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為啥都覺得錢難賺 錢都被誰賺走了?

作者:

身邊很多人都在感嘆:

「錢好難賺啊!

為啥我們會感覺錢難掙?

很簡單啊,比方說我去年掙10萬今年掙8萬,掙錢比去年少,那就是錢難掙了唄!

還會有人說,如果我今年收入的增長速度不比去年,去年收入增長了2萬,今年收入僅增長了1萬,那就是錢難掙了!

的確,除了對那些中彩票的人來說,不管什麼人,錢都很難賺,但從宏觀上來說,我更關心的是——哪個群體拿走了大頭的增量財富,從而導致其他群體收入相對減少。

一般而言,某個經濟體某年的GDP,就可以代表著這個國家一年內完成的商品和服務交易的總和,兜兜轉轉之後,也就代表著整個社會每個人從別人那裡得到的「錢」的總和。

正好統計局、央媽和財政部都公布了中國2018年上半年的數據,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數據和2017年上半年的數據做個對比,分析一下市場上的錢,到底都被誰賺走了。

(1)

先看統計局近三年來的半年數據

2018年上半年我國GDP為41896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8%;

2017年上半年我國GDP為3814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

2016年上半年我國GDP為34063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

很嚴謹的來講,因為我們在對比去年的貨幣收入是不是增長的時候,其實並不考慮通貨膨脹,所以還不能直接使用「可比價格」的增速,而是要使用名義GDP的增量。

2018年上半年的GDP實際增量為37471億元,名義增速是9.8%;

2017年上半年的GDP實際增量為40853億元,名義增速是12%。

也就是說,全社會平均的話,每個人2018年上半年掙到的錢,應該比2017年上半年增長9.8%,2017年上半年相比2016年上半年,應該是12%,如果低於這個增速,就是「被平均」的一方;如果收入高於這個增速,那就是在財富分配中占了便宜的一方。

(2)

再來看央媽公布的截止2018年6月、2017年6月和2016年6月的社會融資餘額數據。

2018年6月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83.27萬億元,同比增長9.8%;

2017年6月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74.64萬億元,同比增長12%;

2016年6月末,我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47.94萬億元,同比增長12.3%。

央媽數據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社會融資總額」,這代表金融機構給全社會提供人民幣信用總量,可以算作金融機構為整個社會所釋放出來的資金量。

我看到了一個意想不到又在意料之中的結果:社會融資總額官方公布的增長速度居然恰好等於GDP的名義增速——央媽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社融規模增速分別是9.8%和12%,但如果按照其公布的數據計算,增速分別是4.9%和18%,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最奇怪的是,這兩個央行公布數據,均與當年統計局公布的名義GDP增速相同,真是怪哉怪哉!

金融機構給全社會提供融資,當然不是免費提供,所有的融資都要收取利息(手續費、服務費之類的全部按照利息計入),這些利息收入中,刨除支付給企業、居民和央媽的存款利息,其餘的就轉化為金融機構的資產和利潤。

為簡化期間,我們假定所有金融機構得到資金的成本均為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是1.5%),而貸款出去的融資利率均為一年期貸款利率(目前是4.35%),加上上面的數據,就可以測算2018年上半年金融機構的收入相比2017年上半年的情況和增速了。

計算出來,作為一個整體的金融機構2018年上半年的收入如下:

2018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收入5.22億元,相比去年增長4.9%;

2017年上半年,金融機構收入4.98億元,相比去年增長18%。

嗯,收入增速從18%變到4.9%,為什麼金融機構覺得今年錢特別難掙,你現在該明白了吧?

(3)

重磅的財政部數據來了。

2018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4331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中央收入49890億元,同比增長13.7%;地方本級收入54441億元,同比增長8%。這些收入中,稅收收入91629億元,同比增長14.4%;非稅收入12702億元,同比下降10.8%。

我曾經提到,「公共預算收入」並非中國財政收入的全部,還有很大一塊兒沒有被包括進來,這就是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包括賣地收入等都被包含在這裡面。

2018年上半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1237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922億元,同比下降1.9%;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29315億元,同比增長39.6%,這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6941億元,同比增長43%;

財爸的數據這麼多,為了避免你看花眼,我將2017年上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的數據整理成了表格。

儘量簡單一些,我們就把最大頭的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當然不止這些),給當作中國財政收入的全部來進行統計:

