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每天堅持做這三件事 你的運氣會越來越好!

不計較

人生在世,總會遇到諸多煩惱,而這些煩惱的來源就是比較和計較。太計較的後果就是身心俱疲,計較得少,才能活得自在舒心。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得少。不計較就是以責人之心責已、以恕已之心恕人,就是能原諒他人的過錯,不耿耿於懷,不錙銖必較,和和氣氣,做個大方的人。

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毅然回國支援祖國的核物理研究工作,屢次為國家做出貢獻。然而,因其同僚妒忌,何澤慧被安排在實驗室打掃衛生、掃廁所,後來還參加勞改。

當她重新主持科研工作,並不計較過去發生的一切,而是立馬投身到當時中國空缺的科研領域,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

​老子說:「有德司契,無德司徹。」什麼事都計較的人,心中不灑脫,一點小事就能讓內心翻江倒海,總是著眼於目光之所及,永遠將自我禁錮在小小的一方天地。不計較個人得失,心中有大局,才能做到見其大而忘其小。抱有不計較的態度,方能允執厥中。

少說話

古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很多人總認為口若懸河是有口才,是工作、交友的必備武器,誠然能說是一種能力,但會說比能說更重要,言多必失,管住自己的嘴,在行動上證明,才是真正的智慧。

禰衡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孔融深愛其才華,將他推薦給曹操。但禰衡一向看不起曹操,對曹操多有狂言和羞辱,曹操忌憚遠近的人認為他容不下禰衡,於是把禰衡推薦給劉表。

劉表一開始也對禰衡恭敬有加,他寫的文章、言談議論沒有禰衡的意見就不能定下來。後來禰衡也侮辱、輕慢劉表,劉表覺得不能容忍,便將禰衡送給性情急躁的黃祖。

黃祖也善待禰衡,對禰衡所做的工作非常滿意。一日,黃祖宴請賓客。宴會上禰衡出言不遜,使黃祖很難堪,就斥責禰衡。禰衡更是出言不遜,最終被發怒的黃祖下令殺死。

曾國藩曾對兒子說:「自古以來講凶德致敗的道理大致有兩條,一是長傲,二是多言。」管住自己的嘴,該閉嘴就閉嘴,該說的時候要謹慎小心地說。說話在於精而不在於多,縱觀歷史,有誰是因為話多而成功的呢?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誇誇其談的人,仔細一觀察,會發現有些人聊嗨了後特別容易輕易許諾,而最終所有的承諾都沒有結果。孔子曾告誡我們「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做一個行動的巨人、語言的矮子,而我們為了展示自己,卻常常情不自禁地口若懸河。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控制自己說話的欲望,說話前慎重考慮,正如佛家說的戒妄語。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是一個人的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多讀書

古話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可以讓我們借古觀今,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看懂這個世界,並為自己找到合適的立身之所。據說,但凡有所成就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有讀書的習慣。

西漢朱買臣酷愛讀書,四十多歲時仍然是個落魄儒生,靠砍柴去市集上賣為生。他連挑柴途中也不肯放棄背誦詩文,人們都笑他是個書痴。妻子覺得難堪,勸他挑柴時不要嘴裡念個不停。他不僅無動於衷,反而越念越響,弄得周圍人都來看熱鬧。

漢武帝繼位幾年後,朱買臣在朋友的幫忙下當了一名雜役。一次,朱買臣押車進京匯報時,遇到一位深受漢武帝器重的同縣人,這位同縣人非常欣賞朱買臣,便向漢武帝推薦了他。朱買臣博學多識,談說《春秋》,講解《楚辭》,漢武帝很高興,便封朱買臣為中大夫,讓朱買臣在宮廷侍奉他。

當然,讀書並不能與財富劃上等號,讀書不僅是為了「黃金屋」,更在於培養情趣,提高境界。清代《讀書有所見作》中寫道「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不讀書的人腦袋中空空如也,無處安放浮躁的靈魂。

多讀書,不是指讀你所學的專業書籍,而是指專業之外的雜書。現在很多人覺得專業知識還可以派上用場,讀雜書除了用來顯擺一下好像並沒有什麼用。

其實,讀書和吃飯一樣,我們並不知道哪一頓飯會讓我們長高、長大,但最終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我們讀過的書大部分都已經被忘記,但它對我們影響卻早已內化在靈魂之中。

世上沒有白走的一段路,更沒有白讀的一本書,它終將成就你生命的寬度和高度。

責任編輯: 寧成月  來源:大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13/117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