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胥志義:論消滅貧富差距之不可能與不可以

作者:
這個世界爭吵不休,其實是在爭誰應該做富人,來獲得消費相對短缺產品和服務(或叫高端產品和服務)的權利。因為社會總有一部分產品和服務,不能所有人都去消費。我們應該讓那些對社會貢獻大,創造財富多的人,而不是那些通過權勢暴力欺騙手段獲取財富的人,來消費新出現並處於相對短缺的產品和服務。

一,兩種貧富差距

談到貧富差距,我們首先想到錢。家貫億萬是富翁,月入二千則是屌絲。用錢表示富和窮,既直觀,又簡易,還可進行量化的表示和研究,比如基尼係數之類。我把這種差別稱為貨幣上的貧富差距。但貧富差距還表現為消費。住別墅與蝸居,感受大不一樣,吃魚翅與咽饅頭,顯示的是地位尊卑,奢侈品消費與溫飽消費,更是天差地別。這種差別,為實際生活水平差別,我把它稱為消費上的貧富差距。

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既可用貨幣來表示,也可用消費來表示。貨幣上的貧富差距現在有統計,有數據,有研究,而消費上的貧富差距則無統計,無數據,也無研究。但消費上的貧富差距,即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也是貧富差距的表現,甚至是更主要更重要的表現。消費上的貧富差距比較難於用量化的方法來表示,比如住別墅與蝸居,都能遮風避雨,睡覺都占四尺之床,只是生活空間有逼仄和寬大之分,由此帶來舒適程度不同,精神愉悅不同。這種不同很難用量化的方法來表徵。

社會貧富差距表現為貨幣差距與消費差距兩種。貨幣擁有的多少與實際消費的高低,關聯很高。有錢則有消費,沒錢則要受窮。但能否就用貨幣上的貧富差距來表示消費上的貧富差距?不能。因為兩者並不完全等同。

在私有制條件下,貨幣上的貧富差距不等於並大於消費上的貧富差距。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個人的實際消費具有上限,而個人擁有的貨幣數量不具有上限。即富翁有錢沒處化,這部分錢沒有轉變為消費,窮人則基本上把貨幣轉變為消費。貨幣的差別大於消費差別。二是在私有制社會中,富翁的很多財富並不是用於消費,而是用於投資。投資並不是消費。社會貨幣的總量中,既有投資,又有消費。此即所謂投資與消費的比例。從整個社會來說,貨幣上貧富差距超出消費上貧富差距的那一部分,大體等於社會投資量(另有少部分表現為貯藏貨幣)。所以我們現在用量化即統計方法表示的社會貧富差距,只是貨幣上的貧富差距,並不準確反映消費差別。貨幣上的貧富差距大於消費上的貧富差距。一個資本家家資億萬,我們對他恨恨不已,但他的資產很多是生產性資產,實際消費與一個窮光蛋的工人相比,沒有貨幣上的那麼大。統計上的貨幣上的貧富差距誇大了社會中實際上的消費上的貧富差距。

基尼係數是反映某一社會個人貨幣收入差別的經濟學指標,但它並不完全反映消費差別。目前美國的基尼係數大約是0*4,由於它是高度私有制的社會,富人的很多貨幣並不用於消費,而是用於投資,消費上的貧富差距遠沒有0*4那麼高。中國的基尼係數現在普遍認為高於0*5,而中國的投資多為國家投資,私人投資比之美國要少很多,中國消費上的貧富差距更接近0*5,所以中國的不公平與美國相比,要比想像的大得多。中國現在仍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解決溫飽,奢侈品消費及奢侈生活,奢侈建設,卻令世界側目。美國則基本上解決了所有人的吃飯,住房,醫療,奢侈品的消費及奢侈生活,奢侈建設,反而沒有中國這麼厲害。說明美國消費上的貧富差距,遠沒有中國這麼高。用0*4與0*5來表明美國與中國消費上貧富差距的不同,並不準確。

在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條件下,也可能出現消費上的貧富差距大於貨幣上的貧富差距。現在普遍認為,我國計劃經濟時代是平均主義時代,那是從貨幣上看。實則不然。公有制與計劃經濟並沒有市場和交易,並不存在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國家給你的貨幣是一種實物分配憑證,所以公有制是一種實物分配製。而實物分配官員通過權力可以不用貨幣直接獲得實物。比如,為毛澤東專門建立一個煙廠,這個煙廠為公有,資本由國家投入,工人工資由國家發給,產品為公有,卻只提供給毛澤東,毛澤東可以不用貨幣購買獲得香菸。如果這個煙廠為私有,生產如此數量少而又高質量的香菸,價格(或成本)一定很高,以毛澤東的名義工資是無法購買和消費的。毛澤東的實際消費大於他的名義貨幣收入。最近網上爆出我們一位領導住院,花費三百萬,引起輿論譁然。其實在計劃經濟時代,那個領導住院不是如此消費?只是那時醫院提供的服務為公有,領導是實物消費,引起的眼球效應沒有現在大。顯然,在公有制與計劃經濟時代,官員可在貨幣收入上與他人大體平均,但通過實物占有,可以使社會上消費的貧富差距大於貨幣的貧富差距。