2018年上半年,政府財政收入總額為13.56萬億元,同比增長15.60%。其中,中央政府收入為5.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99%;地方政府收入為8.38萬億元,同比增長17.27%。

2017年上半年,政府財政收入總額為11.73萬億元,同比增長12.93%。其中,中央政府收入為4.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97%;地方政府收入為7.14萬億元,同比增長10.47%。

(4)

基礎數據列舉和估算完了,該解釋到底有沒有「錢難掙」的現象了。

在討論宏觀金融槓桿的時候,大家通常將社會分為4大部門——

政府部門(包括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金融機構(隸屬於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機構);

非金融企業(通過購入原料生產商品並創造財富);

居民部門(通過消費和提供服務完成財富生產和循環)。

按照通常的理解,政府部門並不真正創造財富,他們是分配財富蛋糕的人,而金融機構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並獲取資金收益,只有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通過生產、消費和服務真正創造財富,所以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討論是可以的。由此可以判斷,整個社會上的錢,到底是難掙還是不難掙。

用GDP總額減去中央政府收入、地方政府收入、金融機構收入,那麼我們就可以簡單測算非金融企業+居民收入的實際增速如何,具體見下面的這個表格。

根據上表,作為一個整體而言,企業+居民的掙錢相比2017年上半年是增加的,但是,其增長率僅為7.8%,不僅低於GDP名義增速(略高於實際增速),更是遠遠低於政府部門收入增速

這也不是一年的情況,2017年上半年企業+居民的收入增速為10.18%,而名義GDP增速為11.99%,一樣遠低於政府和金融機構。我曾經寫過一篇諷刺性的文章「懇請祖國對我們增稅」,就描述了中國在過去20年財政收入一直都遠大於居民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情況,看來直到現在這一現象依然沒有什麼改觀。

政府收入越來越高,這意味著政府對經濟的控制力也越來越強,這對於整個中國未來發展的經濟活力而言,絕非什麼好事情。

金融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作為一個整體,其2018年收入增速遽降(僅有4.9%),但其2017年的收入增速卻高達18%,遠超GDP名義增速。更重要的是,因為中國社融總額連續多年高速擴張,過去的很多年裡,金融機構整體收入水平增速和政府收入增速一樣,都遠大於GDP增速。

從社融總額增速急劇下降來看,2018年也許才是中國真正對金融機構的去槓桿之年,金融機構過去多年躺賺錢的好日子,很可能在2018年徹底結束。

還要說明的是,2018年上半年企業+居民掙錢平均7.8%的增速中,那些受益於「供給側改革」的巨型國企央企,其2018年的收入增速遠遠高於一般企業和居民收入,而諸如騰訊、阿里、百度這樣的高科技企業收入增幅,也遠遠大於絕大多數小微企業。例如,根據上市公司半年報,國有大型鋼鐵企業2018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速大都在50%以上,部分甚至超過100%——所以,企業+居民,連這個7.8%還是有很大「被平均」的水分,很多普通企業收入增速很可能低於5%甚至接近於0。

錢難掙,看來是真的——雖然說,因為持續信貸擴張,居民+企業今年掙錢絕對額比去年少的情況還沒有出現,但從實際的財富占比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持續下降的。

最後要強調的是,我的這種估算,全部都是明面上公開的統計數據,絲毫沒有考慮經濟下行時期,政府項目以及國有金融機構中的各種尋租成本增加,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我想居民+企業的賺錢,實際上更難……

———-

說明:GDP有三種核算辦法

1)生產法:GDP=總產值-中間投入=各行業增加值總和;

2)收入法:GDP=工資+利息+淨利潤+租金+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固定資產折舊;

3)支出法:GDP=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淨出口。

中國的GDP統計採用的是第一種核算辦法,但我在本文中將其轉換為第二種,將利息當作金融機構收入,工資+企業淨利潤+固定資產折舊當作居民+企業的收入,一般預算收入+土地出讓金,則視作稅收+土地租金(個人和企業持有的房產租金計入企業與個人收入),然後進行本文的估算。

若有時間,我將利用宏觀統計數據,分析一下7.8%這個企業+居民掙錢增幅中,居民占多少,而不同類型的企業又占多少,從中你就會發現,為什麼大多數「小微企業」這兩年都在喊著掙錢難?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722/1147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