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中國人的名字為什麼越來越不動聽了

作者:
古代取名字,還要求讀音的聲調,像寫詩一樣平仄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又要有喻意,這名字真不是普通半桶水的人能取好的。反過來再看看我們現代人,有學歷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卻是真沒幾個,明明只識字,偏偏要說自己有文化,除了會寫字,還會什麼?尊重傳統的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祖輩的名字儒雅講究

中國人取名字歷來是非常講究的。不過總覺得有些老一輩的名字挺好聽的,又不做作。先帶大家看看眾網友祖輩的名字:

*老狼老狼幾點鐘:‌‌‌‌‌‌「謙修。我外公的名。‌‌‌‌‌‌」

*奔跑的曲奇:‌‌‌‌‌‌「紹禮,我爺爺的名字。‌‌‌‌‌‌」

雖然語法不一,但字裡行間,滿是自豪。

*芥末味不給你吃:‌‌‌‌‌‌「我爺爺叫立煥。‌‌‌‌‌‌」

*小檗:‌‌‌‌‌‌「我外公叫弘杉。‌‌‌‌‌‌」

*芥末:‌‌‌‌‌‌「老太爺叫玉軒,外公叫靖安;爺爺叫茂貞,奶奶叫冬青。‌‌‌‌‌‌」

*青村-逗:‌‌‌‌‌‌「外公是席儒,爺爺是慕謙。都覺得好。‌‌‌‌‌‌」

對於祖輩名號的讚美,由衷而發,首先是好聽。

*柒川:‌‌‌‌‌‌「奶奶叫俞子美,感覺好好聽。‌‌‌‌‌‌」

*Echo君:‌‌‌‌‌‌「申甫,我爺爺名字,感覺很有文人氣息。‌‌‌‌‌‌」

*[已註銷]:‌‌‌‌‌‌「我奶奶叫孫蓬,我覺得特別有氣節的感覺!‌‌‌‌‌‌」

*七喜的感覺看來更深:‌‌‌‌‌‌「朋友的爺爺叫鈺鶴,好聽的哭了。‌‌‌‌‌‌」

當然,讚美之外,感覺也不一:

*喵~:‌‌‌‌‌‌「我爺爺名字叫念孝,那時候是家裡最小的,說是希望他孝順顧家,就叫念孝,奶奶名字叫鳳蘭,也挺雅致的感覺。感覺那時候真的挺有知識書卷氣的。‌‌‌‌‌‌」

*橘子就說:‌‌‌‌‌‌「我姥姥叫玉賢,好有大家閨秀的感覺,最喜歡姥姥!姥爺叫宜法,好嚴肅地說。‌‌‌‌‌‌」

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那一輩人的名字,都非常有講究。

*HWJ:‌‌‌‌‌‌「爺爺叫公達,爸爸叫齊順。感覺老一輩的名字都起得好大氣文藝。‌‌‌‌‌‌」

*兔子Monika的敘說充滿故事:‌‌‌‌‌‌「外公叫敬仁!原來紹興大戶人家的孩子,哎!‌‌‌‌‌‌」

每一個名字對大家來說都是特別:

*郗鶠:‌‌‌‌‌‌「奶奶叫念慈。讀起來感覺暖到心裡去。‌‌‌‌‌‌」

*桃花山下一碗粥:‌‌‌‌‌‌「外公那一輩的叫和笙,聿修,沛民,唯一一個女性叫慕昭。好聽到哭,都是外公的父親取的名字,是那時候的老師特別有文化。‌‌‌‌‌‌」

看完後,不得不被那個逐漸逝去的時代濃郁的知識書卷氣兒所折服。

其實,那時候的人取名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情,都不是瞎胡起的,而是按照族譜和五行八字來起的,是啥字輩的就按啥字輩起,一輩一輩傳承下來的。

他們取名多在倫理綱常之內,不外乎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端,以至君子貞人,還有些文人取名,多寄予山水,抒情梅竹,所以不會顯得很世俗。

2

父輩的名字大路化

爸媽這一輩好像就特別愛國愛民什麼的,男的就是什麼衛東衛國建國建平,女的什麼萍什麼琴什麼什麼梅什麼香的!雖然沒那麼好聽但是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徵。

