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揭秘秦始皇身上六大至今無解驚天謎團

公元前259年中國農曆正月,一個長相併不特殊的男嬰在趙國邯鄲降生了。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的創立者秦始皇

在西方人眼裡,他是「中國的拿破崙」。他13歲就繼承了秦國國君的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開始了他一生轟轟烈烈的政治生涯。

他39歲出兵擊敗了山東六國最後一個諸侯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接著他又不失時機地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政權。他50歲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縣境),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秦始皇

關於秦始皇本人,歷史上卻一直頗多爭議。公元之前,他就受過賈誼的責難。到了近代,他既受過章炳麟和蕭一山的恭維,也遭到顧頡剛和郭沫若的批判。下面就來揭曉他身上的種種謎團!

一長相之謎:身形猥瑣還是高大英武

在《秦始皇本紀》中尉繚說:「秦王為人,峰准,長目,摯鳥膺,摯,豺聲。」郭沫若據此分析,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峰准」就是馬鞍鼻,「摯鳥膺」就是現代醫學的「雞胸」,「豺聲」表明氣管炎;其胸形、鼻形變異與氣管炎常發,顯示他是個軟骨病患者。

而史學界大部分專家認為,秦始皇是一個英武瀟灑、相貌堂堂的人。翦伯贊先生曾推斷,秦始皇的相貌應是相當漂亮的。那麼,秦始皇到底是英武瀟灑還是身形猥瑣呢?北京大學歷史系、秦漢史專家劉華祝認為,關於秦始皇的長相,歷來文獻記載較少,但在《緯書》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緯書》相當於漢代的經書,早年我國沒有發現,八十年代末期才從日本運回。

《緯書》中的《易緯》、《春秋緯》和《禮緯》中都有關於秦始皇的記載。從這些書中,我們基本可以推斷出秦始皇長相的全貌。他「虎口」、「日角」、「隆準」、「長目」、「鷙鳥膺」。

虎口,就是說他的嘴巴張得像老虎的嘴巴;日角,就是說在他的兩眉之間有一塊鼓起來的骨頭,史書上的漢光武也是這樣;隆準,就是鼻子很高;長目,就是說他的眼睛細而長,很像我們現在西北一帶的人;鷙鳥膺,是指胸骨突了出來,應該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雞胸。

秦始皇

特別應當指出的是,根據《禮緯》的記載,秦始皇的個頭特別高,有八尺六寸,相當於今天的一米九八。他的腰圍是七圍。關於圍,現在有幾種解釋,有人認為合抱為圍,有人則認為一尺為圍,也有人說五寸為圍。

當時的一尺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七寸。如果是五寸為圍,那麼秦始皇的腰為三尺五寸,那麼就太細了。劉華祝認為,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一尺為圍則較為可信。根據現在的尺寸,秦始皇的腰圍應相當於今天的四尺七八。劉華祝說,秦始皇這樣的一個形象,在今天看來,毫無疑問是非常的高大威武。

二身世之謎:是不是私生子

眾所周知,秦始皇姓趙,史學界有關專家認為,秦始皇生於正月,故起名為正,古代通政,因此寫作政。至於為什么姓趙,有人指出秦始皇出生在趙國,古代有以出生地為姓的習俗。也有專家認為,秦始皇為什麼會姓趙,是因為趙姓與嬴姓是同一宗,趙姓是嬴姓的一個分支。

秦始皇不僅有趙姓之說,還有人認為他姓呂,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史記》記載,嬴政的父親子楚在趙國做人質時,當時趙國的政治投機商呂不韋鑽了秦國宮廷的大空子。呂不韋與子楚密謀,由呂上下活動,竭力促成子楚成為秦國的太子。並想方設法讓子楚與懷有自己骨肉的歌舞女趙姬結合。

趙姬生下嬴政後自然成了子楚夫人。子楚坐了3年王位,便死掉了。公元前247年,剛13歲的贏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寶座,因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呂不韋和趙太后之手。這樣,就有了秦始皇是私生子之說。

關於秦始皇姓氏問題,劉華祝認為,他姓趙是因為他的父親子楚當時在趙國作質子,他是在趙國生的,又生於正月,所以叫趙政。子楚回到秦國後,秦始皇自然就姓秦國的國姓嬴。

劇中的秦始皇

關於秦始皇是不是私生子,劉華祝認為,說秦始皇是私生子這顯然是一種污衊之詞。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子楚之前是呂不韋的小老婆。說她懷孕後送給子楚,幾乎不可能。

