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全球首宗大鼠戊型肝炎傳人在港發現 學者憂成爆發前警號

一名居住於衛生環境不佳的公營房屋換肝病人,出現肝功能異常,經檢查後發現,其糞便、血液及肝臟帶有鼠類獨有的大鼠戊型肝炎病毒(HEV-C),成為全球首宗由老鼠傳人的戊型肝炎個案。

全球首宗大鼠戊型肝炎傳人在港發現REUTERS/Bobby Yip/File Photo

一名居住於衛生環境不佳的公營房屋換肝病人,出現肝功能異常,經檢查後發現,其糞便、血液及肝臟帶有鼠類獨有的大鼠戊型肝炎病毒(HEV-C),成為全球首宗由老鼠傳人的戊型肝炎個案。學者袁國勇表示,暫時未知是病毒變異至感染人,抑或是換肝病人免疫力低所致,憂慮這可能是爆發前警號,提醒市民小心鼠患。

在全球鼠疫大流行期間,香港亦曾於1894年爆發鼠疫,導致逾二千人死亡,三分之一人口逃離香港。在其後三十年間,香港幾乎每年都有鼠疫發生,至1926年,導致香港超過二萬人死亡。不過,防治鼠疫的鼠疫桿菌亦是在港發現。

全球首個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病毒(HEV-C)的病者是一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去年5月在瑪麗醫院接受屍肝移植,兩個月後覆診時出現肝功能異常,翻覆檢查後發現他感染戊型肝炎,但病毒基因與人類慣常感染的A物種戊型肝炎(HEV-A)病毒有頗大差異。香港大學微生物系學者排查後確定,患者肝功能異常與捐肝及捐血者無關,追查之下發現,病人的糞便、血液和肝臟組織樣本與鼠類獨有的C物種戊肝(HEV-C)病毒密切相關。幸而病人服用藥物利巴韋林後,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一個月後沒有再驗出戊肝病毒。

該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記者會上指出,五類戊型肝炎病毒會感染不同生物,各類型病毒間理論上有「物種障礙」,不會輕易「跳」到其他動物,但今次有理由相信HEV-C突破物種障礙,「跳到」人類,但原因仍有待研究,例如究竟是帶病毒的大鼠接觸過食物,病人未經煮熟便進食;抑或是大鼠踩過病者對象而被病人經口部接觸而受傳染;甚至大鼠直接咬過病人而受感染,都可能致病。

他續稱,現時難以斷言病毒基因是否出現變異,更不知HEV-C在人類身上的傳播能力有多高,難以估計小區爆發的風險,但不能排除今次個案是大規模爆發的預警,呼籲政府加強監測鼠患及保持環境衛生。

與袁一起發現此種突破物種障礙感染戊型肝炎個案的臨床助理教授薛達(Dr Siddharth Sridhar)指出,病者住所接近樓層的垃圾槽,地上有大鼠糞便,亦有足夠大鼠進出的水渠口,具備有利大鼠繁殖的條件。研究人員相信,應是帶病毒的老鼠污染附近環境或患者的食物令他受感染。

是項研究亦令人懷疑港府的鼠患指數是否能有效反映鼠患的嚴重情況,因為食物環境衛生署公布的上半年整體鼠患參考指數處於低水平,只有2.8%,病者居住的公屋所在區域,鼠患指數過去五年一直下跌,今年上半年更只是1%。袁國勇同意,監察數字會受記錄範圍影響,故此,鼠患數字低不一定反映鼠患不嚴重。

袁國勇呼籲各界加強衛生管理,他指出,香港「沙士」(中國大陸稱非典型肺炎)後十分清潔,但現時後巷布滿垃圾,甚至「老鼠大過貓」,對控制疾病不利。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29/118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