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蛇毒每年致14萬人死亡 救治方法竟與愛滋病有關?

一個由印度、肯亞、奈及利亞、英國和美國毒液專家組成的新聯盟正在開發治療毒蛇咬傷的抗體。科學家希望找到一種治療毒蛇咬傷的通用療法,而其中採用的技術與發現愛滋病毒抗體的技術相同。

利物浦熱帶醫學院毒蛇咬傷研究與干預中心主任羅伯特·哈里森教授(Robert Harrison)表示,與傳統的基於動物的療法不同,該團體將尋求一種由「人源化抗體」組成的解毒劑。傳統的基於動物療法有時會對毒蛇咬傷患者產生副作用。

哈里森說:「我們正在研究所謂的』新一代』蛇咬傷療法,我們希望在普通社區環境中就能夠治療非洲或印度的任何蛇咬傷,而不需要冷鏈運輸。」

「提取治療蛇咬傷的抗蛇毒血清的傳統生產方法,通常是從經毒液免疫的馬或羊體內純化抗體,並將其注射到患者體內。這可能導致副作用,正因為如此,抗蛇毒血清必須在醫院中才能夠使用。

「這意味著毒蛇咬傷患者必須離開社區去醫院,這通常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患者通常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病理性反應,有時會導致嚴重的毀容或死亡。」

在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毒蛇咬傷是一種常見威脅,它會導致患者殘疾,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死亡。每年有8萬多人死於毒蛇咬傷,由於蛇毒種類繁多,人們往往得不到及時治療,甚至根本得不到治療。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了一項新戰略,到2030年將全球因蛇咬傷致死的人數減半。

美國愛滋病毒科學家Devin Sok博士此前發現,定位各種抗愛滋病毒抗體菌株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毒蛇咬傷。隨後就找到了一種普遍適用治療毒蛇咬傷的新方法。Sok因此聯繫了利物浦的哈里森。

Sok說:「我們的合作說明,當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分享想法、工具、技術和經驗教訓時,可以應對像毒蛇咬傷這樣的重大全球衛生挑戰。」

「這種協同作用提供了一種工作模式,可以為長期存在的全球衛生挑戰找到新的解決方案,並加快針對被忽視疾病的產品開發。」

蛇毒每年導致13.8萬人死亡,另外導致40萬人落下永久殘疾。受害者往往來自非洲和印度最貧窮的地區,那裡的解毒藥物極少,有些地方甚至沒有。

然而,哈里森說,抗蛇毒血清並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他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90%的現有產品是無效的。他說:「它們要麼是針對其他蛇類的毒液起效,要麼濃度太低,以至於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國際衛生行動組織(Health Action International)毒蛇咬傷項目負責人本·瓦爾德曼(Ben Waldmann)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到2030年將毒蛇咬傷死亡人數減半的目標表示歡迎,他表示,「我們在現場的研究表明,被毒蛇咬傷的受害者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首先仍然會去傳統治療師那裡尋求幫助。」

大約有250種蛇類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液。毒物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給衛生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現有的抗蛇毒療法依賴於19世紀的方法:從毒蛇體內提取出毒液,然後注入馬等大型動物體內,這些動物的抗體被收集起來用於對患者解毒。

但是哈里森說,這些抗蛇毒血清對患者可能會產生有害甚至是致命的影響,比如說嚴重的腹部絞痛到過敏性休克,原因在於這些抗體是由馬或羊產生的,會讓人體產生排斥反應。

研究團體將轉而專注於從被蛇咬傷倖存者的血細胞以及從駱駝、奶牛和馬等注射蛇毒的大型動物身上提取「人源化抗體」。哈里森說,他們的目標是開發「新一代的毒蛇咬傷療法,我們將通過這種療法來識別和消除非洲和印度蛇的所有毒素」。

然而,他警告說,設計一種成功的解毒劑將需要大約四年的研究,另外至少需要三年時間用於製造解毒劑並進行臨床試驗。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網易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04/129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