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學者:英大眾對中國冷漠 英中貿易排愛爾蘭之後 研究者少於20年前

對一般英國人而言,中國距離他們日常生活仍然是非常遙遠,但美國和澳洲卻經常就有關中國的議題舉行民調,英國相對缺乏類此的民調是令人詫異的。在紐西蘭、加拿大和亞洲各國,近年來普遍對中國在政治上和經貿商的干擾都感到關注,而就算在非洲,也有人擔憂中國實行新的殖民統治,但在英國,類此的辯論只不過才剛剛開始。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2018年2月1日在北京釣魚台與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

圖片來源:路透社/Wu Hong/Poo

根據一個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CL),以及英國研究智庫「經濟與社會研究議會」共同所贊助的獨立性學術研究網站「英國在一個轉變中的歐洲」,英國普羅大眾對中國的了解,其貧乏程度令人驚訝,尤其是很多人都認為,英國無論是否能夠脫歐,英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勢必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布朗(Kerry Brown)在上述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英國全國的大學在2017年,只有270個研究中國問題的大學生畢業,較20年前還要少,而當時英國的經濟規模遠遠超過中國。今天,中國的規模是英國的四倍。

文章指出,英國贊成脫歐的人三年前已經揚言,英國之後將成為全球一個強國,可以自由跟歐盟之外的國家達成貿易協議,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夥伴就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的中國。然而30多個月過去了,英國野心雖大但卻只是一片空談。

布朗說,理論上中國對英國所可以提供的,擁有絕大的潛質,因為不像美國或澳洲,中國目前並非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其地位猶在愛爾蘭之下,排名第六。而中國對英國的投資,跟美國或歐盟其他國家比較,只是大概百分之一,就算英國對中國的投資,從2000年代初開始,也是停滯不前。

文章指出,假如要改善英中目前的經貿或其他關係,目前有兩大結構性的問題需要迫切解決,第一就是英國大眾對中國的了解和認知,處於低的水平。

布朗說,英國目前每年確實有9000個年輕人前赴中國大陸,經歷和沾染一下當地的民情生活和語言,而且旅客的數字也是相當可觀。

但問題就是,英國大學研究中國的學生數字遽減之際,反而中國卻有2億人(相當於人口的15%)接受不同程度的英語教育。在英國學習中文中文的人數,大概只有二、三千人,大多數都是孔子學院或進修教育課程的學生。

在英國,研究和學習中國的語言,仍被視為屬於少數人所為,例如學術界或政界或商界的小圈子,而非普羅大眾所應該接受的教育。

布朗說,英國的象牙塔或許不乏中國通,但社會卻亟需此等人才。他以英國A級考試為例指出,目前的中文考試試題,根本就不適合時代所需,而只是英國殖民香港時代的遺物,當中題目之深奧,例如解答文言文的試題,就算是以中文為母語的考生,也要絞盡腦汁。

第二個結構性問題,布朗指出,就是英國民意對中國的看法如何影響經貿關係,從來未曾受到應有的測量,這一點跟美國或澳洲不一樣。

文章指出,英國確實知道如何去管治一個殖民的香港,但這也只是屬於少數能夠去香港擔任管治公職的人。香港也有人移民到英國,但數字相對很少,而且他們在英國的生活一般而言都被邊際化(華裔國會議員在2015年才首次出現)。

對一般英國人而言,中國距離他們日常生活仍然是非常遙遠,但美國和澳洲卻經常就有關中國的議題舉行民調,英國相對缺乏類此的民調是令人詫異的。在紐西蘭、加拿大和亞洲各國,近年來普遍對中國在政治上和經貿商的干擾都感到關注,而就算在非洲,也有人擔憂中國實行新的殖民統治,但在英國,類此的辯論只不過才剛剛開始。

文章進一步指出,就算像華為電訊公司在其他已發展國家受到制裁或限制,在英國卻基本上仍然是買賣無阻,只是到了最近因為美國的壓力,華為才受到阻力。

布朗說,由於缺乏知識人才,加上缺乏民調,英國與中國的關係,未來未許樂觀。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法廣RFI香港特約記者甄樹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322/126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