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西媒披露英國首相堅定拒絕一帶一路原因

雖然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在訪問中國大陸期間與中國簽訂了高額的貿易合作意向,但拒絕在「一帶一路」備忘錄上簽字,還是展現了英國政府對於中共強烈的不信任感。

BBC2月3日報導,梅(Theresa May)在脫歐背景下,率領龐大商務代表團訪問中國大陸,兩國簽署90億英鎊(1英鎊約合1.419美元)的貿易協議。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和《衛報》報導稱,梅拒絕了書面支持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沒有簽署一份中國重視並積極遊說的諒解備忘錄。

英國媒體形容,「一帶一路」對英國企業來說,似乎是一個大金礦,誘惑當前,為什麼英國會有所顧慮?

不簽諒解備忘錄

是否簽署諒解備忘錄,可以被視為這個國家有多支持中國「一帶一路」的指標。據《金融時報》2日報導,中國在2017年聖誕節前便遊說英國簽署諒解備忘錄,以展示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決心。

梅對中共政府主導的「一帶一路」存在戒備心理

中國商務部則表示,兩國簽署的90億英鎊貿易協議,涉及一帶一路建設、金融、農業等,沒有提到兩國有否簽署與「一帶一路」相關的諒解備忘錄。英國政府發言人向多份英國報章證實沒有簽署相關文件。

梅只在口頭表示「歡迎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但明確提出要留意「透明度」,表示與中國的合作,務求「符合國際標準」。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沒有簽署文件的國家也提出了類似觀點。

中方強調「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但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1月發表的報告指出,近90%的「一帶一路」承建商是中國企業,來自外國企業的僅有10%。

報告指出,由於中國支持的「一帶一路」項目起始階段透明度偏低,加上中國企業得到國家支持,外國企業一般難以加入競爭,亦導致了貿易不平等的情況。

2017年年中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德國、法國、英國等代表拒絕簽署會議中與貿易相關的文件,德國官員對「一帶一路」透明度表達關注,要求確保投標要求沒有差別待遇。而美國代表、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波廷格(Matthew Pottinger)則認為,中國要建立更透明的競投機制,並確保更多國家及私企參與。

多重挑戰

關鍵在於,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不代表能夠順利合作,例如斯里蘭卡發現自己身陷債務問題,要賣掉港口,並表示拒絕中國投資煉油廠。

首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相關諒解備忘錄的歐洲國家的匈牙利也在「一帶一路」遇上挫折。

兩國2015年簽訂的協議重點,是興建連接布達佩斯及塞爾維亞的鐵路項目。不過歐盟正在調查匈牙利有沒有違反規定,沒有經過競標程序,把合約給予中國承建商,這項工程能否順利完成仍是未知數,亦反映了把「一帶一路」項目帶進歐盟,需要面對歐盟法規的挑戰。

中國針對中東歐的戰略部署除了「一帶一路」外,還有2012年展開的「16+1合作」框架,中東歐國家在經貿上逐步向中國靠攏,令德國等西歐國家擔心北京對歐盟影響力加深。德國外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2017年9月曾呼籲北京要尊重「一個歐洲」原則。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早前訪問中國大陸,也是只在口頭表示支持「一帶一路」倡議,不過同時尖銳點出,這條路不應該是一條「新的霸權之路,讓所經過的國家都成為附庸」。

英國曾經帶頭加入亞投行

值得一提的是,回顧2015年,當年英國不理會美國反對,率先申請加入由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成為創始會員,觸發連鎖效應,德、法等多國亦相繼提出申請,每個國家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亞投行成立之時,早已惹來外界憂慮監管、風險、透明度等問題,不過亞投行與「一帶一路」難以相提並論,其中一點是「一帶一路」項目的具體性。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形容,「一帶一路」是一個品牌,而不是一項有嚴格規定的計劃,任何大型項目都可以被解讀成「一帶一路」相關的項目。然而正因如此,如果項目延期、超支、破壞環境、傾向雇用中國勞工而非當地人等,這些都會令「一帶一路」及涉事國家名聲受損。

英國智庫皇家三軍聯合研究所主任潘圖奇(Raffaello Pantucci)對《金融時報》表示,「一帶一路」作為一個廣泛性概念,難以知道表態所支持的具體對象。

《金融時報》的評論文章指出,梅決定「正確」,認為「一帶一路」構想具野心,但仍然非常模糊,而且中國多次忽略環境和人權問題,認為其他國家應該對中國牽頭的計劃保持警惕。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205/106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