消費上的貧富差距反映一種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是社會貧富差距更本質的體現。

二,市場經濟中貨幣累積與消費擴大的背反效應

市場經濟是交易的經濟,即非自給自足經濟。交易是社會財富的實現形式。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並不直接表現為財富,只有通過交易,轉變為消費者即他人的消費,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服務,才由潛在的財富轉變為現實的財富。生產者獲得貨幣與消費者獲得消費是交易的一體兩面。在交易過程中,生產者獲得貨幣意義上的財富,而消費者獲得消費意義上的財富。

交易的這種功能,使貨幣意義上貧富差距擴大所帶來的實際效應,卻是消費意義上貧富差距的縮小。既然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只有通過他人的消費才能實現其價值,那麼,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越多,意味著社會中消費此種產品或服務的人越多。而這種消費群體的擴大,正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反映。在成熟和健康的市場經濟中,生產者追逐貨幣財富的行為,不僅表現在更多更快的生產非貨幣形態的產品或服務,而且表現在拼命使更多的人來消費自已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所以,生產者貨幣財富累積的過程,也是消費群體消費質和量的擴大過程。貨幣意義上貧富差距的擴大,可以轉變為消費意義上貧富差距的縮小。我把這稱為貨幣累積與消費擴大的背反效應。手機生產商希望更多人來買手機,他的貨幣才會增長,而更多人有手機,則表示更多人提高了生活品質,此正是消費意義上貧富差距的縮小。這是市場經濟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市場經濟中的經濟危機是什麼?普遍的觀點是生產過剩。如果說,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由於信息落後,經濟危機是由盲目投資使生產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而產生,那麼,在信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成熟階段,經濟危機則主要是由消費與投資的比例失衡而引起。簡單說來,就是貨幣意義上的貧富差距擴大,而消費意義上的貧富差距沒有被縮小。當貨幣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在社會貨幣量一定的條件下,意味著社會中大多數人貨幣的減少。如果集中的貨幣(即富人的貨幣)不能轉為消費(受消費上限影響,即有錢無處化)和投資,重新流向社會,向其它人轉移,形成購買力;或投資被凝固(投資失敗),只能形成一次購買力無法流轉;或投資進入虛似經濟領域,不能形成實際購買力,會導致社會購買力下降,使需求疲軟而生產相對過剩,於是危機出現了。

這種經濟危機的生成過程,實質上也是貨幣向少數人手中集中的過程,同時也是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的過程。產生這種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A,生產效率提高,而消費多樣性沒有獲得發展,即生產的多樣性沒有獲得發展。機器先進性的發展,可以使其代替工人,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但會增加失業,這一方面使購買機器的資本獲得更高利潤,即更多貨幣,另一方面,失業工人則不能獲得貨幣。如果沒有新的產業出現(如新產品的出現和新的服務產業增加),失業工人通過新的就業來獲得貨幣,生產就會受需求疲軟而陷入停滯。所謂市場經濟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是生產多樣性的發展滯後於生產先進性發展一種必然現象。當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而工業生產的發展不能及時吸納農業剩餘勞力,並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危機即會出現。同樣,當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能吸納因工業日趨先進帶來失業工人增多,而達到臨界點時,危機同樣會出現。

B,壟斷。一般而言,生產者為了獲得貨幣,既希望交易量的擴大,也希望價格畸高,但這兩者是有矛盾的,價高會遏制消費。所以有遠見的企業家,都是通過不斷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價格,來達到交易量擴大的目的。由於交易量的擴大,生產者獲利並不會因價格降低而減少。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貨幣財富的增加,才會導致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生產者並不都具有遠見,追逐高價是他追逐利潤的首選,甚至用較少創造實質物質財富的努力,卻通過較高價格而獲得不應擁有的貨幣財富。但在自由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中,這種逐利方式很難實現。因為生產者爭奪市場份額即交易量的競爭,最重要的是價格競爭。唯有壟斷,破壞了市場的自由和競爭,才會出現這種追逐高價的獲利方式。所以消除壟斷,能使經濟發展迅速轉變為大部分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也有兩種方法。提高大多數窮人的貨幣收入是一種。如,通過向富人徵稅,用這些稅收收入,建立窮人和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工會組織,改變勞動在收入分配上與資本博弈的弱勢地位,使勞動在分配上獲得更多收入等屬於這一種。另外,建立自由和充分競爭的市場機制,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壟斷,促使產品和服務價格降低(在通貨膨脹情況下不降價也是一種降低),加快高端產品與服務消費的大眾化過程,則是縮小消費意義上貧富差距的另一方法。實際上,自由和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內在地蘊含著不斷縮小消費意義上貧富差距的機制。經濟的發展,是一種不斷產生高端產品和服務,又不斷轉變為大眾化消費的過程。如果說,產生高端產品和服務,是經濟進步,而高端產品和服務轉變為大眾化消費則是經濟擴張過程。這一過程的快與慢,當然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提高相關,但也與經濟的自由度相關。從世界範圍內來看,在市場經濟自由度較高,市場經濟發育較成熟的西方國家,消費意義上的貧富差距已然不大,這可以從高端產品消費(如汽車)已經大眾化,高端服務業(如文化體育產業),已變成大眾產業,便可獲得驗證。