而且史書上說她是十二月懷胎,從現在的醫學知識來判斷,胎兒不可能在母親肚子裡呆十二個月。所以,從呂不韋送趙姬給子楚的時間和秦始皇出生的時間來推斷,秦始皇不可能是私生子。

三性格之謎:兇狠殘暴還是雄才大略

歷代一直都對秦始皇持否定態度,認為他是一個暴君。「弒父驅母」、「焚書坑儒」都是揭露秦始皇「兇狠殘暴」的有力證據。但也有專家認為,秦始皇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殘暴。有些事情的確另有隱情。「弒父驅母」,並非出自他的本意,顧惜骨肉親情,就只能使他的王位受到威脅。在這件事情上恰恰表現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劉華祝認為,秦始皇的性格中確實有殘暴的一面,但如果只是強調他殘暴的一面,顯然也是不對。因為處在當時那麼一個動亂的年代,他不那麼做恐怕也不行。

比如說「弒父驅母」,贏政做了秦王之後,呂不韋的權勢非常大。而他的母親趙姬又有一個情人。這樣,秦始皇的身邊有了兩個對他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他不除掉這兩個人,那時顯然也不行。驅逐趙太后也顯然是因為和他情人的叛亂有關,和趙太后本身的污點有關。

再比如說「焚書坑儒」,秦國是一個法制國家,秦統一之後,必然要以秦的文化統一全國文化,這統一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矛盾。這其中一些儒生咒罵他,而方士們則欺騙他。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焚書坑儒」,當然這種行為在我們現在看來是過激了一些。

秦始皇性格到底是怎樣的?

劉華祝認為,秦始皇所處的那個時代(包括秦和西漢)是一種比較大氣和比較開放的時代。那時,儒家思想還沒有像後代那樣占統治地位,人們追求的是一種個性的張揚和自由。

秦始皇讓人欽佩的地方在於,他13歲作王,22歲就清除了呂不韋這些人,23歲就開始著手統一全國,用了十四五年時間就統一了中國。他能把那麼大的一個國家統一,並且制定一系列統一的措施,這都說明了他的雄才大略。至於他後來修建阿房宮、修儷山墓、修長城等等,有他的時代因素,也和他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

四求仙之謎

中國考古學家在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附近發現了13隻2200年前的青銅鶴,其中兩隻已證明為仙鶴。他們說,這可能是反映秦始皇有「升天夢想」的實物證據。

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專家劉占成指出:「仙鶴腳下雲狀青銅踏板,與古代仙人伴鶴乘祥雲升天的傳說有關,它應該是體現秦始皇有死後升天思想的證據。」

鶴是中國人傳統的吉祥鳥,象徵著長壽,跟鶴有關的禮物至今仍受中國老人歡迎。史籍記載,首次統一中國的秦始皇痴迷長生,曾為尋找不死藥,派遣大批方士出海苦覓。這是中國首次出土單獨青銅動物雕塑,出土如此大批量的青銅禽類十分罕見。

秦始皇想成仙!

劉占成說:「相比以前在秦始皇陵內出土的珍禽異獸坑裡的動物遺骨青銅禽類更完整地體現了秦始皇陵的陪葬風俗。」

此次出土的兩隻青銅仙鶴中一隻頭直立回望,體長1.02米;另一隻低頭覓食喝水。其他禽類在踏板上或立或臥姿態各異,由於其頭部較小,已破裂入土中,考古人員正在進行進一步清理。此次發現的仙鶴坑距離秦陵中心3公里,是迄今發現的最遠陪葬坑。據悉,秦陵所展示的文化現象比想像的要複雜得多,30年的考古工作還只是個開始。

五皇后之迷

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觀」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其宏大的規模令人嘆為觀止。秦始皇的陵墓除此之外還有城牆、寢殿、官署等地下建築。因此,秦陵是一個規模空前的地下建築體系,裡面埋藏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2200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命令數十萬人在今天陝西臨潼驪山為自己修築了一座龐大的陵墓,陵墓周圍埋藏著許多用陶土燒制的「兵馬俑」。這座規模宏大的陵墓工程用了整整36年多的時間修建完成。

2000多年過去了,秦始皇陵在哪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不見有皇后陵,秦始皇陵地宮的建築結構究竟怎樣?裡面究竟埋藏著什麼?這是2000多年來人們非常感興趣而又不易破解的秘密。

秦始皇皇后到底是何許人?

