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任大剛:京滬家長為什麼對教育恐慌

作者:
中國的一些職校,風評並不十分好,家長並不十分放心把十五六歲的孩子送入這些學校,他們不擔心孩子學藝不成,而是擔心孩子‌‌「學壞了‌‌」。

久居上海,同學聚會越來越少。原因很簡單,大家都在陪孩子補課,很難同時有空;即便聚在一起,也遲到早退,原因還是要陪孩子補課。問問京城的朋友,也多如此。

京滬兩城,擁有全國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家長和孩子應該是輕鬆的。但實際上,家長們即便不是第一個跳起來反對‌‌「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但起碼也可以擠進前五。很多時候我在想,這是不是太矯情了一點?

當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上海的學生,初中畢業後有一半要分流去上職校(去年和今年的中招文件不再提及),我立刻明白了為什麼恐慌的情緒能夠從初中蔓延到小學,從小學蔓延到幼兒園。

沿著這條恐慌線索,還可以清理出另一條耳熟能詳被奉為金科玉律的邏輯鏈:上不了好幼兒園,就上不了好小學;上不了好小學……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沒有好工作。

兩條繩索,將京滬兩地(其實遠不止這兩個地方)家長死死捆綁在教育培訓的戰車上。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目前全國幼兒教育的市場規模約為3800億,中小學教育(課外輔導+民辦學校)市場規模約為6800億。

下車不玩了,行嗎?既不行,也行。

職校恐慌

面對有一半左右的孩子(北京市2017年為約三分之一)將去上職校的升學前景,絕大多數小學和初中的家長是極不情願的。孩子為了不進職校,壓力之大,我甚至聽說,有初三學生晚上八點睡覺,凌晨兩點起床讀書做作業,忙到天亮,吃好早飯趕往學校。

平心靜氣地講,一個孩子如果不是讀書的料,完全可以去職校學一門手藝。但家長卻有三重焦慮:

第一,一個普通高校的學生可以輕鬆去讀職校的課程,但職校學生要去讀普通高校的課程,難上加難。同級的各類學校和專業,在學習上是有難易梯度的。家長多不會同意讓孩子一開始就選擇容易的學校和專業,否則在未來競爭中,將處於不利地位。

第二,初中畢業生社會經驗匱乏,實際上根本沒有能力做人生規劃。選擇職校學一門技術,同時也就意味著,將來從事其他工作的門檻是很高的。如果沒有繼續學習的能力,改行的成本之高,難以想像。

以鄙人的個體經驗來講,初中階段,一度想去學習屠宰的手藝,畢業時也有上建築類高職的機會,但都沒去,在普通高中混到高三才決定考大學,如果去上高職,很可能就是個小包工頭。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真實意願,但我覺得當下的工作更符合秉性。

第三,中國的一些職校,風評並不十分好,家長並不十分放心把十五六歲的孩子送入這些學校,他們不擔心孩子學藝不成,而是擔心孩子‌‌「學壞了‌‌」。

並且,隨著科技加速進步,很多好端端的傳統職業,忽然消失了。以汽修為例,現在的汽修專業畢業生,誰能保證他的精湛技術在10年之後不會歸零?一些新職業出現沒幾年又消失了,誰能保證中高職教育能夠跟上科技潮流?

一些號稱有經驗的小學教師會告訴家長,三年級是個‌‌「分水嶺‌‌」,好的就好上去了,不好的就困難了,因此職校焦慮,基本上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瀰漫在家長心中。但實際上,我小學四年級的數學還得過38分,還是百分制。但誰也不好意思把這種個案拿去安慰一個焦慮的家長。

換湯不換藥的重點高中

人人都知道,焦慮的最終來源是高考。

在省區市高考招生總額(比如5萬人)基本恆定的前提下,所有考生放平心態,正常學習,錄取5萬人,學生拼得頭破血流,也只能錄取5萬人;學生整體分數500分,可以錄取5萬人,而整體分數提高到550分,也只能錄取5萬人。

既然如此,為何不選擇放平心態,不必去爭取那額外而無用的50分呢?答案是多方面的,比如這5萬人也需決出高下,因此抬高分數不可避免,等等。但最重要的,是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引起的踩踏效應。

