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周口嬰兒丟失」:還有兩點公眾沒太關注

作者:

周口嬰兒丟失事件,從‌‌「全民救援‌‌」迅速演變成全民圍觀的家庭‌‌「狗血‌‌」劇,讓很多人都大跌破眼鏡。

圍觀者津津樂道,他們有熱鬧可看。那些最初被愛心感動,轉發消息尋找兒童的人,這一次沒有‌‌「被騙‌‌」的感覺,因為這種圍觀八卦的心理,多少抵消了他們的憤怒。

而對當事人來說,事件帶來的後果遠非他們所想像,他們也不得不吞下命運帶來的苦果。

一、悲劇,喜劇,‌‌「狗血‌‌

復盤此事,當事女子報警稱自己暈倒、嬰兒被盜後,警方介入調查,在網上發布消息,懸賞金從5萬增加到15萬,最終推動此事成為全國關注的公共事件。

周口警方在發現事情的‌‌「真相‌‌」後,發布消息,稱嬰兒已經找到。但在措辭中,把嬰兒被盜偷偷變成了‌‌「嬰兒丟失‌‌」事件。雖然當地警方無意於把背後的個人隱私公布於眾,但‌‌「背後一定有隱情‌‌」卻成為網友的共識,也引起媒體的關注。

最後的‌‌「真相‌‌」讓人大跌破眼鏡。女方和高中同學‌‌「出軌‌‌」,孩子並不是她和丈夫所生。這樣的‌‌「八卦傳言‌‌」廣泛傳播,最終警方和‌‌「知情人士‌‌」都不得不說出更多。

原來,女方出軌對象還是個幹部,他所在的機構也出面表態,將對事件進行調查。最終,‌‌「嬰兒丟失‌‌」疑似演變成了一個幹部的生活作風問題。

如果說最初‌‌「女子暈倒,嬰兒被盜‌‌」是一場鬧劇的話,中間的八卦和流言,可以稱得上是‌‌「狗血‌‌」,而最終的結局又是兩個家庭的‌‌「杯具‌‌」。

你可以說,當事人完全是自作自受,但是背後似乎又還是‌‌「命運的杯具‌‌」。

二、‌‌「另一個社會‌‌

到現在為止,有兩點是公眾還沒有太關注的。

第一,涉事女方報警的時候,其實並不希望該事件為人所知。她內心的希望,可能是給自己的丈夫一個交代,警方最好不能成功破案。這樣,孩子可以到他的親父那裡,而自己的私情也可以繼續隱瞞。

第二,整個事件的參與者,有幾名都是男方(女子‌‌「出軌‌‌」對象)的家屬。男方整個大家庭,都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回事,他們想要這個孩子。於是,才有人前去接應,有人負責轉移。

他們在做整個事情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法律,更沒有想到輿論——這是他們最大的錯誤。

他們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民間的‌‌「江湖詭詐術‌‌」。他們一心要‌‌「奪回‌‌」這個孩子,充滿了熱情。

在已被高度體系化的‌‌「現代社會‌‌」看來,他們的行為簡直匪夷所思,極為可笑而且也很可惡,但他們卻像另一個‌‌「社會‌‌」中的人物一樣,對此渾然不覺。

有人指責他們浪費了公共資源,希望能夠懲罰他們,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但這並不是他們的初衷,或者說和他們所期望的剛好相反——他們本來設想的是,這次行動最好永遠不被人發現。

‌‌「杯具‌‌」產生的原因,就在於兩種社會觀念的錯位所產生的張力。

如果沒有網際網路這一彌合社會的媒介,他們的行動有很大的概率能夠成功。但從警方把女子的遭遇發到網上,向社會徵集線索開始,他們就註定會失敗,命運也會因此改變。

三、被輿論‌‌「捕獲‌‌」後失控的命運

看熱鬧的網友或許不會留意此事對當事女子毀滅性的影響,但每個人其實也都面臨著和那名女子同樣的境況。但一心想奪回孩子的男方,似乎又成功達到了目標——孩子將來有很大可能會給他,只是,付出的代價可能超出了當初的想像。

此事的後續,法律的會歸法律,而違反道德的,會受到道德的壓力和懲罰,圍觀者看完熱鬧也會散去。

但是,整個事件也能夠給普通人以啟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旦被輿論所‌‌「捕獲‌‌」,就將失去對自己命運的控制。

時下不管生活在什麼地方、什麼人,其實都應該學學‌‌「媒介素養‌‌」。‌‌「媒介素養‌‌」這個詞或許看上去有些高大上,過去它只是那些公共人物的專利,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或者下一個‌‌「5G‌‌」時代,每個人都是媒體的使用者,都可能被輿論所‌‌「捕獲‌‌」。

所以,為了免於被‌‌「捕獲‌‌」,一個人只能堂堂正正地立身行事。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新京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23/129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