從秦始皇陵的布局來看,內外城牆、寢殿、飼官官署、珍獸坑、馬廄坑等反映現實生活的設施和用具應有盡有,安排十分嚴密。但令考古工作者不解的是,陵園內沒有發現皇后陵。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秦始皇死後而皇后仍健在,秦王朝又很快覆滅,因此皇后未能葬在陵園內。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在陵園內也應該預留下皇后陵的位置,而始皇陵園內已無皇后陵的插足之處。

也有人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秦始皇未成年時,太后專權,與宦官結黨釀成叛亂,秦始皇有鑑於此,在親理朝政後有意降低皇后的身分,不使她拋頭露面,在修築陵園時也是一墓獨尊,不留皇后的墓穴。從古代文獻來看,不見秦始皇的皇后名字,秦始皇皇后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不解之謎。

六墓葬之迷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陵地宮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

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三國時期,寶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這類神奇的傳說更是給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墳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宮。封土北側有寢殿禮儀建築群、飼官建築群,封土外有兩道長10千米的內外城垣,封土周圍及東、西、南、北側分布招數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園封土、地宮、內外城垣形制及其禮儀建築和布局都不同於先秦任何一座國君陵園。這座帝陵陵寢規模恢宏、設計奇特。陵園工程之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秦始皇墓葬之迷

第一位記錄秦始皇陵的是史學大師司馬遷。他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留下160個字的記錄。《史記》記載始皇陵「墳高五十餘丈。」以當時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

1961年當地文管本測量的高度為43米。筆者1982年在8383部隊工程兵戰士的協助下,對陵墓封土再次進行了測量,測得結果是墳高55.05米。後來航空測量的海拔高度也與之相近。可見兩千餘年來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占地面積近25萬平方米。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陵園工程也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候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

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趙世家》)。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園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臨死時還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這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

秦始皇墓葬之迷

《史記》記載:「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經過數10萬人9年多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工作。儘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最後仍然沒有竣工。當年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

揭秘:「千古一帝」秦始皇是山東人嗎?

如果有可能,我們請「千古一帝」秦始皇來填份履歷表。姓名不消說了―――嬴政,性別、年齡、民族也不必說了,政治面貌一欄他寫「皇帝」,雖然看上去有點怪,倒也符合事實。到了「籍貫」一欄,如果看到秦始皇用小篆工工整整地填上「山東」二字,你會感到驚奇嗎?事實上,這很有可能。

秦國的由來

眾所周知,嬴秦帝國崛起於我國西部的甘肅、陝西,經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孝公變法圖強,至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縱橫捭闔,吞併四方,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經營數百年的秦國皇室跟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究竟有著怎樣的關聯呢?

公元前約900年,秦非子受封開創秦國,為何要稱「秦嬴」?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救周有功,得封諸侯,為何要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主少昊之神」、「祠白帝」?要知道,白帝少昊,乃是遠古東夷部落(居於山東)的首領。

再後16年,秦文公又在陳倉縣立祠,祭雉鳥神,鳥圖騰的崇拜,也正源自遠古東夷部落。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在原齊國嬴邑首置嬴縣。他又為何用自己的皇姓作為東方一縣之名呢?這一切,都得從秦國的由來說開去。

說起秦國的由來,《史記秦本紀》記載得很清楚:「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羌渭之間,馬大蕃息。」周孝王大喜,封非子於秦邑(甘肅清水縣)為附庸,「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太史公的這番記述,前半段很清楚,說的是有一位叫作非子的高人,住在犬丘(甘肅禮縣紅河、鹽官)一帶,喜歡養馬,對於馬匹的調養、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有一套高超的實用辦法。周孝王從當地人口中得知了他的特殊才能,下詔命其在羌渭(河、渭水)之間主管馬場。

非子受命之後,處處盡職盡責,不到幾年功夫,馬匹數目大大增加,而且養得雄峻無比,周孝王對此非常滿意。為了獎賞和表彰非子的功勞,孝王封賜他幾十里土地,地名為秦,並號曰「秦嬴」。非子由此成為秦國先祖中第一個被周王室分封的人,在秦的發展史上成了創立秦國當之無愧的奠基人。不過此時的秦非子,其實無非是個附庸於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相當於「大夫」、「卿」)而已。需要說明的是,西周王朝時,馬匹之於一個國家的經濟乃至軍事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今日之汽車工業。因此放置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周孝王賜封一個區區的「牧馬人」,是很正常而又合理的舉措。至於太史公後半段所說的「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乍看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其中就隱含了破譯秦人先祖來歷的歷史密碼。我們先從秦人的先祖―――伯益說起。