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前身,始於1978年的重點學校制度。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項全球唯一的教育制度因有悖教育公平,引起公憤,被迫取消。但重點高中改了個‌‌「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名稱,作為地方教育的政績標誌,變相得以保留。

仔細觀察‌‌「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招生就會發現,它換湯不換藥,還是先前的重點高中。以上海為例,2017年的中招政策,核心的是這4條:

1、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提前招生錄取計劃為學校招生計劃的40%,其中30%由學校推薦,10%為自薦,4所頂級名校的提前錄取則提高到50%。初中學校按7%的比例‌‌「推優‌‌」,參加提前錄取,未獲推薦可以自薦。

2、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將15%招生計劃面向全市學生招生,稱為‌‌「零志願‌‌」,它由各招生學校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和近幾年實際招生情況自主確定,經市教委協調平衡後下達到各區,從高分到低分進行投檔、錄取。

3、此外是‌‌「名額分配‌‌」招生,指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將15%招生計劃按比例均衡分配到本區初中學校招生的方法。

4、餘下30%的名額,則按照中考成績,根據填報的志願投檔,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這個複雜的招生方案,表面上看,力圖兼顧辦學的效率與公正,既考慮到辦學業績好(主要是考分高)的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能夠招到高水平的學生,也保證這類學校所在的區,不管好初中差初中的學生,都有上好高中的機會。

但如果仔細分析各類招生,就會發現效率與公平之比為85:15,效率優先,略有公正而已。換言之,所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如梳如篦,將所有‌‌「好學生‌‌」搜刮一空,然後宣布自己的教學成果有多好。

毫無意義的競爭

如上所述,在省區市高考招生人數基本恆定的前提下,該區域內任何挖空心思提高分數的舉措,均是一種相互踐踏的內耗。

我絕不反對學生之間在學習上有競爭關係,正常的競爭是培養學生上進心的重要來源。但是目前換湯不換藥,名為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實為重點高中的制度設計,不僅人為催生和加劇變態的學習競爭,而且深具欺騙性,表現如次:

第一,任何一屆的學生,就全體來看,都有一小部分天賦異稟,他們仿佛生而知之,知識對他們而言幾乎一點就通。他們在學習上,並不需要你教師花費多少精力和機巧。

就在寫這篇文章之時,我打電話和一個同學交流,他說孩子所在的初中,兩三年才會有一個學生考上某頂級名校。這個信息說明,你把最頂尖的學生招收進去,然後宣布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成就體現了本校的教學處於全市最前列,好意思嗎?臉皮是不是太厚了一點?

那些頂級的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教學團隊,如果在一定時間內(比如三年),能夠把本學區排名最後的學校帶到中等水平,那就真配得上所聲稱的實驗性、示範性,否則難免有欺世盜名之嫌。可惜到現在為止,沒有看到過一次這樣的試驗和示範。

這些學校實驗、示範了一些其他什麼?只有天知道了。有一條是是實在的,就是重點高中時代的招生特權,實實在在地完整保留了下來。

第二,凡是上過大學的都知道,同一張試卷,同一個班級不同省份的考生,考分懸殊幾十上百分都是很正常的,但他們之間並不會因高考分數懸殊而在學習、科研、創新上出現明顯差異。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高考分數到一定程度之後,挖空心思再多考多少分,對高等教育而言,毫無意義。

但可惜,目前的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大概就是為這種‌‌「毫無意義‌‌」而設置的。它的意義,不在提高教育水準,而在搞社會分層;它的存在,是讓小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知道人分為三六九等。這難道不是家長和孩子共同焦慮的問題?哪怕你是中產階級!