但這只是指縮小貧富差距,而不是指消滅貧富差距。

三,消滅貧富差距之不可能與不可以

貧富差距是一種客觀存在。從消費意義上的貧富差距來看,人類有史以來就沒有消失過。現在中國貨幣意義上的貧富差距可能是世界第一,於是有人懷念計劃經濟時代貨幣上的大體平均。但從實質消費上的貧富差距來看,計劃經濟時代的等級差距,比如高幹病房,按行政級別配置的住房,汽車,生活待遇等,與現在存在的實質消費上的貧富差距並沒有什麼兩樣。比如現在的億萬富翁要看病,最有錢也只能享受以前高幹病房的消費。物資的分配製降低了貨幣的作用,貨幣上的大體平均與實物分配上的特權,使那時消費意義上的貧富差距,與現在沒有什麼不同。

我想,一萬年之後貧富差距還會存在。這是因為貧富差距不僅根源於各種社會性制度性原因,還根原於社會個體差異。從理論上看,我們可以消除產生貧富差距的社會性制度性原因,但即便從理論上看,我們也無法消除產生貧富差距的社會個體差異。勤勞的,懶惰的;精打細算的,揮霍浪費的;聰明的,不那麼聰明的,恐怕一萬年之後還會存在。社會個體的差異決定社會個體的收入不同。如果用人為的暴力的方法實行平均,不僅是對那些能力較高人的一種剝削和壓迫,而且會窒息人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社會的主流便不是創造財富,而是爭奪財富。

貧富差距無法消除的另一原因是非貨幣形態財富的有限性與人的需求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永遠存在。任何一種高科技產品或我們稱之為高端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在開始出現時總是數量有限,不可能人人得到。而且,高端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傳統高端產品和服務消費大眾化了,新的高端產品和服務又會出現,以至無窮。這些高端產品和服務一出現,總要有人消費,短時間內又不可能人人消費。從理論上看,我們可以通過均分貨幣來達到人人平等,但即便從理論上看,非貨幣形態的某些產品或服務因其剛出現時有限而無法均分。所以,從消費上的貧富差距來看,永遠都會存在。

貧富差距不僅不可能消滅,而且不可以去消滅。

A,貧富差距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差距,就沒有社會的發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皆因有這高低之差,沒這高低之差,人還能走,水還會流嗎?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不僅因某些非貨幣形態財富(產品或服務)有限因而無法實現人人同時消費,而且還因其會失去經濟發展的激勵,似不可取。馬克思說只有人的思想覺悟極大提高,即不自私,才能實現共產主義,但我們能去消滅自私嗎?廣義自私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沒有自私,人類為何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去發展生產,創造財富?其實我們說自私不好,是指為了自私運用暴力欺騙等等的不正常手段,我們應該也需要譴責實現自私的不正當手段,卻不能譴責自私。所以共產主義不僅是烏托邦,而且會停滯社會的發展。

B,貧富差距是社會生產階梯型發展的需要。社會的發展是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不斷出現。這些新產品新服務在開始出現時,一方面它需要有人消費,否則生產就無法進行下去,另一方面又只能一部分人消費,另一部分人不能消費(因這一生產規模的擴大是一個較長甚至是一個漫長過程),所以社會一定要有較富的人和較窮的人,使新產品新服務出現之後,而生產規模又未達到使全體人能消費之前,有人(較富的人)能消費這種產品或服務,有人(較窮的人)不能消費,這無關乎道德,而是生產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客觀過程。在社會的任何發展階段,都有剛出現的生產規模很小,只能滿足少部分人消費的生產(比如現在的大空旅遊),也有生產規模較大,但無法滿足所有人消費的生產(如現在的汽車),當然也有能基本滿足所有人的生產(如糧食)。所以社會一定要有很富的人,較富的人,和比較窮的人,來適應這種社會生產結構。所謂社會階梯型發展,是指社會的發展過程,其實是一個高端產品不斷出現,並通過其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逐漸變成低端產品的過程。階梯是指產品由少到多的逐步演進。而社會在任何時段,都會存在高端產品,中端產品,低端產品,社會進步的表現一是高端產品(即新產品新服務)的不斷出現,二是高端產品變中端再變低端的數量演進。而要使這種階梯型發展得以實現,社會就必須存在貧富差距。

這個世界爭吵不休,其實是在爭誰應該做富人,來獲得消費相對短缺產品和服務(或叫高端產品和服務)的權利。因為社會總有一部分產品和服務,不能所有人都去消費。我們應該讓那些對社會貢獻大,創造財富多的人,而不是那些通過權勢暴力欺騙手段獲取財富的人,來消費新出現並處於相對短缺的產品和服務。所以我們可以也應該去反抗和消滅不合理的貧富差距,使貧富差距合理化,包括財富取得的合理和貧富差距的合適,但無法也不能去消滅貧富差距。

責任編輯: 江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20/129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