兒。

當然,並不是每個俱樂部都是和權力相關的,多數不過是誨淫誨盜,甚或只是「莞式服務」的派生品而已。但是既然把俱樂部開到了京城,那麼越是顯得頂級,顯得高不可攀,顯得充滿神秘感,越是能夠吸引一眾來想權力朝拜,一心嚮往黃馬褂,順便玩玩石榴裙的恩客們。

因此,在各地若隱若現的各類頂級俱樂部,實際上都玩弄的是權力的神秘感。這和海外聲名斐然的好色客俱樂部不太一樣,那邊廂真的吸引的就是有特別癖好的富翁巨擘,像扳倒了柯林頓總統的檢察官斯皮策,也就只能叫個脫衣舞娘到家裡來,根本玩不起那麼高級的俱樂部。

現在明白創投圈媒體玩的是什麼了嗎?不過是在進入不到權力核心層之後的一種准自慰:我們也是權力核心圈裡的人呢!即便被掃黃,那也得是權力核心圈子,才有資格被掃呢。

這恐怕是創投圈和創業群體最為墮落和丟人現眼的一次展覽了。那些喜不自禁的創投精英們,不能像古代的狀元們那樣高頭大馬展示自己的文才武略,卻強行地要在自己的頭上安個「權力嫖客」的名頭,才落得了個心安。

話說這是什麼新經濟?練就了一身網際網路的鐵布衫,就為了耍一把舊權力時代的裸臥釘板?這大約就是中國特色的新經濟吧。或者說,中國的新市場經濟,還依舊是權力市場經濟?

而更重要的是,在調侃和洗版之外,我們是否還可能再回頭去反思另一則沒那麼好玩的、被湮沒掉的、無法在周一早晨當消遣的新聞?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228/858389.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