迎戰天下英才

京滬兩城聚集的各種資源,一向冠絕全國。伴隨著入世,海量外資進入,兩城迅速成為財富高地,就業首選之區,戶口已經無法限制外來人才的進入。在今天,京滬兩城非戶籍外來人口絕大多數是青壯年,他們占到全部勞動力的一半左右。

京滬(包括深圳、廣州)青年子弟的競爭對手,一半是外來人才。與此相反,在別的二線及以下城市,一個當地的青年子弟的職場競爭對手,絕大多數是本地人。

人才競爭是全方位的。一個上海本地的復旦學生,他的外地同學畢業後,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留在上海工作;一個上海本地的高職生,他在酒吧做調酒師,但外地來的高職畢業生,同樣會對他的職業產生強大的競爭力。京廣深同樣如此。

京滬廣深就業市場足夠龐大,但工作崗位的競爭烈度,新興產業的淘汰頻率,恐怕遠高於其他城市。相應地,工作對人的要求,也要比其他城市高。

先前京滬青年熱衷於通過留學移居海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不僅湧進京滬的全國人才持續暴增,而且海外留學(包括京滬兩地青年子弟)逐漸出現就業定居兩難,回來的人越來越多。回來的人首選也是京滬廣深。

我曾經看過一個海龜的文章,她之前只是在上海做過短暫停留,對外國同學談起去向,她的回答是‌‌「回上海‌‌」。現在的競爭格局是,一個京滬本地的青年子弟,不僅要迎戰全國的優秀人才,還要迎戰為數眾多的‌‌「海龜‌‌」。

此外,由於收入上漲,港台青年才俊進入大陸工作越來越多,首選地也是北上廣深。

這就是一個出生和定居在北上廣深,並在那裡上學讀書的孩子的幸與不幸——你從小的生活環境,可能比別的地方的孩子更優越,但是一旦長大成人,那些優越的環境未必屬於你。

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能輕易走下教育培訓這輛戰車?城市的稟賦就在那裡,未來的競爭格局就擺在那裡,多少家長可以舒一口氣?

一點曙光

有沒有緩解焦慮的可能?肯定是有的。

職校招生需要改革。

比如孩子初三畢業願意上職校,你盡可以去;但不願意去的,何必硬要畫一道槓強迫他去?他完全可以去上普通高中,上到高一、高二跟不上,知道考普通高校有多難,他隨時可以去上職校。

何必一定要強迫一個屁事不懂的未成年人選擇將來的職業取向?為什麼就不能等一等,讓他們心智更為成熟一些,再讓他們做出選擇?

當然你可以說,我們有民辦高中,職校生也可以參加高考。第一,儘管高中階段不是義務教育,但作為一個納稅人且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權利是天經地義的;再說,中國已經是全球經濟的二把手,理應給予公民更大的教育選擇權,為什麼一定要讓人家去接受哪一種類型的教育?第二,在一個普遍沒有什麼文化學習氛圍的班級環境裡,高考又有多大勝算?

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必須改革。

最近,上海出台改革方案,決心在2022年,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50%至65%的招生計劃採用名額分配方式下達,由市和區教育行政部門分別分配到有關區和初中學校,並明確這種招生計劃其中的70%將分配給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這一比例將逐步擴大,以促進初中學校均衡發展。

北京的類似改革在2014年就開始進行了,其他省份也在最近一兩年著手類似改革。總的趨勢是,大幅提升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按人頭比例面向全體學生投放招生指標。

這樣做的好處是,逐漸解除壓在小孩子身上‌‌「一分壓死千萬人‌‌」的魔咒。此外,也可以逐漸改變薄弱學校人人厭棄,教育資源逐漸均衡,減少變態競爭,維持正常競爭。

但成人社會的競爭是永恆的。

最近兩年,很多二線城市紛紛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並生發效果。京滬兩地因種種原因,人口導入趨緩,甚至開始減少。

這是有原因的。高端人才對住房更有迫切要求,兩地高房價,已經成了比戶口還管用的驅使人才外流的利器。事實上,我已不大敢像10年前那樣,建議那些剛走出校門的外地青年學子到北京上海闖一闖,因為住房難題太大,再說他們自己的老家與北京上海的收入差距也在縮小。

但毋庸多言,人人都知道人才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最新出台的上海吸引人才的辦法,除了優待戶口准入等這些特別金貴的東西,還專門提到要幫助解決住房。如果這條措施奏效,那麼人才競爭的烈度不會減緩。這對維持整座城市的競爭力當然是好事,但對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個體來說,即將到來的競爭,不會讓他們感到輕鬆。

世上沒有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很多政策措施,也不過是緩解人的痛苦而已。但能夠把人從地獄拉到人間而沒有能夠推進天堂,也是極好的。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任大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401/1093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