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趙匡胤大宋王朝 為何將雲南"踢出"中國

964年11月出於把控天府之國四川的糧草,為平定北方提供堅實後盾的考慮,時任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下令任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主帥展開滅後蜀之戰。

由於後蜀國皇帝孟昶對貪官污吏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那時的後蜀國上下早已被貪官掏空,士兵戰鬥力極其的薄弱,所以王全斌僅用66天就拿下了全川,即965年1月迫使孟昶舉國投降。

當宋朝官兵走進成都城的一瞬間,那叫一個趾高氣揚。至於為什麼王全斌不乘此機會繼續西進,滅掉大理國將當時已經脫離中原政權的雲南收入囊中。

首先是四川不太平,雖然965年1月後蜀國王室已經投降,但是後蜀國的權貴並沒有放棄抵抗,尤其是當王全斌所部為了個人利益大肆收刮蜀地財產之後。

蜀地權貴對宋朝的統治未來可謂是傷透了心,965年下半年蜀將全師雄揭竿而起,以「興國軍」的名號席捲了整個後蜀國舊地,王全斌所部不得不忙於平蜀亂,根本沒有能力和精力繼續進軍西南。

再而雲南當時的開發程度,放眼整個華夏大地都是極其落後的存在,占領它的成本極高,需要每年大規模的中原政權輸血,而剛滅蜀國之時的宋朝根本沒有這個實力。

當時大宋王朝雖然宣布自己繼承了唐朝的大統一政權,但是從事實出發它並沒有做到,首先在北部地區草原民族契丹崛起,再而長江以南地區的南漢、南唐、吳越等政權依舊活著很舒服。

大宋王朝基本還屬於「四面楚歌」的地步,它想突破這個困局,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僅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而將兵力和財力消耗在尚處野蠻狀態的雲南地區顯然不不明智。

因而當後蜀滅亡之後,趙匡胤從輕重緩急的排序中選擇將雲南問題給擱置了,且為了安撫雲南地區的大理國,杜絕其在背後捅刀子,同意了依照唐朝末年的既定事實,大理和大宋以大渡河為界。

當然計劃制定之初趙匡胤並不是徹底放棄雲南,他是想將北方的勢力安定之後,再回身殺回馬槍,但是遺憾的是終宋朝數百年國運,它都沒有解決北方威脅問題。

先是契丹人、緊接著女真人,再後來是西夏人、蒙古人,大宋王朝就從來沒有喘過氣來,慢慢的大宋王朝滅掉大理國的心就消失了,只求對方別背後插刀就好。

最後說個大宋王朝不幹掉大理國的一個核心點,即是大理國的皇族識時務,整個國家「以佛立國」,用「儒釋」治國,國家對外的態勢也是完全防禦。

他不擴張即代表著不會進一步威脅大宋王朝的利益,而它的不威脅,對於苦苦支撐北方戰線的大宋王朝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大宋王朝從情感上沒有了攻擊大理國的理由。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搜狐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23/117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