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謝選駿:轟動中國的「漢芯一號」是民工磨出來的美國心

—「厲害了 我的鍋」——革命就是請客吃飯

作者:
說到包裝,誰都不如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2002年8月,陳進從美國買來了10樣摩托羅拉的56800晶片,然後找來幾個民工將晶片表面的MOTO等字樣全部用砂紙磨掉,再找浦東的一家公司將表面光滑的晶片打上「漢芯一號」字樣,並加上漢芯的LOGO,接著通過層層關係,搞到了各種權威機構的證明材料,宣稱是中國首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DSP晶片。

《砸向中國晶片研發的萬億經費去了哪兒?》(2018-04-21新財富)報導:

在中國科技成果「井噴」的時代,民間從沒有像這一刻這麼清醒感知到「無芯之痛」,意識到國產自主化的道阻且艱,明白「趕英超美」言之過早,毫無疑問,這肯定是認知上一大進步。

不過,動員令是好事,抖機靈可就不是了。

在中興事件的輿論狂潮中,最謎的是把矛頭指向了茅台、外賣、共享單車等社會大資本集聚的行業,諸如:

「端一碗茅台反擊英特爾」式的嘲諷;

「靠送外賣、共享單車我們贏不了中興」式的尖銳;

「晶片工程師吐槽:共享單車燒錢幾百個億,尖端科技卻鮮有投資」式的指責

······

此消彼長,浮躁的資本都去炒模式創新,不在技術創新領域沉澱,乍一聽有道理,但仔細琢磨,歸因太簡單。

我們認為,與其爭論外賣、單車和茅台們該不該為「缺芯少魂」背鍋,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科技研發經費的低效和浪費。

晶片「業內人士」吐槽共享單車燒了幾百億,卻「罕有機構」投資尖端科技,導致中國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做不好。

這裡有必要糾正兩個認知。

第一,實際上,中國在半導體領域早就砸下了血本,規模以萬億計。

十三五規劃期間,政府第一次以市場化投資的形式推動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成立投資基金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為大基金),以直接入股方式對國內半導體企業給予財政支持或協助購併國際大廠。

股東們實力強大,包括中央財政、國開金融、亦莊國投、華芯投資、武岳峰等資方,還包括中國移動、上海國盛、中國電子、中國電科等電子資訊公司。

這支國家隊財力有多雄厚呢?就大基金公布的最新投資情況顯示,基金運作包含兩部分:

一是大基金,2014年9月24日成立,初期規模1200億元,截止2017年6月規模已達到1387億元。現「二期」正在醞釀中,規模或達1500-2000億元。

二是地方資本,大基金撬動了地方政府層面的產業基金,截止至2017年6月,規模達5145億元。

大基金撬動的資金即將直逼一萬億元,且不論這還是10個月前的數據。截至2017年11月底,大基金已成為38家公司的主要股東,覆蓋17家A股公司和兩家港股公司。

「大基金」和國內另一個半導體投資驅動引擎「紫光集團」在這兩年裡砸錢建廠絲毫不手軟,而且外企也將晶片製造投資瞄向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驟增。

目前中國在建的22座晶圓廠中,有17條產線會在2017年年末至2018年量產,新增投資約6000億元人民幣以上。

目前國內在建的22座晶圓廠

早在2017上半年,本土半導體就迎來了投資熱潮,有多家企業上市,AI晶片也爆出寒武紀科技這一獨角獸,熱鬧事不斷。

天價收購外賣的阿里,其實也沒少參與半導體領域的事情。今天中午(4月20日),阿里巴巴宣布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消息一出網民譁然。實際上,在過去兩年BAT布局AI時,阿里對AI晶片一直情有獨鍾。

阿里巴巴在過去兩年裡投資的晶片公司

不管是政府、民間資本還是外資,半導體在這兩年得到的投資絕不是「嚴重不足」。

第二,晶片是中美角力的目標,背後更多是國家意志,但資本流動卻有一定的市場規律。

進口半導體支出超過石油進口支出,已足以讓中國高層擔憂;而半導體也是美國在資訊產業時代保持優勢地位的核心領域,所以小小晶片不可避免要承載這場中美角力。

但擺在中國面前的,是與美國晶片三十年的差距,就算短時間內有大量資本注入,還是沒能改變半導體基礎產業弱勢的現狀。

半導體產業鏈需要的是源源不斷的資本、源源不斷的技術投入。從美日韓的經歷,起步少不了國家意志,發展少不了政府採購的支持。

輿論大可以指責資本投向「紅黃藍」是沒有道德底線,但民間資本流向外賣等這些給人民群眾生活錦上添花的領域,本身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挾「國家名義」怪資本不投半導體,未免太不講道理。

