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冷戰期間 美國人砸蘇聯移民的店了嗎?

作者:

美國總統甘迺迪

1、

最近的新聞,常常讓我想起多年前一起相似但又很不一樣的事件,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10月22日晚上,全美國的人都守在收音機和電視機前,忐忑不安地等待著他們的總統發表特別緊急講話。

7點,約翰・甘迺迪的聲音傳遍了美國的每一個角落,沒有廢話,直入主題:

「晚上好,我親愛的公民們。正如我們所承諾的那樣,政府一直在嚴密監測蘇聯軍隊在古巴島上的軍事部署。近一個星期以來,我們有確切的證據表明,這個被囚禁的島嶼已經準備了一系列進攻性飛彈發射場……美國政府對這些證據做了確認並且對我們所將採取的對策做了全面的評估,我們覺得有義務向你們報告這次新危機的所有細節。」

和防禦性的薩德不一樣的是,古巴的飛彈是進攻性的核武器。正如甘迺迪指出的那樣,「這些發射基地的唯一目的,是對整個西半球實施核打擊」。

其中一批發射場可攻擊包括首都華盛頓在內的整個美國西南部,而另一批尚未完工的遠程飛彈發射場,攻擊範圍則覆蓋北至加拿大、南至秘魯的整個西半球。

也就是說,這批飛彈足以摧毀美國本土幾乎任何一座城市,從紐約到芝加哥到西雅圖,無一能夠倖免。

在那次飛彈危機之前,美蘇之間已經進行了幾年瘋狂的軍備競賽。再往前,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剛剛結束十幾年,年長一點的老人甚至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記憶。

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書上,古巴飛彈危機只是短短的一兩句話。但對那一刻、那幾天、乃至那一代的美國人來說,危險和恐懼是切切實實存在的。

孩子會急切地問父母老人,會有戰爭嗎?而長輩們抿抿嘴,他們也不知道,無法給孩子許下虛幻的希望。

當時美國軍方鷹派主張強硬回應,痛擊蘇聯。一旦如此,兩個核大國全面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開打不可避免,世界接近核毀滅的邊緣。

但甘迺迪選擇了另一條路線。在他的堅持之下,美國和蘇聯進行了秘密談判。13天之後,雙方達成一致各讓一步。

這是可能毀滅世界的13天,也是美國人最擔驚受怕、生活在恐懼里的13天。那幾天,報攤上天天排起長隊,人們焦急地想要知道最新的消息。

甘迺迪是個偉大的政治家,無論他的個人私生活存在多少污點,但光是這13天,已經足以讓他青史留名。

排隊買報紙的美國人民

2、

但我更感興趣的,是那個時候普通美國人對待古巴和蘇聯、以及對待古巴人和蘇聯人的態度。

我想知道的是,有沒有那麼多美國人走上街頭,嚷嚷著要砸掉古巴移民和蘇聯移民開的雜貨店、咖啡館和小酒館?

有沒有那麼多美國人,痛斥古巴做了蘇聯爹的走狗,宣稱自己要抵制古巴雪茄,甚至是去砸爛一箱箱俄羅斯伏特加?

抵制樂天的民眾

有沒有那麼多美國人,義憤填膺地衝到古巴餐廳和俄式餐廳,指責那些正在吃飯的同胞是走狗美奸賣國賊?

有沒有那麼多的美國商店,急著把所有的古巴貨蘇聯貨撤下櫃檯?

抵制樂天的民眾

有沒有那麼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打著愛國的旗號,去煽動憤怒的情緒來為自己謀取名聲或者利益?

可能因為年代久遠,很遺憾我沒有找到任何這一類的資料。

那幾天街頭抗議的圖片倒是找到不少,從紐約到舊金山,全美各地都有。但那些集會,主要是批評美國政府開展核軍備競賽導致局勢緊張、要求聯合國和甘迺迪解決古巴飛彈危機,甚至是抗議美國對古巴實施經濟封鎖和貿易禁運。

抗議美國政府的美國人民

抗議美國政府的美國人民

我想這些抗議,應該也對甘迺迪和白宮的決策,有一些推動作用。

更可以作為參考的,是甘迺迪在飛彈危機8個月後的1963年6月10日,在華盛頓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畢業典禮上做的一個演講。

在那次演講上,甘迺迪諄諄告誡美國人,要把蘇聯政府和普通的蘇聯人區分開來。

他說,「沒有哪國政府或哪種社會制度邪惡到我們必須將其人民看成一無是處。作為美國人,我們對蘇聯深惡痛絕,將其看成是對個人自由與尊嚴的否定。但我們仍然可以為蘇聯人民在許多方面的成就喝彩,為他們在科學與太空技術、經濟與工業增長、文化以及敢作敢為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喝彩。」

