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葉檀:今後只有國企和外企有生存空間 民企請自求多福

作者:

以後,只有這兩類企業能夠生存,能夠互鬥:國企跟外企。

國企,尤其是央企形勢喜人。

7月12日下午3時,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介紹2018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6月,國企實現利潤2018.8億元,同比增長26.4%,創下歷史紀錄。今年3月,國企已經創下1600多億的歷史高點紀錄。

2018年上半年,央企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17家企業收入增幅超過20%,43家企業收入增幅超過10%;實現利潤8877.9億元,同比增長23%,有37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58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

央企中的工業企業日子更好過。今年上半年,實現利潤5152.8億元,同比增長33.9%,高於央企平均增幅10.9%,增利額占中央企業利潤增量比重的78.6%。

經濟增速創歷史最好水平,央企的槓桿率在下降,到6月底,央企資產負債率為66%,比年初下降了0.3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供給側改革,以及信用收緊,首先讓國企、央企過上了好日子。

去年,國企營收達到50萬億元,利潤達到2.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7%和23.5%。央企營收26.4萬億元,實現利潤1.4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3%和15.2%,是五年來最好的一年。

國企投資量在上升,民企投資增速在下降,對民企來說,這兩年最重要的是活下去。

2017年12月,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在演講時痛陳,去年(2016年),我們的經濟增長為百分之六點幾。在投資領域,主要是靠國有資本支持的,民營資本投資增長率只有3%左右。而在國有資本投資裡面,有80%以上是靠所謂的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也是一樣,表外壓縮,主要壓的是民企,股權房產質押通道被堵,P2P一關,有些民企連高利貸也借不到了。互金平台為了活命,紛紛到境外上市,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再來看6月份的貨幣數據。

根據招行宏觀團隊的分析,表內如火,表外如冰。

M2同比下降0.3%,到8.0%,創下歷史新低。社融增量1.18萬億,同比跌到9.8%,考慮地方債置換等因素的廣義社融,同比增速跌到11.1%,也是歷史低位。表外融資大幅萎縮,本月負成長6916億元,同比大幅惡化9135億元,其中表外非標委託與信託貸款6月共縮減3265億元,增量同比惡化5714億元。主要影響的是高負債的民企營業。

不管股市、樓市、還是債市,民企暫時得靠邊站。

前兩天,在深圳,碰見一個做私募的朋友說,他們機構在西北投資了一家鉀礦,主動把控股權低價出讓給國企,雖然這家國企花「30億」做的事情,他們自己10億就能做成,可還是得合作,就當「求個平安」。這兩年礦價不好,看將來有沒有轉機,最近幾年不準備大規模投資了。

另一個例子是上市公司金一文化(8.000,0.16,2.04%),7月9日發布公告,實控人鍾蔥與其弟鍾小冬,擬將持有的碧空龍翔69.12%、4.20%的股權轉讓給海科金集團,轉讓價為1元錢。

碧空龍翔持有金一文化17.9%的股份,是公司控股股東,根據金一文化最新的市值,鍾家兄弟1塊錢賣掉了市值近9億元的股份。

金一文化控股股東本來就有問題,投資激進,股價下跌,現金流斷裂,被迫1塊錢賣身。

買家海科金集團是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旗下企業,是三聚環保(18.610,-0.28,-1.48%)的控股股東,持有翠微股份(5.930,0.00,0.00%)29.71%的股份。

海科金集團除了支付1元錢外,得幫助金一文化借錢30億元,包括但不限於直接提供融資(直接借錢)、提供增信(擔保)等,流動性支持累計額度不低於人民幣30億元。

海科金憑什麼可以支持金一文化流動性?海淀區國資委不止馳援了一家。今年6月4日,三聚環保公告,海淀區國資中心擬接收三聚環保60億至80億元的債權及應收帳款金額。6月25日晚,三聚環保再公告,公司控股股東海淀科技近日完成股權結構調整,海淀國投持有海淀科技的股權將增至49%。

海淀國資財大氣粗,其他央企財更大氣更粗,在股票市場上跑馬圈地。

7月9日,《上海證券報》報導,2018年上半年,滬市發生併購重組397家次,交易金額合計38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31.1%。

