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教育 真不能這麼改!不然就完蛋了

日前看到一則新聞,杭州在教育改革、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方面「動了真格」,系列措施中看到媒體報了兩個重要措施:

一個是全市推行中小學早上推遲上學的舉措,小學一二年級學生早上最遲到校時間不得早於8點,上午上課時間不得早於8點半。另一個措施,根據杭州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的說法,小學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9點,初中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10點,如果還沒有做完,剩下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不做。

這兩項改革,筆者認為都值得商榷。

前者,不知教育局是否考慮了受薪階級上班問題。孩子上學時間推遲了,但父母上班時間並未推遲。大部分單位都是8點或8點半,一般情況下是父母先送完孩子上學,然後再上班。然而,按照現在的時間,父母到單位就要遲到了。結果,學校八點前不開門不讓學生進,於是父母就又擔心孩子安全問題是否能得到保障,因為沒進校,學校也不會為孩子安全負責。教育改革這麼改,或許領導有些拍腦袋了。

想讓孩子多睡會是沒錯的,因為這些年由於教育競爭壓力,老師一般的確會多留作業以提升孩子的學業,一定程度上使得孩子睡眠不太夠,所以晚一點上學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為了晚而晚啊!直接把校門給鎖了,孩子到了站門口等,這不是形式主義嗎?這顯然不合理。

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最好早上實行彈性時間制,即上午正式上課時間可以推遲到八點半或稍晚,但學校早上七點到七點半就開門,早來的孩子這個點就可進校。

由於實行彈性性,孩子到校時間肯定有一些差異,那麼學校就可以對早到的學生進行適當管理,進行早讀。如此,勤奮早到的孩子可以多一些學習時間,那些補差的孩子可以多有些時間學習,那些父母要上班的孩子也可以早到校有人管理給家長減了負。如此,可一舉多得,可讓缺覺的孩子多睡,可讓勤奮的孩子多學,這樣多好,幹嘛非要規定死八點之前不開校門?不開校門,顯然又是形式主義的一種。形式主義害死人啊!

針對給孩子作業減負,其中所謂「小學生作業時間吵夠晚上9點,初中生作業時間超過晚上10點,如果還沒有做完,剩下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不做」之說,感覺是莫名其妙,不負責任!

按照這樣的模式改革,家長沒時間管孩子的,那孩子的作業豈不是就不用寫了?一個班裡,不寫作業的孩子也沒什麼懲罰或來自家長和老師的壓力,那些本來認真寫作業的孩子就會認為如此不公平,就會促使那些本來按時完成作業的孩子也慢慢的不願意按時完成了。

如此下去,老師還怎麼管理學生?哪裡還有統一標準?這不是要養成孩子不負責任的惰性嗎?如果孩子自幼都是這麼培養,豈能培養出新時代的優秀中國人?在筆者看來,某種程度上這種改革教育部門有懶政之嫌疑。教育孩子,首先就是要教他們有擔當、要努力,難道為了讓他們睡覺,就放任他們可以隨便玩了?如此下去,可能你讓他們睡覺的時間,他們用來玩遊戲了!

教育部門在當前教育環境下給孩子減負的初心沒錯,但如此減負,不是關心孩子,而是害孩子,是憑空增加老師和家長管理孩子的難度,是會促使學生互相比爛的措施!

事實上,同樣的作業,認真聽講和認真做作業的孩子,往往並不會真正熬夜太多;相反,那些不認真聽講、喜歡拖延的孩子,你就是作業很少,他們也還是不容易完成。如此指導思想下改革,豈不是給了那些不積極向上的孩子放縱自己的理由?這不是憑空增加家長和老師管理孩子的負擔和難度?

說白了,如此改革,教育部門是想給自己找懶政的藉口嗎?按照這種改革思路改革,教育部門根本不用下什麼功夫,就能把孩子的作業負擔減下去,反正超過時間點作業就不用做了嘛,真是一招解千愁啊!但是,如果教育部門的教育指導思想就是如此,那老師和大部分家長從心理上也就會放任了。教育部門放鬆,老師、家長放任,孩子的教育豈不就被耽誤了?

西方孩子的作業負擔倒是輕鬆,可他們那些課業輕鬆公立學校教出來的孩子的水平呢?美國、英國,很多年輕人連小學算數都搞不定,連基本閱讀能力都沒有,都是沒作業、學校放縱式教學教出來的「廢品」,難道中國也要步其後塵?相反,西方國家的那些精英們高價讀的私立學校,學習緊張程度、作業強度,那是一點都不比中國的那些優秀中小學差的。如此結果是,精英的孩子將來還是精英,平民的孩子直接在垃圾學校早早就給廢了,他們連和精英後代們競爭的機會都沒了!當然,這麼做的結果是,精英層的競爭壓力也小了。這,難道就是中國教育部門教育改革的方向?相信中國的教育改革絕非這個方向。

