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石飛: 數據說話「誰是韓戰的最大輸家」

作者:

你只能在某一時間裡騙所有的人,或是在所有的時間裡騙某一些人,可是你絕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裡騙所有的人。——林肯

【前言:本文主要摘錄《中國在朝鮮戰問題上的教訓》(作者何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原載《炎黃春秋》雜誌2013年第9期);並參考有關資料形成,旨在簡述韓戰的來龍去脈和是非教訓,還原歷史真相。謝謝何方先生的啟蒙!】

一,「三八線」是韓朝兩國的分界線。

北緯38°線原本是朝鮮半島境內的一條自然的和地理的劃線。這條長約300公里的無形的劃線,將朝鮮半島分為面積大體相同的兩部分,其本身並沒有任何軍事上、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珍珠港,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前,朝鮮半島為日本侵占。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給日本造成深重的打擊和威懾。8月9日,美國又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二顆原子彈,徹底扭轉了二戰的戰局。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開始實施遠東戰役,先是進攻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繼而進軍朝鮮半島。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北緯38°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範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後來,便以「三八線」為界,形成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兩個主權國家。

二,誰跳起了韓戰?

1949年3月11日金日成史達林提出武力統一朝鮮的設想。因為蘇聯在二戰中實在打得精疲力竭,死亡人數占到全國人口的近七分之一,人民生活相當困難,因此史達林不同意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的設想。但史達林卻要金日成向中共求助,讓中國把它的朝鮮族部隊編進朝鮮人民軍。因此,金日成1949年4月底派金一作為特使到中國來,請求毛澤東同意把解放軍中的朝鮮族部隊撥給朝鮮。毛澤東當即同意。金一走後,毛澤東隨即指示高崗把駐紮在瀋陽和長春的兩個朝鮮族師兩萬多人送回朝鮮。這支在中國參加過抗日和解放戰爭、富有戰鬥經驗的部隊7月份就回到了朝鮮。

「中蘇條約」談妥後,1950年初史達林為金日成的南下開了綠燈。史達林告訴金日成:「如果你們遇到強大的抵抗,我一點兒也幫不上忙,你們必須請求毛澤東提供所有的幫助。」

史達林5月14日致電毛澤東:「同意朝鮮人關於實現統一的建議」,但是說明,「這個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解決,如果中國同志不同意,則應重新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5月15日,毛澤東對金日成表示:既然史達林已經做出決定,他沒意見;中國準備在鴨綠江擺三個軍,美國一旦干涉並且跨過三八線,就一定打過去。

其實,早在1949年5月金日成派金一來中國談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朝鮮族部隊撥給朝鮮人民軍的問題時,毛就主動談到並首次提出:朝鮮要實現統一,必須使用武力,一旦情況需要,中國就會悄悄派兵去和金日成並肩作戰,「都是黑頭髮,誰也分不清」。

1950年5月金日成來北京向毛澤東傳達史達林批准他南進時,毛即表示,如果美軍參戰,中國會派兵支援,因為蘇聯受制於同美國簽訂的以三八線為界的協定,不便出兵,中國則不受約束。

金日成在1950年6月25日突然入侵韓國,全面進攻,勢如破竹,一下子就解放了漢城,一直打到朝鮮半島東南邊的洛東江北岸,占領了90%的韓國領土,把李承晚部隊壓縮到釜山一角。

是誰挑起了韓戰?誰是戰爭販子?誰是侵略者?事實勝於雄辯。

三,朝鮮入侵韓國自食惡果。

因為金日成把戰線拉得太長,後方空虛。二戰協定明確,美國對於韓國負有保護責任。面對朝鮮進犯,並占領了90%的韓國領土,美軍果斷地在半島後方仁川登陸,幫助韓國軍隊猛烈反擊,將朝鮮軍隊攔腰切斷,南下部隊立即兵敗如山倒。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後不久就跨過三八線,很快占領了平壤。

