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起俄烏戰爭、普京和彼得大帝,想起以前的這段文字,就發出來當今天的作業了。
疆域廣大重要,還是人民富足重要?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非要二選一的話,在天朝,前者一定會大占上風,沒有任何懸念。
我們對一個皇帝或者王朝的評價,通常從文治武功入手。其中文治雖然排在武功之前,但實際上國人更推崇的是武功。
比如秦始皇、漢武帝或者唐太宗,能夠進入偉大帝王的行列,首先是得益於他們在開疆拓土上的功勳。
而如果從武功的角度來看,兩宋確實有些乏善可陳,所以就有了積弱的評價。
在很多人的眼裡,宋是和弱聯繫在一起的。
人們之所以會形成「弱宋」這一印象,與宋朝在軍事上的「疲軟」有關。
有宋一朝,來自異族的戰爭威脅不斷。從早期的遼、西夏,到中期的金,再到後期的蒙古,大宋朝在對外戰爭中似乎一直勝少負多,割地賠款成了家常便飯。
更有甚者,宋朝還「貢獻」了華夏民族的千年之恥,「靖康之變」。而後又開了先河,成為第一個亡於異族之手的大一統王朝。
看起來,宋朝的弱是不容置疑的事了。
而弱的原因,千夫所指,首推「以文制武」的軍事制度。很多人認為這是導致宋朝軍事力量薄弱的根本原因。
其實,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宋朝的以文制武,在中國歷史上並非孤例,大明王朝也同樣如此。
在晚明的對內對外戰爭中,叫得上號的猛人,比如袁崇煥、孫傳庭、孫承宗等等,都是一水的文人出身。
明朝雖然最後在內亂之下覆滅了,把江山丟給了滿清,但是認為它比較弱的似乎不多。
因為大明王朝的外戰,是很拿得出手的。
比如東鄰那位不可一世的豐臣秀吉,就是敗在了萬曆皇帝和大明的手上,最後鬱鬱而終的;
比如直到明朝滅亡,清軍也沒能突破山海關,如果不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滿人入關或許還要等上若干年;
比如風雨飄搖的南明時期,鄭成功還曾擊敗過荷蘭人,收復了台灣。
所以說,以文制武,並不能說明軍隊的戰鬥力不強。
實際上,兩軍對壘並不是一對一的單挑,軍事首長並不需要親自上陣砍人,是不是行伍出身,關係並不是太大。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著名的軍事統帥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等,也都是文人。
宋朝的對外戰績差強人意,實際上另有原因,不是軍事制度的鍋。
在很大程度上,宋在外戰中的頹勢,其實源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它一方面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屏障,難以阻擋遊牧民族的鐵騎。北宋後期金人往往能夠輕鬆突破宋軍防線,兵臨首都汴京城下,原因就在於此。
另一方面,它也給了遊牧民族巨大的生存空間,使得他們在廣袤的草原上成長起來,最後有能力威脅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
實際上,宋朝的軍事力量並不弱。
宋金之戰,早期由於徽、欽兩位藝術家的不作為,確實敗得沒多少顏面,但是後期宋軍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不單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對金戰績不俗,一介書生虞允文,也曾在采石磯大破金軍,基本結束了金朝南侵的歷史。
而宋朝的最後一個對手,橫掃歐洲如卷席的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碰到的最強對手,恰恰就是被我們認為比較文弱的南宋。
蒙古人在歐亞大陸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但是打南宋,卻是異常艱難的。
從窩闊台大汗到元世祖忽必烈,從南宋端平元年至祥興二年(公元1234—1279年),蒙元軍隊攻滅南宋,用了整整46年的時間。
可以說,為了拿下南宋,蒙古人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正是在攻打南宋期間,窩闊台的繼任者蒙哥大汗戰死在了釣魚城下(今重慶合川釣魚城)。
這是一個改變世界歷史的事件。
蒙哥死後,歐亞戰場上的蒙軍各路諸侯紛紛返回漠北,為爭奪汗位大打出手,大一統的蒙古汗國就此分崩離析。
此後蒙古騎兵再也無力西顧,歐洲文明躲過了致命的一劫。
事實上,南宋的滅亡,主要原因不在於自身的弱,而在於對手的強。
十三、十四世紀的蒙古汗國,是一台完美的戰爭機器,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敵。
南宋經過頑強的抵抗,最後力竭而亡,可以說是雖敗猶榮了。
宋亡之時,10萬軍民跟隨末帝跳海殉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壯烈之舉。
一個不得人心的王朝,是不會有人誓死捍衛的。
當然,南宋的覆滅代價也是慘痛的。
在抗元的戰鬥中,漢族精英階層死傷殆盡、傳統計程車大夫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宋亡之後無華夏之說,正是由此而來。
相比之下,明朝計程車大夫熱衷於黨爭,沒有多少忠誠可言。滿清入關之後,這些以氣節為由反對議和、不同意遷都的衛道士,爭先恐後的跑出來投降,實在是非常的諷刺。
如果說軍事上宋朝還有槽點的話,在軍事之外,兩宋都是神級的存在。
或者可以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科技最為繁榮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
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認為:「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濟最先進的地區。當時的中國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則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的繁榮,首先源自於它政治環境的寬鬆。
兩宋的政治體制,有點兒君主立憲的意思,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大是大非的問題,是需要「公議」的。
所謂公議,簡單的講就是群臣聚集在一起,對有分歧的重大問題進行公開討論,並形成最終決議。
重要的是,這個決議,皇帝是需要執行的。
比如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人南下侵宋,要求北宋割地,不然就要進攻汴京。
當時的老闆宋欽宗就在延和殿上搞過一次民主表決,結果七十人同意割地,三十六人反對。
少數服從多數,宋廷通過了土地換和平的政策。
公議制度是對權臣和皇帝的約束,所以皇權在宋代明顯弱於歷朝歷代,文臣的地位則相反。
關於這一點,想發言的人有很多。
比如那個拖著宋真宗上城樓督戰的寇老西;
比如那個把唾沫濺到宋仁宗臉上的包黑炭。
事實上,宋朝的皇帝不僅對朝臣寬容,對在野的文藝老中青,也是很能忍的。
比如李清照姐姐,寫下「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詩句打臉逃跑皇帝趙構,照樣安然無恙。
當然,宋朝並不僅僅是文人的盛世,作為一介草民,生活在宋朝,大約也要比漢唐來得幸福。
因為,除了富裕程度超過漢唐外,宋朝還有一個深受小資們歡迎的政策。
宋是一個沒有宵禁的朝代,在汴京和臨安這樣的大城市,市民的夜生活是很豐富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
所以高曉松說,如果回到古代,他願意生活在宋朝。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疆域的遼闊、軍事上的耀武揚威,而在於小民生活的富足、體面和尊嚴感。
到現在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是俄羅斯人今天的悲劇的根源。
不要說」特別軍事行動「只是某人的決定,正如像王小波所說的,「蠱惑宣傳雖是少數狂熱分子的事業,但它能夠得逞,卻是因為正派人士的寬容」。
其實還不只是寬容,很多俄羅斯人心中的有何嘗沒有大俄羅斯帝國之夢呢?
就像伏爾泰所說,在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想要承認,自己就是雪崩的罪魁禍首,但如果沒有雪花,又何來雪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