給孩子減負是好的,但需要進行深入而認真的調研,以教書育人為核心目標,充分聽取老師、家長及社會公眾的意見,然後推出一個穩妥的改進措施,並在實施中不斷修正。措施,既要能給孩子們減負,又不能影響孩子的學業,更不能影響老師和家長對孩子們的管理。

譬如,為了了解作業負擔,教育局完全可以隔段時間對轄區進行廣泛的社會民調,看看大部分孩子的作業結束的時間是幾點。如果廣泛都比較晚,那說明學校課業較重,就需要進行窗口指導降低作業負擔;如果普遍民調後,作業負擔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孩子都是九點到十點左右就能完成作業,那就說明作業量不重。至於說另外百分之二三十超過十點,也多半是因為意外因素、學習較差或有拖延習慣的因素導致,這些孩子本身就需要更強的學習指導和督促,不應該以他們為標準,而應該以大多數孩子為標準。

當然,這麼做,教育局工作量會增加很多,遠不如直接卡個時間點一刀切來得痛快,因為那樣坐在辦公室啥也不用干就把問題「解決」了,這事厚黑學中典型的「鋸箭法」嘛。所謂「鋸箭法」,就是一個人中箭了,大夫拿剪刀把露在外邊的箭尾巴剪掉,然後把傷口包上就是治好了。但那是真治好了嗎?對教育部門來說,這麼一個政策,反正孩子作業多的問題「解決」了,至於孩子的學業如何,反正也不是現任的事了,到那時挨罵的是誰管他呢!如果教育改革都這麼改,那教育局的職責還是教育嗎?

筆者認為,如果教育局如此指導作業減負,其很可能會出現至少三個嚴重後果:

一、孩子文化素質會因此大幅下降,長期看,這會加速階層固化。

如果教育這麼改,受損最大的將是那些處於社會中下層的家庭。因為,他們的孩子得到教育的渠道主要是來自學校、來自老師的認真、家長的用心和孩子的努力,然而如此改革,學校教學質量必然下降。由於社會中下層的家庭沒有那麼好的經濟條件送孩子到更好的培訓機構進行培訓,更請不起優秀的一對一家教,於是他們的孩子得到的優質教育就會減少,爭上游的能力將會因此被削弱。未來,在一次次升學的篩選中,他們將會更大概率被篩入到更低層次的學校,那麼讀好大學的機會就會因此大幅降低。說白了,長期看,這種教育改革措施,會導致中下層家庭通過教育向上流動的難度加大,這會加速國家的階層固化,為未來社會矛盾激增埋下隱患。

二、會肥了培訓機構,優秀的教師會向培訓機構流動,培訓班的費用會大幅增加。

一方面是社會競爭的壓力不會減少,另一方面是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由於學校不能提供優質的教學,那麼大量希望孩子成才的家長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不得不求助於培訓機構,如此就會帶來培訓機構的培訓服務供不應求,這就會促使資本大力投資培訓機構,大型培訓機構就會用高薪去那些好學校挖掘好的老師。好的老師由於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難以出教學成績,老師收入又不高,他們就會被那些大的機構挖走,於是本來在體制內的優秀教師,會逐漸被體系外的培訓機構挖走,國家義務教育的教學水平就會下降。

這麼循環的結果是,大量優質教育資源通過市場經濟的配置向精英階層集中,其結果必然是精英家庭的孩子將會因為經濟條件好而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而普通家庭將只能獲得更差的教育服務。這麼搞下去,中國的教育就會像西方教育那樣,優秀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而普通老百姓享受的公立教育則只能維繫在低水平。

國家要深化市場經濟改革,要讓市場來決定資源配置,那指的是社會經濟生產的資源,而非教育資源。教育資源,國家不但不能任由市場支配,還要對沖市場支配,這樣才能讓教育更公平。這樣的教育改革,其改革方向恰恰相反,這是要推動教育資源向精英階層更快速傾斜啊!那些培訓機構,未來會變成私立學校,然後高價招生。

這樣的改革方向,錯了!

三、大幅增加負責任家長、老師管理孩子的難度和精力。

想想看,如果作業完成與否都可以,那孩子就認為反正作業完成與否都行,於是稍有理由就不願意完成作業了。如此下去,那些對孩子負責任的家長和老師,得多付出多少精力才能對沖這一政策的負面影響呢?

為了適應新時代,國家要不斷推進改革,教育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發動機,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當然也應該改革。但是,不能向落後、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方向改啊,有些改革明顯是坑,不能跳啊!

深化改革,那真不是拍腦袋的事,而是應該深入調研,充分聽取意見後的理性行為。國家在推進深化改革,每年開一次「兩會」,不正是充分聽取各方意見,然後推進改革嗎?教育,當然也應如此!

教育乃國本,希望中國的教育越來越好!希望改革是真的向適應新時代的方向發展!希望中國的教育更公平,而非以更快的速度向精英層集中!國家要發展,就需要對抗階層固化;國家要長治久安,也需要對抗階層固化;要實現民族復興,更需要對抗階層固化!

為了公平,教育絕對不能這麼改!

責任編輯: 王君  來源:占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12/1083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