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張家四姐妹天堂迎接周有光 與眾連襟續寫絕代芳華

【1946年7月,張家四姐妹這張合影成為經典。前右元和,前左允和,後右兆和,後左充和】

題記:葉聖陶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張家四姐妹被稱為最後的大家閨秀,個個貌美如花,多才多藝,每個人都是一道風景。2017年1月14日,張家二姐夫周有光去世,這一家人在天堂團圓了。

【1939年,張元和與顧傳玠在上海結婚】

【1933年,張允和與周有光結婚】

【1933年,張兆和與沈從文結婚】

【1948年11月19日,張充和與美籍德裔漢學家傅漢思在北平結婚】

大姐元和,精崑曲,其夫顧傳玠為名噪一時的崑曲名家;二姐允和,擅詩書格律,夫周有光為語言學家;三姐兆和為名編輯,夫為一代文豪沈從文;四妹充和通書法,執教於耶魯大學,夫為漢學家傅漢斯。幾個弟弟分別是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有意思的是,父親將女孩兒們的名字都帶上了腿兒,意味著女大不中留;男孩們的名字,均有象徵著家族的寶蓋頭。

【1924年,張家四姐妹合影(左一張允和,右一張元和)】

【1930年,張允和登上雜誌封面】

【1930年,張元和在蘇州火車站月台】

【1930年,張允和在上海南翔】

【1932年,周有光給張允和拍的第一張照片】

【1933年,巴金(左一)攝於北平達子營沈家,圖中右一至右四分別為:張充和、張兆和、沈從文、沈岳萌】

【1935年,沈從文、張兆和、張允和在蘇州(蕭乾攝)】

【1935年,沈從文與張兆和攝於蘇州】

【1936年,張元和與張充和】

【1937年,張充和抗戰前在虎丘留影】

【1938年,張兆和與兒子沈龍朱、虎雛】

【1938年,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重慶南溫泉。】

【1940年,張充和在雲南呈貢雲龍庵佛堂前.那年她27歲,風華正茂。】

【1940年,張元和與顧傳玠結婚周年】

【1940年9月,巴金(後右一)、沈從文(前右二)、張曉天、蕭珊、張兆和、王樹藏等在昆明西山】

【1946年,三連襟在上海(左起:顧傳玠、沈從文、周有光)。】

【1946年7月,張家姐弟10人在上海合影。前排左起:充和、允和、元和、兆和。後排左起:寧和、宇和、寅和、宗和、定和、寰和。】

【1946年7月前排左起:周小平(允和子)、沈龍朱、沈虎雛(兆和子),二排左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三排左起: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寧和】

【1947年,張允和與周有光從上海出發,開始「繞地球一周」行動。】

【1948年11月19日,張充和婚紗】

【1953年,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蘇州】

【1959年,張允和演崑曲】

【1970年,張元和在台北】

【1977年夏,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北京景山前街。】

【1981年夏,沈從文、張兆和夫婦在寓所。】

【1983年10月26日,張元和演示崑曲身段譜】

【1987年,四姐妹相聚】

【1988年,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舊金山。】

【1989年,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共慶俞平伯九十大壽。】

【1995年,張允和以《崑曲日記》和家庭雜誌《水》聞名於世,86學電腦的。】

【2000年9月1日,張允和與周有光】

【2009年,張充和在美國寫書法】

【2013年,張充和百歲誕辰】

【2015年6月18日,張家四姐妹最後一位健在者小妹張充和逝世。】

張家老宅在蘇州九如巷三號,院內有一口古井,張家文化是「水」的文化,張家四姐妹於1930年自辦了一本家庭刊物《水》,自家人寫,自家人印,自家人看,成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油印家庭文學刊物。張家兄弟也不示弱,創辦《九如巷》。

【張家四姐妹,從左到右分別為:張充和、張兆和、張允和、張元和】

【二妹允和大姐元和於上海】

【年輕時代的張充和】

【張充和表演崑曲】

【張充和飾演崑曲《牡丹亭》中杜麗娘的精彩劇照】

【張充和曾在成都演唱崑曲《刺虎》】

【戲劇人生】

【張元和與崑曲名伶顧傳玠】

【張允和與周有光跟女兒(6歲時夭折)在蘇州】

【晚年的張充和】

【晚年張充和】

【晚年張允和和周有光。又過生日啦】

【晚年張兆和與沈從文】

【張家姐妹自編的家庭刊物《水》】

張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淮軍將領、兩廣總督張樹聲,《清史稿》有傳。父親張冀牖(原名張武齡)是位開明的教育家,先在上海辦學,後舉家遷到蘇州。所辦樂益女中,曾聘請張聞天、柳亞子、葉聖陶、匡亞明等任教。

【張家姐妹的曾祖父張樹聲(1824-1884),字振軒,安徽合肥人,清末淮軍將領。歷任道台、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通商事務大臣等職。】

【張冀牖(原名武齡),張家四姐妹之父】

【張家四姐妹母親陸英】

【張武齡和姐妹四人,抗戰之前的九如巷老家】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秋月朗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116/867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