*轉變之兆:‌‌‌‌‌‌「姥爺榮先,姥姥淑蘭,爺爺希進。父輩名字開始大路化。虹啊暉啊愛民啊鴻志啊!‌‌‌‌‌‌」

‌‌‌‌‌‌「大路化‌‌‌‌‌‌」的名字看來普遍讓大家無感。

*egoist就說:‌‌‌‌‌‌「爺爺俞榮生,奶奶付淑英,覺得都不錯,很有民國時期的感覺。到爸媽這輩的確沒那麼有感覺了。‌‌‌‌‌‌」

*文森也說:‌‌‌‌‌‌「爺爺叫恩滿,太爺爺叫承善,都是按照家譜取得名字。到爸爸姑姑這輩就沒按家譜取名,變成了立軍立紅什麼的。‌‌‌‌‌‌」

不好聽倒是其次,而那種名字可能更讓年輕人用一種無惡意的方式調侃。

*Estrellaz:‌‌‌‌‌‌「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叫瓊如、章紀、渭崖、素琴……我媽媽三姐妹的名字連起來是東方紅,哈哈。‌‌‌‌‌‌」

*西瓜卷卷:‌‌‌‌‌‌「爺爺叫西臣,我爹那輩就海波海濤了。‌‌‌‌‌‌」

被調笑的名字看來是具有一定共性的。

*Hey兔子說:‌‌‌‌‌‌「爺爺叫君良,爺爺弟弟叫君玉。到了我爹叫建明,大伯叫建國。‌‌‌‌‌‌」

*憂鬱的小衛生褲:‌‌‌‌‌‌「腦海中瞬間飄過勝利、建國、國慶、紅梅、杜鵑、*艷、*霞、大妞、狗剩、二蛋等等,哈哈。‌‌‌‌‌‌」

名字也怕對比。

*胖達桑的自然態:‌‌‌‌‌‌「延卿,我爺爺。當我第一次知道我爺爺名字的時候都震驚了。因為我爸我姑的名字就是樓上那類建國什麼的。‌‌‌‌‌‌」

*Pangebo:‌‌‌‌‌‌「我爺爺叫義軒,到了我爸就叫建明了,唉。‌‌‌‌‌‌」

*不眴:‌‌‌‌‌‌「爺爺守業,奶奶桂蓮,姥爺玉慶,姥姥家榮;太祖青山、玉山。我媽是寶字輩,我爸和我都是單字名,土爆了真的。‌‌‌‌‌‌」

*饕餮魚:‌‌‌‌‌‌「我爺爺的名字好像是蘭亭,還有字。等到我爹我姑就叫建軍建國建平,土爆了。‌‌‌‌‌‌」

*黃軒的太太:‌‌‌‌‌‌「爺爺叫恩吉,奶奶叫景真。輪到我爸這輩就土氣了。貌似是聽我爸說某一年響應國家才改的名字,就全都是改成跟新中國有關的。‌‌‌‌‌‌」

確實,一個名字反映了一個時代。

*斯芬:這種變化出在一個‌‌‌‌‌‌「亂‌‌‌‌‌‌」字上:‌‌‌‌‌‌「外公家世代讀書,家裡輩分都有對應字的。外公那邊叫‌‌‌‌‌‌」開功明義‌‌‌‌‌‌「,外公叫開賢(同輩開哲開遠之類的);舅舅叫功國(功勳,功程);同輩明鋒,明宇,明燁;小輩開始說是義字輩,其實都亂起了[拜拜],實在可惜。‌‌‌‌‌‌」

為什麼會出現不再講究,毫無章法地亂取名字呢?

*老流氓杜索新的話似乎是那個大時代的背景:‌‌‌‌‌‌「個人覺得,給我們的爺爺輩起名的那代人,來自清朝,對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演繹本來就比現代人高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再加上社會環境和氛圍,起出那樣的名字不奇怪。至於我們的父輩,剛好趕上了某黨建國和那十年,名字越來越難聽也正常~‌‌‌‌‌‌」