秦人先祖伯益

周孝王在賜封秦非子時,有過一番感慨:「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仍為朕息馬,朕封其土為附庸。」這段話對應了《秦本紀》的開篇:「秦之先,……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皂游。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柏翳即伯翳,也作柏益,《尚書益稷》等則單稱一個益字,其原名叫大費,後世多稱伯益,是《史記》及多種典籍中記載的「秦之先」。此人是舜、禹時代一個著名的人物。從古籍記載可知,伯益善於畜牧和狩獵,並且發明了我國最早的屋舍建造和鑿挖水井的技術。而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佐禹平治水土,是大禹治水的兩大助手之一,後期幾乎當了大禹的接班人。伯益與大禹一起並肩奮鬥了13年,終於取得治水的徹底勝利。舜獎勵給大禹一塊美玉(玄圭),大禹向舜表奏伯益的功績:「只有我一人也不行,大費輔佐我才取得最終的成功」。舜於是賞賜伯益以皂游(一種黑色旗幟),還將自己家族的女子許配給他。舜提拔伯益擔任虞官(《尚書堯典》),掌管山澤,繁育鳥獸。伯益發揮特長,馴鳥獸有功,因此被舜始封於贏地,並賜姓嬴。(宋羅泌《路史國名紀後紀七》:「伯翳大費能馴鳥獸,知其語言,以服事虞、夏。始食於嬴,為嬴氏。」)舜為什麼要封伯益於贏地,並賜他姓嬴呢?這,又涉及到秦人的姓氏―――「嬴」姓的由來。

「嬴」姓的由來

中國上古有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媯、妊(一說姞),據說中國目前的大多數姓氏都由此八姓演化而來。河南新鄭黃帝故里的中華姓氏廣場上,有一棵銅鑄的「中華姓氏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自己究竟屬於哪一枝。八大姓均傍「女」旁,表示同一個姓源自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帶有鮮明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痕跡。嬴姓的始祖是少昊。東漢許慎《說文》:「嬴,少昊氏之姓。」蜀漢譙周《古史考》:「少昊氏,嬴姓。」山東人民廣播電台高級記者柳明瑞著有《嬴姓溯源》(中國文史出版社),詳細羅列了史籍中關於嬴姓起源的種種條文,他的結論是:「正如炎帝姓姜、黃帝姓姬一樣,少昊姓嬴早已是不刊之論。」

少昊(約前2598-約前2525年),遠古時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同時也是東夷族的首領,貴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首(白帝)。至於少昊為什么姓嬴,宋代史學大家鄭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說:「居於姚墟者賜以姚,居於嬴濱者賜以嬴。姬之得賜,居於姬水故也;姜之得賜,居於姜水故也。」這句話是說,上古帝王虞舜之姚姓,少昊之嬴姓,黃帝之姬姓,炎帝之姜姓,都是以他們的出生地而得來的。以出生地而得姓是古代眾多得姓方式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少昊就是因為居於嬴水之濱而被上天賜予嬴姓的。柳明瑞考證,嬴水就是流經萊蕪的嬴汶河。少昊在嬴濱出生而得嬴姓,繼而「登帝位在魯北,後徙曲阜」(《帝王世紀·五帝》),故歷史上曲阜被稱為「少昊之虛」(《史記·魯周公世家》)。宋代在曲阜所建的少昊陵,素有「中國金字塔」之稱,經歷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少昊跟伯益是什麼關係?舜封伯益於嬴地、賜嬴姓是否與此有關?《國語·鄭語》給出了答案———「少昊之後伯益也」。柳明瑞認為,伯益是少昊的裔孫,因此舜讓他姓嬴氏,是讓他認祖歸宗,從母系———帝顓頊之姓,轉入父系———少昊氏之姓,從而擔當起領導以嬴氏為首的東夷部落聯盟的重任,發揚光大白帝少昊的光輝業績。約1000年以後,周孝王面對為自己王國畜牧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伯益後世秦非子,聯想起帝舜賜姓的傳說,懷古之情大發,不禁小小地仿效了一把,「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這也是「嬴秦」的起源。至於秦襄公自謂「主少昊之神」、「祠白帝」,無疑帶有認祖歸宗的色彩。而秦文公立祠祭雉鳥神的舉動,則跟少昊氏族的鳳鳥崇拜傳統一脈相承。根據上古的傳說,在少昊誕生的時候,天空有五隻鳳凰,顏色各異,是按五方的顏色紅、黃、青、白、玄而生成的,飛落在少昊氏的院裡,因此他又被稱為鳳鳥氏。少昊開始以玄鳥,即燕子作為本部的圖騰,後在窮桑(當在今山東日照兩城鎮,有爭議)即大聯盟首領位時,有鳳鳥飛來,少昊大喜,於是改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不久遷都曲阜,少昊讓所轄部族以鳥為名,有鴻鳥氏、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共二十四個氏族,形成一個龐大的以鳳鳥為圖騰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會,並且建立了一套奇異的制度:以各種各樣的鳥兒對應文武百官,分掌各司。(《左傳·昭公十七年》)總而言之,在華夏文化圖騰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鳳文化,即源自少昊時代,衍流至今。至此,我們可以說,天下嬴姓出少昊,少昊之氏出山東。秦人嬴姓,故出山東。但這樣的論證失之粗疏,大而無當。還應該看一看,秦人這一支東夷後裔,是在何時、又因何故而去到西方。

