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美貿易戰的輸家還有誰?

中國經濟放緩加劇了這一點。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每年都在放緩,傑克遜表示,未來幾個月,增長可能「弱於很多人的想像」。他表示:「對於其他新興市場而言,這種不利因素可能會阻礙廣泛復甦。」

過去30年,很多新興經濟體一直依賴它們在全球貿易和供應鏈中的角色推動增長,但在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之際,這個鏈條的中斷正在衝擊它們。

這種餘波正在影響全球各地的增長預期,從拉美大宗商品生產國到亞洲的服裝和電子產品製造國。

愈演愈烈的貿易戰事實上造福了一些新興經濟體,例如越南、韓國和台灣,因為企業紛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出去。然而,事實證明,這並不足以抵消全球貿易放緩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整體影響。

根據荷蘭經濟政策研究局(Netherlands Bureau of Economic Policy Analysis)的數據,今年2月,按3個月滾動平均值計算,全球貿易同比下滑1.9%,這是該數據連續第三個月下滑,也是自此次金融危機以來最大降幅。

位於華盛頓的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洪川(Hung Tran)表示:「新興市場面臨的逆風正在增強。」

因此,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今年新興經濟體將增長4.4%,為自2015年以來最慢。這一點在亞洲新興經濟體尤為明顯,IMF預測,該地區的經濟增速將達到2001年以來最低,為6.3%。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威廉·傑克遜(William Jackson)表示:「亞洲新興經濟體仍是全球增長迅速的一個區域,但增速將低於預期。」

國際金融協會(IIF)經濟學家塞爾希·拉瑙(Sergi Lanau)指出,與今年早些時候的悲觀相比,前景光明了一些;今年早些時候,一些分析師擔心,全球將陷入衰退。他預測,今年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將大致穩定」。

「這與人們幾個月前的預測迥然不同,當時的報導聽上去很像是全球面臨衰退風險,」他表示,不過他承認,即便是這個預測跟這些經濟體不久前的表現相比也是「變差了」。

中國國內政策的著重點,正加劇其貿易夥伴面臨的經濟不利因素。

中國的增長模式重心正從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移,這遏制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而且中國正將製造業轉移到國內。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旨在到明年將國內生產的核心零配件和原材料的份額增至40%,到2025年將增至70%。

因此,這個10多年來對全球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將減少從全球其他地區、尤其是傳統上為其供貨的其他新興市場進口產品。

洪川表示:「這些變化正減少全球供應鏈的戲份,無論美國是否加征關稅。」

中國經濟放緩加劇了這一點。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每年都在放緩,傑克遜表示,未來幾個月,增長可能「弱於很多人的想像」。

他表示:「對於其他新興市場而言,這種不利因素可能會阻礙廣泛復甦。」

幾個大型新興經濟體在國內還面臨種種困難。

阿根廷和土耳其尚未擺脫去年的貨幣危機,當時美元走強以及這兩個國家自己的政策失誤暴露了它們國內的種種失衡。

巴西的增長未能起飛,因投資者對該國新政府喪失信心。政治不確定性也困擾著墨西哥。讓很多分析人士印象深刻的是,俄羅斯在西方制裁之下仍保持財政穩健,但代價是家庭收入低迷和消費下降。

新興世界的一些更亮眼的區域是那些受益於美國將與中國的貿易轉移至別處的經濟體。

今年第一季度,美國來自韓國和台灣的進口同比增長20%,而來自越南的進口增長40%。來自東協(Asean)國家的進口增長12%。

對於那些受關稅影響的產品而言,這種影響尤為明顯。2019年頭3個月,美國來自越南的電話設備進口同比增長近兩倍,電腦和零件進口幾乎翻番。

美國來自韓國的辦公機器零配件進口幾乎翻倍,電話設備進口增長30%。類似的,來自台灣的電腦零部件進口翻了一番,辦公機器進口增長近兩倍。

然而,這些分流過來的貿易額還是太小,無法彌補這些亞洲國家對華出口的收縮——中國基本上是它們的主要貿易夥伴國。今年第一季度,所有亞洲國家的出口額都出現放緩或收縮。

牛津經濟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亞當·斯萊特(Adam Slater)表示:「中國的亞洲貿易夥伴居於此次貿易戰的最大輸家之列。」

北大西洋理事會的洪川表示,不能忽視這些警告信號。

他表示:「如果你能設想一場新興經濟體的完美風暴,這場風暴現在還沒有到來,但危險在逼近。」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OR商業新媒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524/129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