3

我們的名字不忍直視

亂套之後的‌‌‌‌‌‌「大路化‌‌‌‌‌‌」,看來影響深遠。規則一旦被打破,很難再延續起來了。

*段露露168:‌‌‌‌‌‌「爺爺景林,奶奶秋歌。爺爺是讀書人,到了爸爸這一輩都是廣字輩,到了我們這一輩就亂套了。‌‌‌‌‌‌」

對於自己的名字,看來都不願提及,欲言又止,可能,說多了都是淚吧。

*黑貓小卷:‌‌‌‌‌‌「爺爺叫仲坦,爸爸叫慶蘇,我覺得都挺好的,但是到我的……‌‌‌‌‌‌」

*天線寶寶摘蘑菇:‌‌‌‌‌‌「奶奶叫景蕙,奶奶的姐姐叫景蘭。我的名字,可惜不怎麼樣。‌‌‌‌‌‌」

怎麼到我們這一輩就成了無法描述了?先看看人民日報早在2014年統計的一個數據:

像這樣爛大街的名字以後聽著還會像當初那樣好聽麼?

有人感慨到:再過20年,大街上一對對的子涵拉著欣怡在談情說愛;30年後,一堆子涵和欣怡在幫孩子取名字……

4

當代人有學歷沒文化

滿大街同名現象,從側面也反映出當代國人人文素養的匱乏。

民國時期識書寫字的人很少,在唐朝能識字書寫的人也只不過占了人口的2%,一人讀書往往是全家人、甚至一個家族的人做勞力支持的結果,試想這樣的人怎能不拼命讀書呢?

四書五經在他們這裡無不爛熟於胸,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是書,無不過目不忘。

這是因為能讀書的人,本身就已經經過淘汰,留下都是優秀的人。再說考秀才舉人,這是要命的事,全國這麼多人,選幾十個,選上是不正常的,選不上才正常!范進中舉瘋掉是真的,全家幹活養你考試,你考到幾十年才中,不瘋才怪。

因為不識字,所以民國時期老百姓取名字的時候,都會去找讀過書的取,這些沒中秀才的人可不代表他們沒文化,從《易經》《詩經》中信手而來,名字自然就好聽又有喻意,有文化的人一讀就知取名人對其的寄託。

古代取名字,還要求讀音的聲調,像寫詩一樣平仄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又要有喻意,這名字真不是普通半桶水的人能取好的。

反過來再看看我們現代人,有學歷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卻是真沒幾個,明明只識字,偏偏要說自己有文化,除了會寫字,還會什麼?尊重傳統的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起名要考慮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前途未來,但畢竟肚子裡墨水有限,要麼求救度娘,要麼用取名軟體,甚至讓專業取名公司取名,附庸風雅,重字重名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其實取名在民國及之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大都從四書五經中某句取意,又講究平仄,自然好聽了(也僅限有條件的人家)。

現代人不講究和文化的水平有關,自己倒想取好,水平不夠也就隨便了。

文末,帶大家再看下京博君認為最美的名字,初見驚艷,再見留念:

倉央嘉措

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

倉央嘉措,藏語意思為‌‌‌‌‌‌「梵音海‌‌‌‌‌‌」,很美的名字。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

倉央嘉措有他存在的理由,他是人,不是佛,縱然有天有佛,也不能勉強他做任何事。

但這畢竟為統治者所不容,在他被押往北京的途中,23歲的倉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邊——梵音之海。

湖水用它通透意達的胸懷,包容了這個犯戒的少年,鷲鷹滑翔天際,叼去少年的骸骨,傳說流淌在山高水遠的另一邊。

卓文君

你若無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頭

卓文君(生卒年不詳)。漢代才女,西漢臨邛(屬今四川邛崍)人。

‌‌‌‌‌‌「文君‌‌‌‌‌‌」二字沒有過多的艷麗、矯情,可它踱步而來,水墨丹青中,就映出那個文采斐然的卓然君子,就映出那個決絕女子的才情和不輸男兒的智慧果斷。

她不需要葬花,自然風情萬種;她不需要醉酒,自然敢作敢為。

魏無忌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魏無忌(?-前243年),號信陵君。魏昭王少子,戰國四君子之首。

無忌太多,春秋費無忌(又作費無極),戰國魏無忌,晉代何無忌,唐初長孫無忌,武俠張無忌……

無論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還是胸襟寬廣的俠義少年郎,公子無忌,也許他名聲不大,一生不完美,可他是戰國人心之所向,是王侯將相中無二的存在。