在重大資產重組方面,有62家公司啟動重組,交易金額合計達206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5%、48.8%。

央企債轉股,中國鋁業(3.550,0.03,0.85%)、中國船舶、中船防務(12.950,-0.10,-0.77%)推出方案,央企負債率必然下降。

新經濟發展方面,北汽新能源實際上「借殼」SST前鋒(52.690,0.00,0.00%),完成上市。

一家企業只要能從外部得到源源不斷的信用,還不出錢可以市場化債轉股,可以成立不良資產公司接盤,企業相當於得到了永動機,當然會有「豪情萬里如虎」的氣概。

深交所也出現國企收購股權的傾向,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更是明顯,連萬科都找到了深圳地鐵當靠山。

根據深交所的數據,截至6月30日,深市上市公司共停牌籌劃重大資產重組206家次,跟前兩年比,公司家數明顯減少,披露重大資產重組方案合計82次,涉及交易金額2483億元,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平均單次交易金額約30億元,同比上升22%。

上半年,深市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22單,交易金額956億元,占深市併購重組交易總金額的38%。與民營企業相比,數量少、金額大。

大國企、小平台類的上市公司資產注入不斷湧現,招商局集團將優質港口資產注入深赤灣,進行集團內部港口資產整合;中糧集團將燃料乙醇、澱粉、玉米深加工研發企業注入中糧生化(9.790,-0.01,-0.10%),打造旗下唯一集科研、生產於一體的玉米深加工公司。

除集團資產注入外,部分國企向民營主體發行股份購買資產,豐樂種業(6.780,-0.25,-3.56%)向34個自然人購買其持有的玉米種業公司股權。航天發展(7.790,-0.01,-0.13%)收購三家資訊安全和大數據技術服務提供商,加強資訊安全板塊布局。

併購、注入的理由各種各樣,總而言之都對經濟有利,其實無外乎一句話,在現在這個階段,到底誰有資源,目前,資源到底在向哪個方向流動。

舉個例子,證明國企的「軟實力」。

今年6月,跟一家大銀行的地方行老總聊天,她說,因為去槓桿風險層出不窮,他們銀行主要貸款方向,還是大城市城投公司與大型國企,這是現階段風險最低的做法。

從華帝到碧桂園,接連出事,經銷商扛不住,開發商進一步壓縮周期。連行業龍頭都朝不保夕,其他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這裡崩潰

明眼人清楚,民企能夠解決就業、加強市場競爭,只有極少數人瘋狂到想徹底消滅民企。之所以出現目前的局面,是因為國內市場的信用體制決定了,每次收槓桿,打壓的只可能是民企,他們風險最大。尤其是那些在擴張周期拿著錢激進投資、沒有護城河支撐的民企。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根本上說,雖然經歷四十年的市場化改革,目前的民企,仍不具備跟國企競爭的資格。

為什麼外企可以跟國企競爭?

因為巨大的貿易壓力,讓開放成為主旋律。我們在金融、高科技、高端服務等領域,必須逐步放開,而且已經做出了大規模開放的姿態。

7月12日,有外媒報導,寶馬有計劃將華晨寶馬的股比提升到75%,雖然很快被闢謠,但空穴來風,其來有因。

新能源車企特斯拉,在上海設廠基本落定,這是一種狀態。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是否還有充足的資金建廠?

根據特斯拉發布的2018年季報,期內公司淨虧損7.85億美元,同比擴大90%。特斯拉籌建新工廠的資金從何而來?華爾街的金融掮客一直在唱衰特斯拉,特斯拉有沒有可能在中國股市或者銀行弄到幾十億美元的資金?

未來,將是外企與央企的競爭,並且是大資金、大企業之間的競爭。

表面上看,央企法人數量在減少。到今年6月底,央企累計減少法人單位11261戶,減少比例達到21.58%。對這個數字別太當真,要知道,真正的掌控力在資源,而不是數量。

所有這一切,讓人想到了一句話,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葉檀財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717/114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