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亞洲貿易未好轉 實體經濟仍堪憂

儘管金融市場早已炒作中美或很快達成貿易協議,將帶動經濟再攀高峰,惟數據顯示,實體市場未如股市般樂觀,目前依然處於觀望狀態,預示中美就算順利「握手」,也未必會頓時讓一切回到貿戰前,投資者實不宜過度憧憬。

近日有資料披露,南韓4月首20天的出口繼續按年大跌8.7%,若頹勢持續,將是連跌5個月,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首見最長跌浪;與此同時,另一數據顯示,台灣3月出口訂單跌幅大過預期,4月料繼續下滑。其中,兩地對中國的出口跌幅尤為顯著,南韓本月首20日對華出口驟降12%;台灣3月對香港和 大陸出口按年亦跌近14%。事實上,雖然 大陸首季經濟增長達6.4%,好過市場預期,但進口需求未見增加,截至3月已連續4個月下滑。

上述數據明顯反映 大陸乃至全球經濟放緩仍未脫離危險期,主因是南韓出口被不少經濟學家視為「全球進口指標」及「經濟晴雨表」,由汽車到電子產品,都是銷往世界為主,當中涉及的半導體,更能反映智慧型手機市場的盛衰。再者,由於不少分析員質疑 大陸經濟數據的可靠性,故更倚靠南韓等其他亞洲區的數據作參考。

無論如何,這最少能反映實體經濟較金融市場更理性,商家沒有因中美可能很快達成協議而預早增加需求。其實,中美之間的衝突何止貿易那麼簡單,真正的戰場是掌控科技話語權及中西體制之爭,絕不能「一紙」協議就可解決。值得留意的是,南韓半導體出口近月接連大挫,慘況絕對比得上2009年,背後除了反映全球智慧型手機需求飽和外,更重要的是意味著5G已全速發展,惟成效需時,短期內難對經濟增長帶來顯著貢獻。

事實上,近期亦有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球航運貿易下滑趨勢沒有改變之餘,形勢反而更嚴峻!首3個月共有10.7萬公噸載重量的船舶被回收,按年大幅增長35%,報廢的船舶主要用於運輸礦石、煤炭,以及水泥等大宗商品,而且報廢的原因不是往常的維護成本高昂,而是運費大跌。這在在反映全球基建及建築動工量有大跌之勢,數據亦剛好反映美國總統川普發動貿戰前後的變化,可想而知環球經濟前景未見得有韌力,當中尤以歐洲為甚。

誠然,全球央行接續放水已十年,資金泛濫扭曲了金融市場預示實體經濟的能力,若然投資者認為股市上揚必定反映未來經濟會好轉,不妨多加關注具前瞻性的指標,相互印證方為上策。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東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424/127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