無忌,不猜忌,不忌憚,不避忌,這不是恣行無忌,發而無忌,而是我心從容,所以無忌。

長孫無忌魏無忌人無忌我亦無忌;司馬相如藺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柳如是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東君。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艷之一。

柳隱是讀辛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取的名,想來是願同辛棄疾一樣的摒棄塵世,心靜如青山。

流連章台時,柳如是愛好女扮男裝,這也可以看出其人同稼軒一般,有豪放的浩然之氣。

柳如是嫁與頗有才名的大官錢謙益,夫妻伉儷情深。後來柳如是暗地支助抗清力量,巾幗不讓鬚眉,欲一雪國恥,可惜錢謙益去世,她為保護家產,懸樑自盡,一代風流奇女子香消玉殞,連與丈夫合葬一墓都是奢望。

南懷瑾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南懷瑾,出身於書香世家,懷瑾是他的本名。

名字涵義為‌‌‌‌‌‌「懷瑾握瑜‌‌‌‌‌‌」,出自戰國··屈原《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意思:懷:懷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比喻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

南老說過:‌‌‌‌‌‌「譬如說我姓南,生下來叫什麼名字,讀書的時候叫什麼名字,有小名、乳名(吃奶的時候的名字),有學名,像我,現在叫南懷瑾,一輩子三個字,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李清照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李清照,給人以文弱纖細的形象純粹是她的名字和後期淒悽慘慘詞作的影響。

每每讀到‌‌‌‌‌‌「清照‌‌‌‌‌‌」二字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覺。

她就象一輪宋朝的月亮,那清寒皎潔的光芒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直抵達今天人們的眼眸。‌‌‌‌‌‌「名字清照‌‌‌‌‌‌」讓人感到冷清而憐惜。

林徽因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的名字出自《詩經·大雅》: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讚美周文王及其母親妻子的頌歌,‌‌‌‌‌‌「徽音‌‌‌‌‌‌」意為美譽。

她祖父先是為她取名林徽音,在她身上載了許多希望。早年間,有一個名叫‌‌‌‌‌‌「林徽音‌‌‌‌‌‌」的男子常發表詩歌,林徽音(女)便改名為‌‌‌‌‌‌「林徽因‌‌‌‌‌‌」,以示區別此林徽因非彼林徽音。

林家女子總是優雅而有才情,或許是雙木給了她們詩意的棲居,得以縱橫。‌‌‌‌‌‌「徽因‌‌‌‌‌‌」比‌‌‌‌‌‌「徽音‌‌‌‌‌‌」少了一份女子嬌氣,多了一點因果看透的豁達。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詞人之一。

納蘭性德和知交從來不稱呼‌‌‌‌‌‌「性德‌‌‌‌‌‌」,他們更為偏好的,是‌‌‌‌‌‌「容若‌‌‌‌‌‌」這個字。原因現在早已不清楚,但可以說明,無論是納蘭本身,還是我們,更為喜愛的,始終是‌‌‌‌‌‌「容若‌‌‌‌‌‌」。

納蘭容若,容若。雖然是音譯,但這也是一闋絕佳的好詞,好詞不必過分字字追究,如此反而味同嚼蠟,食之無味。我們只需把它輕輕放在舌尖,幽轉不息的味道便繾綣於唇齒,滌盪開來。

徐悲鴻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徐悲鴻(1895-1953)。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中國流藝術家畫派創始人。

前面這麼多名字,許多都帶有悲劇色彩,縱然的確是悲劇,可取名也不會有‌‌‌‌‌‌「‌‌‌‌‌‌」字。

有些東西,還是婉約點好,畢竟‌‌‌‌‌‌「悲‌‌‌‌‌‌」的重量,不是一個單薄字體所能承受得了的。而藝術家是永遠不會悲的,他們有的,頂多是未完的遺憾。

徐悲鴻就用了‌‌‌‌‌‌「悲‌‌‌‌‌‌」字。據說在他十七歲那年,他去親友家吃喜酒,滿座衣冠楚楚,只有徐悲鴻一人粗布大褂,人們的嘲諷和白眼,使他如坐針氈。頂著世俗的壓力和平寒的出身,他借錢讀書,可貴人們眼高於頂,怎會瞧得起這個貧家子?

世態炎涼,前途渺茫。千里馬不得伯樂,是否將姘死於槽櫪之間?他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京博國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503/92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