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大量成人視頻現360水印 攝影頭 很隱蔽

開門見山地說,關於這兩天那篇《一位92年女生致周鴻禕:別再盯著我們看了》引起的爭議以及隨後360和周鴻禕的反擊,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哪怕一絲一毫。

慣常流連於各種成人社區的朋友,不知道你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在這些視頻截圖的左下角均有「360」、「360攝影機」的水印,而這些視頻拍攝的場景都是在一些情趣酒店,從角度來看,這些攝影頭多數都隱藏在天花板或者牆角等隱蔽的地方。

在這些成人社區或網站上,如果你仔細數數,在所有酒店類的成人視頻中,有攝影頭廠家水印的,80%~90%顯示的是360,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如果是巧合,也未免太多了。

那我們就要問了,安裝這些攝影頭的是什麼人?會是上面這些畫面中住酒店的情侶(或非情侶)安裝的拍著玩的嗎?這種假設迅速被我們排除了。

因為如果是情侶之間拍著玩,像冠希那樣,直接拿著手機或相機拍就可以,沒必要如此大費周折,還要爬高撬開天花板的吊頂把攝影頭裝上去,然後拍完了,還把自己的視頻上傳到網上。另外提醒一下,這些視頻都是沒有打馬賽克的,視頻中的這些人毫無意識有攝影頭拍他們,否則誰願意露臉啊。

那這些攝影頭會是誰安裝的呢,這些視頻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大體分析認為有如下三種情況:

1.酒店安裝的,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

2.假裝住酒店的人來安裝的,然後利用安裝的攝影頭偷拍後面來住的房客;

3.黑客發現了360攝影頭隱藏的某個bug,然後黑掉了所有的360攝影頭,並利用他們偷拍視頻並發到網上賺錢。

為了求證,我先是求教個一位朋友,他告訴我:「如果是上傳者自己拍的,或者是拍這些視頻掙錢,一般不會加攝影頭的水印,你去91上看看,沒有(視頻)帶水印的,你在自己的作品上加這個水印你不覺得很low嗎?很多姑娘美圖完了都不願意帶美圖秀秀的logo吧?」我不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沒拍過啊。

朋友又給我分析起來:「我目前只想到一種能夠倒推合理的情況,就是360攝影頭含有某種大bug,被黑客掌握了,然後黑客把所有安裝在酒店的360攝影頭一鍋端了,破解後上傳到網上賣錢。」

隨後,我把視頻截圖發給百度一位負責網絡安全的同學,讓他幫我鑑定一下這些視頻會不會是黑客破解了360攝影頭,然後把這些視頻資源上傳到那些成人社區。他說這種可能性很小,「更像是惡意放到房間裡的。」

巧合的是,他本身是360小水滴攝影頭的用戶,還用它拍過路況,他說:「它體積小、設置簡單,還穩定,而且還便宜。」另外,他還跟我強調,它具有夜視功能。

打開京東頁面,搜「360攝影頭」會出來不同型號的,有雲台版、防水版、小水滴大眾版、小水滴夜視版,還有一種更高級的叫「看店寶」,可以全景監控,具備夜視功能。360的智能攝影頭顯然非常受歡迎,光是京東上的用戶評論數就有20多萬。

隨後我又諮詢了國內一位知名度挺高的黑客朋友,他直指要害:「以你貼的圖片為例,這個攝影頭出現在酒店房間裡就是異常的。」

他認為這些視頻不太可能是故意貼上360的Logo來陷害360:「如果是貼的,應該騙不過這些網站上的人。發布者能找到視頻,老司機們應該也會找到原始視頻,揭穿發布者。」

另外,他提示我關注一下這些上傳帶有360水印視頻的ID是不是同一個人,是不是最新註冊的,是不是同一時間段密集上傳的。答案顯然不是。這些上傳者有的2008年就註冊了,等級都很高,上傳的視頻也很多,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當然也有最近剛註冊的,在另一個成人網站上,有一位網友是2017年11月17日註冊的,等級已經達到了7級,發了247個帖子。

最後,我向一位360內部人士求證,對方回應我:「這是有人潑髒水。」對方告訴我,360智能攝影頭上會有藍色燈光顯示,即使白天也能看到。我沒好意思反駁對方的是,日前被曝光的店主用360攝影頭直播顧客吃飯就沒人發現這些攝影頭。

話說回來,如果是有人想黑360的話,在這麼多視頻上打360 Logo,這樣的成本太高,只需要做一兩個樣片就行,何必花這麼大力氣做幾十個視頻用這麼長的時間維度上傳呢?另外,如果真有人想藉此黑360,這些視頻大概早就被曝光了,也不至於到現在還沒人挖出來。

對方還跟我說,360會關掉360智能攝影頭的直播功能,調整產品,「我們產品應該分開,就是直播的是直播的,監控的是監控的,家庭的是家庭的,(產品)要細化。

對方最後說:「我們會改進的。創新有代價,我們也願意越來越好。」

我相信360一定通過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吸取了教訓。但在此之前,我們本文談及的這些成人社區上的視頻為什麼那麼多帶有360水印,是故意抹黑360還是本來就是用的360的攝影頭拍的,是誰把這些攝影頭安裝在酒店的,又是誰偷拍的,有沒有可能是被黑客黑掉了這些攝影頭,背後有什麼利益鏈條?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國搜家居-家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1216/104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