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30年後的今天 張愛萍六四聯名上書內幕被揭開

最近,前《解放軍報》記者江林首次打破沉默,在《紐約時報》公開講敘她在天安門學生運動和「六四」血腥鎮壓中的親身經歷。1989年,她還親歷了拉薩軍事戒嚴這樣具有借鑑意義的事件,也在「六四」之前看到了解放軍內部對北京戒嚴的反對。紐約時報中文網在此節選了部分與江林的訪談。為表述清楚起見,部分內容經過編輯。

1989年4月,北京頂尖高校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紀念中共中央總書記、政治改革者胡耀邦去世,自此拉開了要求民主的抗議活動的序幕。

問:你四月份回到了北京,當時學生的示威活動剛剛開始。你是怎麼看學生的示威活動的?

答:我回家路過天安門廣場,我們家在黃寺那兒,是總政的宿舍。

路過天安門廣場的時候就發現怎麼那麼多人啊,那天正好是胡耀邦去世,天安門人山人海的。而且他們說可以去胡耀邦家弔唁。他們家離天安門很近,我就順著墮胎到他們家去弔唁,後來我見到胡德平,我說咱們已經是第二次握手了。他說還有什麼時候,我說就是你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到你們家,你跟每一個去弔唁的人握手。他們家的人都比較親民,有平民意識。

那時候我覺得怎麼會有那麼多人,我回去還跟我總後的那些朋友說。他們問,比得過周恩來去世嗎?我說差不多啊。那時候我對學生上街不以為然,不是很贊成,為什麼呢,因為胡耀邦下台就是因為第一次反對自由化,那個時候就是學生上街,導致胡耀邦下台。所以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在總後開會討論,我說,像胡耀邦、趙紫陽這樣的人,是共產黨僅存的非常優秀的、有開放意識的領導人。49年以後不停地搞政治運動,然後又文革,大浪淘沙不斷地淘共產黨的幹部,很多人在運動中死去了。他們能夠活著,而且具有開放的意識,這種領導人非常少了,應該保護他們,跟他們配合而不是反對他們。我說最後的結果把他們弄下台,胡耀邦在1987年時就是這樣的。

學生的遊行持續了很長時間。一個周末,又是回家的時候,我在天安門廣場目睹了當時三十八軍的幾輛軍車被堵在廣場,還不是「六四」,不知道他們去執行什麼任務,里三層外三層的全部被學生和市民給圍住,讓他們回去,說北京不需要他們,所以我覺得這些士兵很尷尬。

我從西藏回來,拉薩開槍的不是解放軍是武警,老百姓歡迎部隊進城,覺得軍人和武警不一樣,武警開槍打我們,軍人進來保護我們。而且我覺得軍人的任務就是對外的,抗擊外敵侵略,而不是對老百姓的,對內應該是武警和警察。後來我就不忿兒,直接去報社,找我的頭兒錢鋼說,要不要寫一個內參。他說什麼內容,我說建議軍隊不要參與地方的政務,如非要參加,執行的軍人要換成武警的服裝。否則將來你就不好出牌了。就跟打牌似的,上來就出大王,你沒牌可出了。

89年5月:北京戒嚴

問:當時國務院宣布戒嚴的時候你在哪兒?什麼反應呢?

答:在北京,我那個時候是不贊成的,因為我從拉薩回來,還有我看到整個情況。學生自己把遊行的秩序維持得很好,北京市也沒有發生打砸搶事件,北京市的社會治安那幾天出奇得好,連小偷兒都罷工了,所以沒覺得有這個必要。而且我們在拉薩的時候得出的結論也是沒這個必要。

問:當時宣布戒嚴以後,憑你在拉薩的經驗,你有沒有想到他們會開槍?

答:也沒有想到,因為那個時候對軍隊、對政府是有很大期待的,覺得他們不會做那麼離譜的事兒。

問:那個時候七個上將上書,你知道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我想他們不會很輕易去抗議中央的領導。

答:「六四」以後,我和張勝(時任總參軍訓部戰役訓練處處長)訪問他的父親張愛萍上將,準備給他寫一本傳記。

張愛萍說,在七個上將之前他單獨給中央軍委寫過一個報告,那時候還沒有戒嚴,他讓這些領導去跟廣場的學生對話,不要跟學生那麼對立,說我們年輕的時候也是搞學生運動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能跟他們對話呢,要把他們當敵人呢,看著這麼多孩子在廣場絕食、生病,對他們的訴求置之不理呢?

問:很長的一個報告吧,大概多少字?

答:我看過報告的草稿,應該有1000字左右,後來七個將軍的信很簡單,就兩句話。

問:那個報告送給誰了?

答:送給中央軍委了。

問:具體就是鄧小平嗎?

答:對啊,鄧小平是軍委主席啊。就送給他,趙紫陽那個時候是軍委副主席,雖然趙紫陽行政上是國務院總理、總書記,但是他在軍隊也是有職務的,是常務副主席。

問:但是趙紫陽軍委的位置不是虛的嗎?

答:是,基本上是虛的,他很謹慎,基本不過問軍隊的事情。只有一次,也是我們《解放軍報》做的一件事情。那時候對軍車收費,北京剛建了一些高速公路,對各種車輛收費,包括軍車。我們報紙登了一篇文章,反映收費影響部隊的進出和行動。這個事情報導後,趙紫陽親自批示,說對軍隊不要收費。因為牽扯到地方的問題,他介入了。

問:張愛萍的報告是什麼時候送給軍委的?

是學生在天安門絕食不久,他建議跟學生對話。

5月底,第一批進城戒嚴的非武裝士兵被市民攔截下來,市民向他們解釋學生為什麼舉行抗議活動。這支部隊撤離了。

問:就是他一個人上書的是吧?

答:他一個人。後來七個將軍是他領頭,起草人是他的兒子。

問:當時軍委有沒有什麼反應呢?

答:好像沒有。所以他也很生氣,才有了第二次聯名的事情。

問:是不是因為第一次沒人理,第二次覺得人多了才會有人重視?

答:我沒問過他這個,我的感覺就是順理成章。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604/129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