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華為備胎鴻蒙原來是子虛烏有!網絡炸鍋 嘴硬腿軟!遊說費暴增60倍!花170萬美元請他

驚爆!華為吹了大半年的備胎「鴻蒙」原來是子虛烏有!網絡沸騰,一片譁然。嘴硬腿軟!華為遊說費暴增60倍!花逾170萬美元請1自由行說白宮。德國總理默克爾放行5G用華為,引發國會反彈,目前還未成定局。美國副總統彭斯周四演講,點名華為危害安全。

彭斯演講點名華為,繼續制裁

彭斯周四(24日)演講說,為了保障智慧財產權與我國民眾的隱私權及國家安全,我們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抑制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非法行為。我們並且敦促在全球的盟友建立安全的5G網絡,不讓北京控制我們敏感的基礎設施與資料。美國將繼續制裁華為和中興。

華為副董事長說:鴻蒙系統是陸媒炒作出來;網絡譁然

美國將華為列入「黑名單」後,中共官媒曾高調吹捧華為的鴻蒙作業系統。

10月23日,在媒體溝通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稱,「鴻蒙作業系統(的名字)不是我們取的,是你們(媒體)取的,因為(鴻蒙是)我們內部的一個內核的名字,由於在市場監管總局掛在那裡就撤了。」

「後來不知道哪個媒體在市場監管總局看到了這個東西,就把它說是我們的智慧型手機的作業系統,然後炒作了幾個月,我們內部都沒有人說它是我們的手機作業系統。」

徐直軍稱,「後來我問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你們還得好好討論到底你們叫啥。他們討論完了以後不知道咋取名字了。他說再取個名字,要向所有的消費者、媒體解釋,鴻蒙不是我們的手機作業系統。所以他們現在還是叫鴻蒙。」

據中共央視報導,8月9日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正式宣布發布自有作業系統鴻蒙,鴻蒙OS將率先應用在智能手錶、智慧屏、車載設備、智能音箱等智能終端上。央視評價鴻蒙系統稱:「一致好評」、「國產的驕傲」。

消息一出,網民炸鍋,一片譁然,網友評論說:

真的是哄蒙呢,炒了一年繼續蒙。

你就說還有什麼是媒體炒出來的吧

呵呵,還有呢,明年再說說。

如果鴻蒙系統和小米,VIVO,一加一樣基於安卓系統開發的話,裝上華為手機也一樣用不了谷歌服務。就算是獨立開發的系統,由於還是華為品牌,谷歌也一樣用不了。為什麼這個顯而易見的事情從頭至尾無人提及?

我估計最早他們其實是放放風說自己其實挺牛的,有牛產品沒拿出來而已,但這個牛能吹成功的前提是谷歌解禁,這樣反正大家也見不到新系統,吹吹牛無所謂,繼續用安卓大家相安無事,但誰知現在一直沒解禁,而且按目前的狀況來看,解禁可能性不大,還有可能被進一步制裁,那麼這個吹出來的牛就不大好往回收了,大家會問啊,既然安卓這麼封鎖你,為啥你不用自己那個更好的系統呢?這就叫吹牛吹爆了。

類似案例還有俄國人的那個S300,吹得能把一隻蒼蠅打下來,誰知道以色列飛機在他上面飛來飛去就是愣打不著,美帝炸敘利亞機場時防空飛彈基本是純擺設,這些牛隻能在不能檢驗的時候吹成功,一檢驗就死球了,其實鴻蒙這牛還不算大,因為沒引起嚴重後果,另外還有一個牛皮那可就麻煩了,很多企業投入了巨資,搞不下去的話那後果很嚴重,這就是5G。

嘴硬腿軟!華為遊說費暴增60倍!花逾170萬美元請他遊說

自由時報引述《彭博》報導指出,華為今年第3季的遊說費用幅度暴增,其中絕大部分皆是用來支付說客埃斯波西托。

說客埃斯波西托

據報導,華為第3季聯邦遊說費用為創紀錄的180萬美元,去年同期僅有3萬美元,因當時華為基本上已關閉華盛頓的遊說辦公室及活動。根據聯邦機構披露資訊,埃斯波西托是在8月時受聘加入遊說行列,並收款其中的170萬美元。

《彭博》指出,埃斯波西托收到的款項即使以華盛頓遊說行業的標準來看,也是驚人的高,甚至超過許多最有影響力組織的同期支出,例如美國消費科技協會、美國石油學會、全美獨立工商業者聯合會,都在約100萬美元上下。

美國參議院先前的文件亦指出,華為7月就開始加強遊說,聘請事務所如盛德國際律師事務所、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等。

默克爾放行5G用華為,引國會反彈還未成定局

德國之聲報導,德國媒體「商務日報」報導還引述政府圈內人士指出,德國總理默克爾介入放行華為5G,報導內容隨後也已獲得德國方面證實,默克爾發言人塞柏特表示,「我們不會先發制人地禁止任何一方或公司。」

不禁華為不僅讓華府跳腳,警告將重新評估與德國之間的情報共享,其實連德國政府自己人也不支持。不只外交部,國會議員的反應也好不到哪裡去。

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歐中關係專家魏登菲德分析,柏林當局選在此時作出不排除華為的決定,時機點很不湊巧,因為幾天前歐盟執委會才警告,可能會發生有國家支持的5G網絡駭客攻擊行動。他說別低估了議員的反對聲浪,「聯邦議院真的一點也沒有被這個草案說服,這還未成定局。」

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後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025/136041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