首先,半導體產業的投資與和他產業差別甚大,投資周期長,投資以後基本不用指望在短期內退出或者獲得高利潤回報。

其次,半導體行業具有極高的集中度。

在美國,前十大半導體設計公司年收入占全行業比例超過90%,台灣超80%,但大陸產業分布碎片化,這一比例只達到45.9%,而且2016年中國積體電路涉及企業從736家暴增至1362家,2017年增速回落,但總量也達到了1380家。

在這樣凌亂的市場中,投資人更需要仔細甄別所關注的公司究竟是否具備核心技術,壓根不能指望每一家公司都能得到資本青睞,高風險之下,也不是每一頭獨角獸都能被發現。

在2018積體電路產業與技術投資論壇上,盛世投資管理合伙人劉新玉還提到了政治風險:

有時好的企業需要一兩年才能收回來,回來以後是否有政策的延續支持是不確定的,總會發生不可預測的事情,去年是外匯存底,國內外政治、中美貿易情況等也難以預測。

有一個數據,令美國近年來非常警惕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

中國R&D在2017年總投入達到1.75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總量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2%。

全球頂尖的自然出版集團在2015年發布的《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中曾指出:

「中國現在的研發投入和科研產出均居於世界第二位」,「研發投入(投入強度)已與英美等已開發國家相當」。

也就是說,科研投入不存在強度太弱的問題,也不存在資金缺少的問題,但是砸下巨額科研費用之後,技術創新卻收效甚微。

我們發現,真正的擋路石其實是科研經費的分配問題,是花錢體系有問題,造成資源配置低效率、浪費。

每年萬億的科研經費,都花到哪去了呢?

1.開不完的會,出去玩的差

在2016年,新京報、財新網甚至新華網(21.160,-0.70,-3.20%)都在關注一件事情: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在科技研發,60%用於開會。

一開會,就可以報銷差旅費、汽油費,甚至經常以因公出國、出差考察的名義,變相超預算,就算是清華、北大也不例外。

在中紀委高校巡視中,清華大學就對汽油費、差旅費和關聯事項等重點核查,全部違規款項如數退回。

而安徽工程大學還發現,科研經費被用來報銷歌舞娛樂、足浴、物業費等與項目無關的費用,而且出國(境)批次和人員膨脹迅猛。

有科研人員透露,所謂出國考察不過是走走看看就完事,其餘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旅遊觀光上。

2.買不完的設備

中國的科研機構最喜歡幹的事情除了開會就是買設備。

每年撥一筆經費下來,第一件事就將團隊裡所有的筆電、掃描器、手機等等資源更新一遍,有時候一個導師手裡有好幾個課題,還能領到好幾本最新的筆記型電腦。

但高校內部也存在二八法則,有錢的大學怕錢花不完,而有些實驗室則窮得連儀器都不夠用。

3.包裝概念攢項目,套取課題經費

有些重大課題動輒上百上千萬,資本的誘惑大過踏踏實實搞科研。

說到包裝,誰都不如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

2002年8月,陳進從美國買來了10樣摩托羅拉的56800晶片,然後找來幾個民工將晶片表面的MOTO等字樣全部用砂紙磨掉,再找浦東的一家公司將表面光滑的晶片打上「漢芯一號」字樣,並加上漢芯的LOGO,接著通過層層關係,搞到了各種權威機構的證明材料,宣稱是中國首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DSP晶片。

這是中國人多少年的夢啊!舉國轟動之際,陳進一口氣申請了數十個科研項目,甚至矇騙國家總裝備部申報了「武器裝備技術創新項目」,前前後後沒有一個機構發現問題,騙取了高達上億元的科研基金。

這個史上最大的科研假項目後來被紐約時報揭露,令中國科學界蒙羞。

經費被濫用的情況在科研體制內部非常嚴重,種種套取科研經費的行為,對科技創新無疑是內部蠶食。

另一方面,因為現行課題制度對諸多費用比如科研人員勞務費嚴苛限制,造成有些科研人員套取經費用於提高生活待遇。

另外,容易得到優先資助的,往往是在過去研究成果基礎上的項目,一些非常有原創性、新穎的東西反而很難拿到資助,因為投入產出比很難估算。

埋頭寫論文成為風氣時,「學術不端」也成了風氣。大量發表文章的壓力導致不少人走捷徑,抄襲、造假,造成中國論文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時遭到很高的拒稿率。

好好問問,科研機構有沒有足夠的實驗研究來投入這些經費。

謝選駿指出:記得1988年的時候,北京知識界的朋友和我說,老毛1927年說的「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云云已經過時了,現在的情況是「革命就是請客吃飯,就是做文章」······後來果然有了1989年的民主運動。現在倒好,三十年過去,「革命就是請客吃飯,就是做文章」,竟然變成了「科研就是請客吃飯,就是開會旅遊,就是公費開銷一切」。還說什麼「厲害了,我的國」——其實那是「厲害了,我的鍋」。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423/1103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