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楊寧:周恩來初戀女友投河 其子被打成右派

作者:

(張若名,維基百科)

在中共的官方宣傳中,都在宣揚其前總理周恩來鄧穎超這對「革命夫妻」是如何的恩愛,但從近幾年披露的一些資料看,這對人前恩愛的「革命夫妻」極有可能是為了做給其他人看的,因為在坊間,不僅周恩來傳出了若干情人、甚至私生子、私生女的醜聞,而且還曝出了鄧穎超為此打周恩來耳光的內幕。雖然官方沒有證實,但從過去幾十年中曝光的眾多中共高官們淫亂看,浸染其中、深受馬列影響的周恩來也乾淨不了,只不過其更善於偽裝罷了。

不過,中共史料倒是承認周恩來在與鄧穎超結合前有一個初戀情人,名叫張若名,也曾是一名中共黨員,後退黨。中共建政後,其一家都慘遭迫害。

從激進轉而退黨

張若名,1902年2月生於河北省清苑縣的一戶富裕大家庭,祖父是當地首富,父親張紹文也曾為官。14歲時她考入天津直隸北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與鄧穎超同班,後結識周恩來。

2010年第2期《書屋》由桑農撰寫的《失行孤雁逆風飛——激進與自由之間的張若名》一文稱,張若名頗具寫作才華,《直隸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友會會報》上,先後刊登了她的三篇文章,其中《校舍記》一文,還得到「制局精嚴、用筆簡勁」的贊語。

不過,年輕的張若名當時還是相當激進的。1919年北京爆發學生打砸的「五四運動」後,天津女師學生聯合本市其他幾所女校,共同成立「女界愛國同志會」,張若名、鄧穎超均是核心人物。在一次去北京「請願」返程的火車上,張若名與天津「學聯」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周恩來相識,並商量成立了一個更加嚴密的社團:「覺悟社」。周恩來、張若名均匿名在《覺悟》雜誌上發文,這大概是周恩來後來為中共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的初步練手。周恩來的化名「伍豪」即由此而來。

《覺悟》雜誌僅出版一期,便夭折了,因為不久周恩來、張若名等人因請願活動被捕,並被以「騷擾罪」各自判刑2個月。因羈押期限早已超過,因此二人後被當庭釋放。

1920年11月初,張若名與周恩來、郭隆真等一同赴法國留學,她同時受聘作為北京《晨報》駐法國特約通訊員。據盛成在《紀德的態度》的序里介紹,張若名的法語的進步,可稱一日千里,「到1921年暑假時,她的法語已經達到相當水平了」。而其發表在《晨報》上的六篇通訊,也具有自己的觀點。

1921年9月,發生了中國留法學生非法占領里昂大學事件,很多學生被法國警方拘捕,而幕後指揮者之一正是周恩來,包括蔡和森李立三陳毅在內的104名留學生隨後被強行遣送回國,而躲在幕後的周恩來則逃脫。

第二年,「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成立,後改名為「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周恩來、張若名都是其成員。因為張若名法語好,能夠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曾多次擔任學習小組的主講人,並在其機關刊物上發表文章。而周、張二人的關係此時也變得十分親密,司馬台《雙重的多彩多姿──周恩來的戀愛和私生活》中稱,彼時二人曾同居。

1924年,張若名的人生發生了重大轉折。中共雲南大學委員會於1980年所作的《關於張若名同志的政治歷史結論》中說:「1924年,張若名同志在法國參加列寧逝世紀念大會,被法國警察跟蹤、訊問,這時,張若名又與當時支部組織負責人任卓宣發生意見分歧,在這種情況下,張若名經向組織申請後,由組織同意其退黨。退黨後,未發現張若名有任何出賣黨組織的行為。」《結論》中提到的任卓宣即是後來投奔國民黨、被稱為「反共第一人」的葉青。

張若名退出中共,選擇安心讀書,顯然並非僅僅是因其對任卓宣的不滿,更大的是因為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是以自由為先決條件的」。

對於張若名的選擇,周恩來等人竭力反對,反覆規勸,但張若名決心已定,甚至不惜與之分道揚鑣。此後,周恩來回國,郭隆真去了莫斯科,張若名在法國參議員遺孀碧細女士的資助下,獨自在里昂大學埋頭讀書。1927年下半年,她以三科合格的優異成績順利進入里昂中法大學,享受官費待遇,遷至校內女生宿舍。1928年2月,她又以四科合格的成績獲得里昂大學頒發的文科碩士學位。

在周恩來與鄧穎超結婚後,1930年5月,張若名與另一名官費留法博士生楊堃結婚,12月,張若名也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當時正在里昂的北平中法大學校長李聖章,現場聘請她為北平中法大學服爾德學院(文學院)教授。據說,張若名與楊堃定情時相約:「此生不再過問政治,專心從事學術研究。」楊堃也曾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和國民黨,後於1927年退出,徹底脫離政治。

民國時期專心任教

張若名1931年回國後,至1937年在北平中法大學任教,過上了相對平靜的生活。她的博士論文《紀德的態度》也正式出版,受到法國學者包括紀德本人的好評。

抗戰爆發後,北平淪陷,中法大學部分學院南遷,張若名等人留守,僅能領取基本生活費。幸好楊堃由吳文藻推薦,接替他在燕京大學的教職,全家生活得以維持。在八年抗戰中,張若名除了參與《法文研究》的編務外,沒有參加過任何社會活動。

1946年,北平中法大學復校,張若名又回到文學院,繼續教授法國文學課程。1948年初,楊堃接受雲南大學聘請,任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張若名決定受聘於雲大中文系,與丈夫一同南下。

反右時一家人的厄運

中共建政後,張若名發現自己太「落後」了,遂從1950年起,不斷重新申請加入中共,寫思想匯報,但從來沒有被批准。而在中共建政發起的思想改造、反胡風等政治運動中,張若名都認真寫心得,開會積極發言。楊堃在《張若名研究資料》序里回憶說,「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我倆全是學習積極分子……她(張若名)對黨的號召步步緊跟,毫無保留地獻身於黨的各項革命運動。」

天真的張若名終於在1957年中共發起的「反右」運動中體會到了中共的醜惡嘴臉。運動一開始,張若名依舊是積極參加,當兒子楊在道在家信中,流露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不同見解時,她竟然主動將家信交給組織,希望組織上對兒子進行幫助,結果導致兒子被打為右派,關進勞教所,22年後才恢復自由。而張若名也被劃為右派,其丈夫亦被批判。

1958年6月18日上午,雲南大學中文系召開批判會,張若名1924年退黨和參加蔣介石茶會之事也被翻了出來,其不僅是右派,還是「叛徒」。得知下午還要繼續批鬥,張若名在中午選擇了投河自盡。據《揭開一個歷史的盲點——我國第一位留法文科博士張若名》中描述,楊在道回憶說:「母親去世時,我、弟弟、父親都在北方,她身邊沒有一個親人。父親在北京也被當作民族學的反動權威加以批判。」

當在北京的楊堃,收到「張若名病重」的電報趕回雲南時,只看到桌上擺放著一罐骨灰,家裡被抄得亂七八糟。據說已抄過三次家了。家裡保姆說,張若名從河邊被抬回家時,還有一口氣,但是沒有人敢去搶救她。

結語

應該說,張若名一家的命運,是中共迫害文化精英的又一個縮影。至於她與周恩來的關係,從研究者指出的其在1931年回國後曾與周恩來幾次密會,以及1956年最後一次與其相見看,二人的關係並不簡單,而這樣的關係也沒能救得了她和她的家人。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125/103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