秦人西遷

曾經,學界長期以來的主流觀點是認為秦人本就出自西方,持此一說的代表人物有王國維、蒙文通等。司馬遷在《史記·秦本紀》及《趙世家》中,詳述過秦的先世,講到商朝晚期有戎胥軒,娶酈山之女,生中譎,「在西戎,保西垂」,說明秦人當時已在西方,並且與戎人有密切關係。蒙文通的《周秦少數民族研究》便據此認為「秦為戎族」。不過近世一些學者開始持不同意見,1933年,傅斯年最早提出「秦文化東來」說,他提到:「秦趙以西方立國,而用東方之姓者,蓋商代西向拓土,嬴姓東夷在商人旗幟下入於西戎。」(《夷夏東西說》)錢穆的《國史大綱》也主張「秦之先世本在東方,為殷諸侯,及中譎始西遷」,依據是《秦本紀》提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黃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這些國族,凡可考定的都在東方。近年這種東方說的代表作,是林劍鳴的《秦史稿》一書。出版於1981年的這本書,以為中譎只是「曾率一部分秦人替殷商奴隸主保衛西方的邊垂」,不能說明秦人即是戎族。中譎一支為什麼要替殷商奴隸主保衛西垂呢?

據說,由於伯益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經想把大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先禪讓給他,伯益拒絕了,舜才把大禹選作自己的繼承人(電視劇),並要求大禹之後必須把職位禪讓給伯益。禹繼舜擔任部落聯盟首領之後,舉薦伯益之父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記·夏本紀》載禹「舉益,任之政」,「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說的是伯益接任大禹,主政華夏三年,此後主動退讓帝位於大禹之子啟,避居箕山。另一種說法是,等到禹歿後,啟便「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並將益殺死。無論如何,伯益從此消逝於歷史舞台,而「公天下」的原始社會為「家天下」的奴隸社會所取代,中國歷史上父傳子繼的帝位繼承模式由此開啟。及至嬴政吞滅六國,一統江山,自號「始皇帝」、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算是冥冥中為先祖打了個「翻身仗」。據《後漢書·東夷列傳》及《後漢書·西羌傳》載,在夏一代,東夷部落始終與夏王朝不睦。夏代初年,當夏啟死後,東方九夷乘夏王朝內部混亂之際,襲取了夏都安邑,造成太康失國。後來經過帝相,特別是「少康中興」,又征服了東方九夷。夏代末年,由於夏桀暴虐,東方九夷歸附了商族,隨成湯參加了滅夏戰爭,「伐而定之」。儘管無法確定是否與傳說中的夏啟殺伯益有關,但商湯討伐夏桀時,東方夷人是積極參與了的。公元前14世紀,商王獻庚、陽甲都曾建都於奄(今山東曲阜一代),然後盤庚才遷到今河南安陽的殷。商朝與東方夷人之關係,可見一斑。西北大學教授段連勤在《關於夷族的西遷和秦嬴的起源地、族屬問題》(《人文雜誌———先秦史論文集》)中指出:「商族酋長湯率領商夷聯軍在鳴條與夏桀摔的夏軍展開決戰,夏軍敗潰,桀逃南巢(安徽巢縣),並且死在那裡。商夷聯軍乘勝西進,攻占了夏朝的心腹地區汾河下游的大夏,並西上掃蕩了涇渭流域的夏朝殘餘勢力。」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學理認為,中譎很可能就是跟隨這支商夷聯軍乘勝西進後,駐守到當地的東夷人。