四,中國出兵朝鮮,不是「保家衛國」。

面對朝鮮部隊的敗局,毛澤東沒等史達林和金日成提出要求,就決定入朝作戰。1950年7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開會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準備日後變為「志願軍」入朝參戰。7月中旬,毛澤東向金日成的代表表示,朝如需援助,中國「可以派自己的軍隊去朝鮮。」

1950年10月18日黃昏,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乘一輛吉普車跨過了鴨綠江。10月19日誌願軍4個軍的部隊悄悄進入朝鮮境內,隨後便打響了第一次戰役。直到1950年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中國政府才對外公布志願軍參戰,還有意不說明參戰的規模和意圖。12月24日,第二次戰役結束,基本上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全部朝鮮國土。

在美軍越過三八線之後,1950年12月7日,印度代表13個中立國家提出關於朝鮮停戰的提案,包括以三八線為界實行停戰、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美艦撤出台灣海峽等內容。在中朝軍隊跨過三八線的新形勢下,聯合國政治委員會1951年1月13日通過由聯合國大會主席、印度和加拿大駐聯合國代表組成的三人委員會提出的新提案:立即實現停火,舉行政治會談,分階段撤出外國軍隊,由朝鮮人民選舉自己的政府、為統一和管理朝鮮做出安排,停火後召開英美蘇中四大國會議以解決遠東問題,包括台灣的地位和中國的聯合國代表權問題。印度向我國通報時指明,這一建議對中國有利,不能被認為是支持美國的。這的確是一個符合中國利益而違背美國意願的決議。遺憾的是,對於印度等國的調停活動,中國採取了斷然拒絕的態度。毛澤東在1950年12月29日就提出,志願軍不消滅敵人不回國。

1951年1月30日聯合國大會政治委員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美國提出的認定「中國政府在朝鮮從事侵略」,譴責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過了三個多月,又通過提案要求成員國對中國實行禁運,這樣做的國家數目很快達到45個。中國一下子就在國際上孤立了。

在決定抗美援朝的時候,毛澤東提出了「保家衛國」的口號,其實這只是為了說服和動員中國人民的一種策略手段。事後,毛澤東自己就承認並作了說明。1970年10月10日他和金日成談話時就說:「你如果不提『保家衛國』,他(指中國人民)也不贊成啊!他說,只為了朝鮮人,不為中國人,還行啊?所以我說,是為了保家衛國嘛!」明明是支持朝鮮入侵韓國,卻要謊稱是「保家衛國」,中國人真容易忽悠。

五,拒絕聯合國停戰和談給中國帶來巨大犧牲。

如果我們在當時軍事和政治都有利的形勢下就此轉入謀求政治解決朝鮮和遠東問題,那麼,不僅可以體面地挽回局面,還很可能由此走上在朝鮮半島實現和平、並開啟解決我國的聯合國席位和台灣問題的談判。然而,毛澤東剛愎自用,自信可以很快全部趕跑美軍,完全消滅韓軍,解放南韓。他對聯合國席位素無興趣,也不想用和平方法特別是通過國際協商途徑解決台灣回歸問題,而認準只能用槍桿子去解放台灣。致使,讓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痛苦的哀愴的犧牲。

中國拒絕談判以後,並未能在戰場上取得一些較大的勝利。這也應由毛澤東負主要責任,毛屢屢駁回彭德懷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和出於愛惜指戰員生命而提出的意見。而對毛的意見,是必須執行的。因為毛是最高統帥。彭德懷和毛澤東雖然都是志願軍的指揮者,作用卻大不相同:彭是親臨實戰的司令員,毛是遠離戰場的軍事統帥;毛不僅節制司令員,還可直接指揮軍團司令和軍、師長。毛澤東不僅是整個戰局的決策者,還是幾個戰役乃至某些戰鬥的具體指揮員。人們看到,儘管彭德懷在同意掛帥出兵上也負有責任,但在戰場指揮上,都是他對,毛澤東錯。因此,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的損失慘重自然也就是必然的了。

