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一次莆田系醫院看病的真實經歷 讓我看清了這幫畜生

作者:
事後冷靜梳理一下思路,發現莆田醫系院的套路極其惡劣無良,為了儘可能掏多一些患者的金錢,往往刻意誇大病情甚至捏造病情,同時為了多收檢查費什麼檢測儀器都過一遍。我兒子這個情況,陳教授說第一次的彩超就非常的清晰明了,後面那些根本就不需要做。而更為惡劣的是,為了所謂效果,居然給我兒子全身麻醉打造影劑到腎臟,陳教授說這些手段非必要的,而且對孩子身體有影響,一般不隨便使用。

兒子上二年級,因為調皮搗蛋在衛生間滑倒磕碰到了腎臟,第二天尿血,當時不知道摔跤,兒子怕責罵也不說。急匆匆去了當地人民醫院,一看人山人海,老丈人怕誤事,就去了一家私立醫院就診(後來知道是莆田系)。醫院一上來就辦理住院,接著是所有設備過一遍(B超、ct、彩超、mr、造影等),搞了六千多。然後來了個院長,說我兒子腎臟先天性缺陷,要開刀矯正。老丈人蒙圈了,打電話徵求我的意見,我說你別急,兒子從小到大一直都非常健康,從來沒有任何腎病症狀,等我來了再說。(兒子放假去外省外公外婆家,我夫妻在廣東)當天趕到,拿了B超片子拍照片發給廣東省中醫院陳教授(廣東省泌尿課題研究領軍人物)。陳教授看過後果斷認為孩子腎臟非常正常健康,不需要手術。診斷腎臟充血造成尿血,考慮外力作用導致,消炎處理,三個月後再複查一次即可。

聽了陳教授判斷,我心裡有數了,馬上辦理出院手續,回家細細詢問兒子是否打架或者摔跤,後來終於承認昨晚洗澡時扮超人,在馬桶上摔下來磕碰到後腰。

事後冷靜梳理一下思路,發現莆田醫系院的套路極其惡劣無良,為了儘可能掏多一些患者的金錢,往往刻意誇大病情甚至捏造病情,同時為了多收檢查費什麼檢測儀器都過一遍。我兒子這個情況,陳教授說第一次的彩超就非常的清晰明了,後面那些根本就不需要做。而更為惡劣的是,為了所謂效果,居然給我兒子全身麻醉打造影劑到腎臟,陳教授說這些手段非必要的,而且對孩子身體有影響,一般不隨便使用。

現在回想起來,真是莫名的憤怒,莆田系的惡行真的就沒有任何約束嗎?如果碰到一些缺乏常識的家長,這是要被套路多少錢啊?孩子要遭受多少無妄的禍害手段啊?

大家看病,還是公立醫院作為首選吧!莆田系醫院老闆們、醫生們,正告你們這幫畜生,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人在做天在看,你們會有報應的!

網友評論:

hub4:

這都是莆田系的功勞,

他們成天在電視報紙上打廣告,神馬意外懷孕三分鐘輕鬆解決,

其實莆田系還有更狠的招數呢,

一手辦墮胎專科,另一手在高校內、和周邊,設立保險套免費發放箱子,

保險套都是特製的,裡面沒有塗抹殺精劑,而且有漏洞,

呵呵,你懂的,

他們還發軟文,說神馬打胎,對身體沒有傷害,絕口不提這會導致習慣性流產,有些成功人士,娶一個大美女回家,也能懷上孩子,可每次都保不住胎,半截就自動流產了,這都是莆田系挖的坑。

他們還到處發軟文,說神馬保險套也不是百分百管用的,橡膠拉伸後有細小的、看不見的縫隙,一副很有科學道理的樣子,我靠,我這個理科生看到以後,立刻覺得頭暈呀。——難道橡膠是毛衣嗎?拉伸一下還會有小洞洞?

另外,

他們一手開辦B肝專科,另一手就是讓人,在媒體上發軟文,神馬「B肝患者要注意的12個問題」一副關愛他人的樣子,其實是造謠嚇唬人,說什麼吃飯傳染B肝、接吻傳染、性生活傳染,

造成一個大的輿論場,逼著那些傻乎乎的傢伙去他們承包的專科花錢,搞神馬轉陰,

最後,這件事情,中國的「B肝轉陰療法」在國際醫學界都變成一個笑話了,變成一個著名的歧視問題了(類似於種族歧視),衛生部才不得不下文件,禁止體檢檢查B肝,

這還證明了我的一個理論,中國人是特別容易被洗腦的,一句「人家都說…………,」然後就深信不疑了,不信你去問問你周圍的人,8成以上的人都已經被莆田系洗腦了,都相信他們那套說法。

你去問問真正搞醫學的,吃飯傳染B肝是瞎扯(吃飯傳染A肝倒是真的,A肝是腸道傳染病;而B肝是血液傳染病,輸血才會傳染,母嬰也有可能,畢竟其體內的血液是通過胎盤連接的,而其他都沒有可能傳染),B肝轉陰這個概念就是個的笑話,

沒辦法呀,人家莆田系的上面有人、後台硬,這麼多年,猖狂依舊。

他們莆田繫到處製造傳播謠言,卻從來沒有見到主串流媒體出來闢謠,(估計都被收買了)

我這個理科生才來客串公知,給你們做科普。

多次註冊:

罵也沒有用。。人家的後台是官僚,是衛生局。他們狼狽為奸,有正負官僚為浦田系撐腰。再說,把平民的財富榨淨,有利於權貴集團的統治。。這也是治國中的一環。

louhu5999:

這樣的人,早晚有一天的結局,會和偽滿警察一樣……!

——走到大街上都不敢回頭。

當下辦法就有一個,一個一個人肉,儘量向公布身份信息。

——以不犯罪不賠償為底線。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貓眼看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717/114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