而這,就是有籍可考的最早西遷的秦人。另一條重要的線索證實並清晰勾勒出了秦人西遷的路徑,那就是「清華簡」。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這批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的戰國中晚期文物,在展現先秦史實方面,恐怕比《史記》更有力。清華簡中有一種保存良好的史書,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領導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將之整理成《系年》,作為《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整理報告的第二輯發表。《系年》一共有138支簡,分成23章,記述了從周武王伐紂一直到戰國前期的史事。清華簡《系年》第三章簡文敘述了周武王死後發生三監之亂,周成王伐商邑平叛:

飛(廉)東逃於商盍(葢)氏。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殺飛(廉),西遷商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飛歷」就是飛廉,「歷」字從「甘」聲,「廉」字從「兼」聲,古音相近通假。「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韓非子·說林上》的「商」,也便是稱作「商奄」的奄。飛廉參與三監之亂,失敗後東逃到奄。奄也即是《秦本紀》講的運奄氏,屬於嬴姓,飛廉向那裡投靠,正是由於同一族姓。當時今山東到蘇北的嬴姓國族都是反周的,《逸周書·作雒篇》說:「周公立,相天子,三叔(管叔、蔡叔、霍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二年,又作師旅,臨衛政(征)殷,殷大震潰。……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國,俘維九邑。」這充分講明了嬴姓國族在這場戰亂中的地位。由《系年》簡文知道,商朝覆滅之後,飛廉由商都向東,逃奔商奄。奄國等嬴姓東方國族的反周,飛廉肯定起了促動的作用。亂事失敗以後,周朝將周公長子伯禽封到原來奄國的地方,建立魯國,統治「商奄之民」,同時據《尚書序》講,把奄君遷往蒲姑,估計是看管起來。但在《系年》發現以前,沒有人曉得,還有「商奄之民」被周人強迫西遷,而這些「商奄之民」正是秦的先人。(李學勤:《清華簡關於秦人始源的重要發現》,光明日報,2011.9.8)李學勤認為,《系年》有許多可以補充或者修正傳世史籍的地方,「有時確應稱為填補歷史的空白」,「關於秦人始源的記載,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看來,秦國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時西遷,性質用後世的話說便是謫戍。其所以把他們遣送到西方,無疑也和飛廉一家有關,因為飛廉的父親,正是中譎。中譎有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經歷,並且與戎人有一定的姻親關係。周朝命令「商奄之民」遠赴西方御戎,「完全不是偶然的決定」。當然,在一些其他學者的研究中,秦人西遷還有別的路徑和支脈,但秦人出自東方———具體地說是出自山東萊蕪,在當今已是相當廣泛的共識。

地下考古的佐證

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認為,嬴秦的歷史淵源及早期秦文化研究,除了依據文獻與古文字資料外,主要還是要考地下考古發現。在這方面,目前也已有了一些發現。如1959年出土於陝西藍田縣的西周中期的詢簋、師酉簋都提到「秦夷」,還有「戍秦人」,來自東方的商奄之民後裔自可稱「夷」,其作為戍邊之人又可稱「戍秦人」。甘肅禮縣西山遺址之西周時期的秦人大墓、陝西雍城的秦公大墓,工程可觀,亞字型槨室,墓底設腰坑、殉狗、隨葬海貝與以磬為主的禮樂器等,與山東益都蘇埠屯商代大墓有很多鮮明的共性。秦朝存在的時間雖然短促,對後世的影響卻相當深遠。特別是秦人的文化,有其獨具的特點,伴隨著秦人的擴張發展,廣被於全國各地。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不追溯到秦人。秦人的功業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其名聲也遠播世界其他地區。如今世界各國稱中國為China,是由古代印度梵文「china、chinas,阿拉伯文Cya、Sin,拉丁文Thin、Thinae「演變而來的,都是「秦」的譯音,這說明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早在公元前幾百年就知道秦這個國家了。有關嬴秦文化源頭的研究,重要性不言而喻。誠如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應邀為中華讀書報撰寫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如果說秦始皇用槍桿子統一了中國的版圖,而孔夫子則用筆桿子統一了中國的思想;如果說在版圖上,秦始皇用槍桿子滅六國而一統中國,那麼在思想文化上,則是孔夫子用筆桿子垂範百世,在另一層面上統一了中國。」則千古一帝秦始皇始出山東,亦堪為山東人足以自傲者,當然,這是句玩笑話了。

責任編輯: 唐冬柏  來源:幸福的勝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015/1009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