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唐朝70噸「黃河鐵牛」撈出後 整日露天擺放卻不保護?專家:不敢

千百年來,古人留下來的奇珍異寶無數,只是絕大多數都還未被發現。而對於這些古物,中國向來都是十分的重視的,並且致力於在民間回收,並妥善的保護。然而,卻發現有一件唐朝年間留下來的古物,但國家方面竟然沒有將其妥善的保護起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件古物便是產自唐朝年間的開元鐵牛,也稱為黃河鐵牛,其重達70噸。然而,對於這龐大的古物,卻是將其露天擺放,完全不做任何的保護,提及對其的保護之時,專家竟然直呼不敢!什麼原因,讓我們下面講解。

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如今的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以及唐開元鐵牛便位於此處。而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了水中,並悄然的消失了。

於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據當地的老人回憶稱,在枯水季節,下水還是可摸到鐵牛牛角的,並且行船也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而等到了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因此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里了。

等到了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以及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了一年多的查訪和勘探,於次年的8月發現並且出土了唐開元鐵牛以及鐵人,這件事情引起了各界人士關注。

在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除此之外,還有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而這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這在國內外都是極為罕見的。

這些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其牛尾後有橫軸,直徑約0.4米,長約2.3米。軸頭有紋飾,且各軸不同,並分別有連珠飾、菱花、卷草、蓮花等。

牛的造型生動,前腿是作蹬狀,而後腿作蹲伏狀,其矯角、昂首。牛體矯健強壯,而其尾施鐵軸,以系浮橋。其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徑0.4米,長約3.6米的鐵柱斜前連接,每根鐵柱還分別有反向出伸鐵足各一,功能同地錨。在鐵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鑄范縫痕跡,可觀察澆鑄、范塊的痕跡,並分析出鑄造的工藝技術。

這開元鐵牛亦稱為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其作用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繫秦晉交通而鑄。至於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

這巨型鐵牛除了起固定索橋作用外,還有其他多種作用。在《易經》中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且古人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鑄鐵牛置於河岸,對於肆意泛濫的黃河水是一種震懾,其象徵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人民。

這開元鐵牛是蒲津渡遺址最突出,且保存最完整,最具觀賞價值文物,明代地層距地表約7米。四尊鐵牛旁各有一鐵人,如牧策牛。鐵牛還分南北兩組。兩牛為一組,並前後擺列,其面朝西。開元鐵牛等為唐蒲津橋遺物,排列仍如前橋頭所列,可領略大唐盛世築橋工程一斑。

那麼,為何這樣重要的一件文物,專家們不應該是相當的疼惜,急切的想要將其保護起來嗎,為何在1998年打撈出來之後,卻一直都沒好好的保護,反而是將其露天放置呢?其實,並不是他們不願意,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其實,專家一早就進行過保看護作了。

對此,山西省文物局的考古研究專家說,鐵質文物的保護,至今也依然是一道世界性的難題,再加上實際施工中,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了事先的預計,例如用什麼樣的工具提升,以及如何做鐵牛底架,要採取何種辦法,使其在不受任何損傷的情況下安全著陸,還有如何防鏽除鏽等,一直困擾著專家。

甚至於,還有專家實際行動了,可結果卻是讓開元鐵牛遭受了損傷,於是最後只好作罷,在沒有好辦法的情況下,只能先擱置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一度歷史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0911/1341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