志願軍準備和入朝之初,彭德懷主張穩紮穩打,先防後攻,以阻攔美軍北進為目標,不忙於大規模進攻;毛則急於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第一次戰役隨即打響,雖取得勝利,但部隊犧牲很大。1950年11月,毛澤東四次發電報催彭德懷,要求一次性殲滅美軍幾個師。結果第9兵團因倉促入朝,來不及換裝,致使志願軍凍死四千、凍傷三萬多,而殲滅美軍幾個師的目標當然更做不到。

由於毛澤東拒不同意彭德懷要求部隊休整的意見,強令連續作戰,致使1951年5月21日結束的五次戰役受到重創。在這次戰役中,中朝軍隊未能按計劃再推進到三七線,還丟掉一些地盤,而且邊打邊撤,成為歷次戰役中犧牲最為慘重的一次,減員8.5萬,被俘2萬多。這是繼美軍仁川登陸後被俘人員次多的一次戰役。只是上次是朝鮮人民軍被俘10萬;這次被俘的主要是1.7萬志願軍。

六,在遣俘問題上好面子,長期拖延戰爭。

第五次戰役後的5月下旬,中共中央多數領導同志都主張志願軍在三八線附近停下來,這才進入了邊打邊談的階段。也就是這個時候,駐蘇聯大使張聞天要時任使館研究室主任的何方先生寫了一篇《關於朝鮮停戰的和談問題》調研報告上送到中央,主要是說明,聯合國軍很難打過三八線,中朝軍隊也趕不走美軍、消滅不了韓軍,再打下去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為增強中朝方面在談判桌上的地位而把戰爭拖下去,也得不償失。對這一陳述以及明擺著的朝鮮戰場形勢,毛澤東卻不為所動,仍然要用邊打邊談的形式把戰事拖下去。

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談完了三個議題,於1952年5月初進入第四個議題——遣返戰俘問題。糾結於究竟是按我方主張的全部遣返還是按美方堅持的志願遣返,使談判陷於僵局長達15個月之久。直到史達林去世後,蘇聯新領導決定推行緩和的外交政策,在蘇聯的壓力下,尚未放棄「一邊倒」政策的毛澤東只好妥協,被迫接受按自願遣返原則,結束談判。至此,歷時三年多的韓戰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停了下來。

早在美韓手裡有13.2萬中朝戰俘、中朝手裡有近4500名美英戰俘、7000多韓國戰俘時,美方曾提出有可能向中朝遣返11.6萬人(這個數字比最終被遣返回來的8.25萬人要高出很多)。美國出於「人權」考慮,表示要對戰俘進行「甄別」,因為其中有1.6萬人不願被遣返。這可是影響中國軍隊聲譽的大問題,所以毛澤東從一開始就堅決反對「甄別」。1952年7月,美方同意向我方遣返8.3萬名戰俘。這與中方可同意接受遣返數字的底盤——「9萬人上下」相去不遠,因此我方談判代表團認為,這代表美方的一種讓步,傾向於接受。但是這個意見卻被毛澤東駁回,並批評代表團「在政治上太天真」。8.3萬這個數字也高於最後被遣返者的總人數。

因為入朝參戰的部隊中有不少被俘的是原國民黨軍經教育後編入我軍的,其中很多人容易動搖,所以最後還是有1.4萬人,即將近三分之二的被俘人員去了台灣。

毛澤東一直硬不讓步,主要是個面子問題,並不是真的那麼重視這些戰俘的權益。經過同美蔣進行英勇卓絕鬥爭最後才掙扎著回到了祖國的七千名戰俘,全部遭到嚴重的歧視和迫害。1954年2月,80%的黨團員戰俘曾恢復黨團籍和軍籍,但在緊接著發生的「高饒事件」後,中央又迅即下發文件,把95%的黨團員戰俘開除黨團籍。他們大都被遣返回鄉,長期成為當地被專政或監控的對象,一直被當作「怕死鬼」、「變節者」甚至是「投誠的敵偽人員」對待。

誰是韓戰的最大輸家?應該不言而喻了吧。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09/1171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