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38歲 男 月薪3500:受害者思維 正在透支你的人生

作者:

01

前段時間回老家的時候,碰到一個以前的鄰居。

這位鄰居,曾經一度是媽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在大學生還沒泛濫的時候,考上了大學,畢業後聽從家裡安排,回到小縣城,進了一家事業單位。

誰知,工作後,他的人生仿佛突然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工作多年,崗位就沒挪動過,近二十年的職場生涯,甚至只被提拔了一次,如今38歲了,月薪3500,且漲薪無望。

婚姻也不順利,30歲左右成婚,婚後不到3年,妻子跟他離了婚,還把孩子帶走了。

要說起來,鄰居其實並沒有什麼不良嗜好。

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賭博,下班就回家,很少應酬,但妻子還是義無反顧地和他離了婚。

還記得那時媽媽感嘆了一句:離婚也正常,跟阿忠(鄰居)生活在一起,太累了。

鄰居是一個喜歡說自己「可憐」的人,總是一副鬱郁不得志的模樣。

得不到提拔,他怪領導;買不起房,怪父母;離婚了,怪妻子嫌貧愛富....

總之,倒霉的人永遠都是他,他永遠是那個受害者,而他最擅長的只是無休止的抱怨。

和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可想而知有多累。

很多人都說他是被性格毀了,我倒覺得,毀他最深的,其實是他的「受害者思維」

受害者思維(Victim Mentality),是一種思維定勢,本質上是一種忽視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行為。

這種思維習慣最可怕的一點是,它會在任何時間、地點、事情、人的面前,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直至把整個世界都投射成「加害者」。

試想一下,當一個人總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無力、無助、被動的角色里,他還看得到自己的主動性嗎?

而一個沒有主動性的人,只會在泥沼里越陷越深。

02

生活中,受害者思維並不少見,只是大多數人還沒意識到,自己的人生正在被受害者思維透支。

一般來說,受害者思維的人,有這3個明顯的特徵。

1、責怪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你後悔跟現在的老公結婚嗎?」

下面有個回答這樣寫道:

「什麼人願意和你結婚,取決於你的實力,

你選擇和什麼人結婚,取決於你的判斷力和決策力,

婚後感情的維繫和發展,取決於你的掌控力和執行力。

這些能力在及格線上的人,誰會在婚姻大事上做出自己後悔的事呢?」

很有深意的回答,但是陷入「受害者思維」的人絕不會認同。

婚姻出了問題,他們選擇的是逃避,把原因都歸結到對方身上,而自己,只是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然後開始理所當然地指責對方,要求對方改變,自己從沒想過對失敗的婚姻關係負責。

除了親密關係外,還有很多行為,都是受害者的「責怪」特質在作怪。

比如,學無所成,怪學校、怪老師不好;就業不理想,怪經濟不景氣;業績不好,怪客戶不近人情....

總之,錯的永遠是別人或別的事情,反正一定不是自己。

2、合理化

如果受害者不是在怪東怪西,你常常會聽見他們在找藉口,或者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合理性。

比如,我以前說過的同學小宇,就是這樣的。

高中同學聚餐,聊到另一個同學梅梅已經實現了年入30萬。

大家紛紛感嘆梅梅不容易,從一個大專院校畢業後,在外貿行業摸爬滾打好幾年,然後自己創業,終於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小宇先是問:「她爸媽是幹嘛的?」

有人答:「是縣城的公務員。」

小宇立刻一幅「我就知道」的表情,說:「你看吧,我就說嘛。家裡要是沒有點背景,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創業成功?」

別人解釋:「梅梅父母只是普通的基層公務員,沒啥錢,也管不到這邊城市來。」

小宇立馬表示:「那她肯定有厲害的親戚幫她。」

反正他能把周邊的所有事,都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給合理化:

一個年輕女生開著豪車,一定是小三;

公司誰業績好升職了,要麼是關係戶,要麼就是會拍馬屁;

一個人創業成功了,要麼是有個好爸爸,要麼就是有個好舅舅好叔叔......

後來,我才知道小宇這種行為習慣,其實也是「受害者思維」的典型特徵。

這類人在合理化的過程中,其實也在把自己歸類於受害者。

合理化了別人的成功之後,自己的失敗也就變得合理了。

就像小宇,最常說的就是:我不行,都是因為家裡不給力。

3、抱怨

你有沒有注意到,很多愛抱怨的人,日子也真的不太好過?

有很多爛事會反覆發生在他們身上,周而復始。

而他們所做的,只是繼續抱怨,怨天怨地怨父母,凡是阻礙自己的都要抱怨和吐槽。

面對自己的遭遇,一直停留在嘴上,而不想著去行動起來,以求得改變。

可現實是,當一個人在抱怨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吸引更多「爛事」進入自己的生活中。

久而久之,也就變成了真正的受害者、弱者。

受害者思維害人不淺,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有這種思維方式呢?

03

從某種角度來說,受害者思維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因為只要他把自己想成「受害者」,他不僅能得到別人的注意,還不必為人生的失敗擔責。

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始終獲得一種「我是對的」的感受。

但關鍵在於,這些責怪、合理化、抱怨,就像生活的3劑藥丸,頂多只能紓解一時的壓力,減輕失敗的焦慮,並不能真正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實質改變。

當你用受害者的思維去看生活,你會給自己所有的失敗都找到外界理由,然後就會不斷加深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一旦覺得自己是個可憐人,也就真的很難翻身了。

那麼,怎麼做才能走出受害者思維呢?

實際上,從受害者思維的本質——忽視個人主觀能動性,也能找到破解之法。

我認為,很多人之所以會有受害者思維,還是因為現實不如自己所意,但又不願意面對,只想著逃避,這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想要改掉這種逃避的習慣,首先要做的是明白一個道理

不管是出於自覺還是不自覺,你的人生狀態都是由你自己造成的。

你若富有,是你創造的;你若貧窮,是你造成的;你若是介於貧窮和富有之間,也都是你自己創造的。

總之,走出受害者思維,關鍵在於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來。

在一定程度上,人的信念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若你長期處於受害者思維中,總有一天,你會真正變成那個真正的受害者、弱者。

願我們都能走出受害者的思維模式,直面人生,做一個對人生負責的強者。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精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813/132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