他說,「在我們兩國人民的諸多共性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我們對戰爭的共同憎惡。我們兩國從未交戰,這在世界各強國當中幾乎當屬絕無僅有。」

他甚至對蘇聯人所承受的戰爭苦難表達了同情:「在戰爭的歷史中,沒有哪個國家曾經遭受過比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遭受的更為深重的苦難——至少有兩千萬人失去了生命;數不清的家庭和農場慘遭焚毀或洗劫;三分之一國土(包括近三分之二的工業基地)成為廢墟,損失相當於美國芝加哥以東的全部國土遭到毀滅。」

我不知道有多少美國人聽進去了這些話,但是我想,認可這樣理念的人,一定不會去砸蘇聯人的店,也一定可以在對蘇聯飛彈的恐懼之中仍然氣定神閒地吃著俄羅斯菜喝著俄羅斯伏特加,而不會覺得自己正在助長敵人的氣焰。

國家和國家之間也許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利益,但人民和人民之間是可以交朋友的。

即使不交朋友,也不必針鋒相對,劍拔弩張。無論國家和國家之間如何交惡,人民和人民應該心平氣和。

無論政府之間如何爭吵,民間的交流和友好不應該受到影響。

只有失去基本情感的機器,才會把對另一個國家政府的憤怒,無節制地變成對那個國家的人、乃至對那個國家所有一切的仇恨。

3、

甘迺迪的那個演講,振聾發聵。不光是我前面提到的那幾段,其實通篇都值得一讀再讀乃至全文背誦。尤其是對今天許多中國人來說,那個演講提供的是一種已經稀缺的思維方式。

演講中的甘迺迪總統(以上圖片均來源於作者微信)

因為是在大學演講,他首先對大學教育提出了讚揚:

「約翰・梅斯菲爾德在其對英國大學的讚美之辭中寫道,塵世間很少有事物能與大學媲美。這話在今天同樣千真萬確。他指的不是高聳的塔尖和雄偉的大廈,也不是綠樹成蔭的校園和攀滿藤蔓的牆壁。他說,他讚賞大學的輝煌之美是因為在這裡憎恨無知者可孜孜求學,諳悉真理者可解惑於人。」

那之後,他開始提到了一個今天的我們看起來有點過於宏大、虛無乃至可笑的主題,世界和平。這個演講,也因此被稱為「和平演講」。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年代的美國人生活在對戰爭的切身恐懼之中,和平這個詞對他們來說有著更加迫切而重要的意義。

但是,也正因為如此,那時有很多美國人,不相信和平能夠實現。

但甘迺迪所說的和平,不是那種大愛無疆的理想主義小清新抒情,不是嬉皮士和中產階級營造的虛幻迷夢,而是在這個充滿衝突、爭執、不同、爭吵的世界上,國與國以及人與人之間,為了實現生存而所必須走的唯一道路。

他說,「我們要將精力轉而投向一種更實際、更可能實現的和平,這種和平的實現不是依靠人類本性的突然巨變,而是依靠人類習慣的逐漸演化,是依靠符合有關各方利益的一系列具體行動和有效協定。」

他說,即使有了這種和平也依然會存在爭執和利益衝突,正如家庭和國家內部存在爭執和利益衝突。世界和平猶如社區和平,並不要求人人都愛自己的鄰居,而只是要求大家相互包容地同處在一起,將其分歧訴諸於公正而平和的解決方案。」

「我們既不能對我們之間的分歧視而不見,也應當著眼於我們的共同利益以及可以解決這些分歧的方法。即使現在不能消除分歧,至少也可以幫助世界在存在多樣化的前提下保持安全。」

「要記住我們不是在參加一場辯論,因此沒有必要羅列論點。我們不要在這裡指責別人或指手劃腳地進行評判。我們必須正視現實的世界。」

用中國人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詞,「求同存異」。

所謂的和平,無非就是求同存異。不一定要相親相愛,但一定要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傾聽對方的訴求,理解對方的擔憂,尊重遊戲的規則。

這樣,才能心平氣和,找到那個最大公約數。

就像甘迺迪說的,「我們畢竟都居住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這是我們最基本的共同利益。我們都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都珍視我們子女的未來,而且我們最終都會離開這個世界。」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假裝在紐約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318/89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