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廣東普寧財稅告急 發出「搶錢」總動員!「聽說要查帳」民企心發慌…

如今,ST康美納稅額銳減逾10億元,使其所在地廣東省普寧市財政吃緊。為了補上缺口,當地政府發動「搶收」,連續召開財稅會議,要求各職能部門拿出「真招實招」,堅決打贏組織收入攻堅戰,確保完成今年稅收任務。

一隻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教科書上的「蝴蝶效應」;一家上市公司業績滑坡,導致當地財政遭遇「稅收的煩惱」,進而引發業界對營商環境的擔憂,這是現實版的「蝴蝶效應」。

這家上市公司就是身陷業績造假漩渦的康美藥業(以下簡稱ST康美(3.61-0.28%,診股)),當地政府眼中「扇動幾下翅膀的蝴蝶」。

如今,ST康美納稅額銳減逾10億元,使其所在地廣東省普寧市財政吃緊。為了補上缺口,當地政府發動「搶收」,連續召開財稅會議,要求各職能部門拿出「真招實招」,堅決打贏組織收入攻堅戰,確保完成今年稅收任務。

普寧屬揭陽市代管。「康美納稅額占普寧的三分之一、揭陽的六分之一」,這在當地是共識。今年前三季度,受康美事件影響,揭陽及普寧的稅收收入均下滑超過兩成,全年增長目標或難以達成。因一家被高度依賴的公司出現問題,地方政府將財稅壓力轉嫁至其他民營企業,揭陽及普寧的營商環境已經趨於惡化,我們不妨稱之為「普寧現象」。

近期,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連續多日走訪揭陽及普寧,真切感受到不安全感正在當地民營企業間瀰漫。有普寧藥材商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聽聞近期要查帳,多交稅費是大概率事件。亦有不少民企老闆選擇外遷,其中一位在揭陽已經經營十餘年,「自己雖然還沒受到太大影響,但聽到其他民企的遭遇,感覺唇亡齒寒。」

地方政府普遍重視轄區內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也的確對當地的就業、稅收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物極必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如果高度依賴某一家或少數幾家上市公司,風險是巨大的。誠如康美之於普寧,「支柱型企業」一旦出問題,地方政府應對失當,就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衝擊。

在全國範圍內,財政收入高度依賴某一家或少數幾家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不在少數,「普寧現象」隨時可能再現。

普寧發起「搶收」總動員

普寧與揭陽的關係,有過一段複雜的歷史。當前的情況是,普寧為廣東省轄縣級市,由揭陽市代管。在當地人心中,普寧就是普寧,而揭陽指的是除普寧市之外的其他區縣,包括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等。因此,「普寧現象」不單單影響了普寧,也對揭陽造成較大的影響。

GDP論,普寧2018年為702.9億元,占到整個揭陽的1/3。以稅收貢獻看,普寧2018年稅收16.5億元,占揭陽稅收收入的32%。在上市公司的數量上,揭陽共有7家(含1家B股),其中5家在普寧。因此,無論從何種維度,普寧對於揭陽都至關重要。而ST康美之於普寧,就像普寧之於揭陽,在稅收、就業以及對產業鏈上下游支撐作用上尤其凸顯。

ST康美爆雷後,普寧GDP及稅收收入受到直接影響。ST康美前三季度支付的各項稅費為4.08億元,比上年同期的15.71億元相比減少了11.63億元,下滑幅度達到74%。普寧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8個月,稅收下滑了22.1%。

如何才能補上稅收缺口,完成全年計劃增長目標?普寧發起了總動員,將任務分解到各單位,「制訂更多務實管用的真招實招」,「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加大財稅征管力度」。這些措辭均來自普寧市政府的文件或主要領導的講話,壓力之大,可見一斑。

早在今年6月,普寧市人民政府就發出通知,將2019年工商稅收收入考核計劃分解給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各農場及市府直屬各單位。該通知要求,稅務部門要加強稅源調查,完善征管機制,強化重點行業、重點稅源企業的收入監控,堵塞征管漏洞,確保應收盡收。同期的另一份通知還稱,對不能按期完成收入任務的,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有關規定落實處理。

到了近期,普寧市政府的壓力更大了,市委書記、代市長、分管副市長接連表態,陣容罕見,措辭嚴厲,對相關部門施壓,「搶收」意圖明顯。10月27日下午,普寧市召開進一步加強稅收工作會議,副市長陳裕民在會上說,把組織收入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制訂更多切實可行、務實管用的真招實招,堅決打贏組織收入攻堅戰,堅定完成全年稅收收入任務的信心和決心,確保圓滿完成各項收入任務。

僅僅3天後的10月30日,普寧市委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揭陽市委常委、普寧市委書記張時義在會上再次強調完成全年財稅收入任務的重要性。張時義說,要堅決完成全年財稅收入任務,採取前所未有的措施,加大財稅征管力度,保障政府服務體系的運轉;確保應收盡收,完成年初市委市政府既定的目標。

在11月5日上午,普寧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黃銳亮在陳裕民等人陪同下到市稅務局調研稅務工作,再次提及要制訂更多切實可行、務實管用的真招實招。黃銳亮在座談中表示,要視困難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全力挖掘稅收增收潛力和空間,做到應統盡統、應收盡收。黃銳亮說,必須全市上下擰成一股繩,形成推動稅務工作的強大合力,積極溝通各地各單位做好護稅協稅工作。

民企感到陣陣寒意

已經非常脆弱的民營企業,能否還能承受當地政府的「真招實招」,抵擋住這波「搶收潮」?在實地走訪中,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發現,揭陽民營企業已經感受到陣陣寒意,這就是普寧現象的具體表現之一。

王磊(化名)在普寧康美中藥城經營著一家藥材行,他8年前從父輩手中接棒。王磊的藥材行原在普寧市的老市場,2017年底搬到現在的康美中藥城。「搬到這裡之後,總的市場規模提升了,但參與者也多了,競爭更加激烈。」王磊認為普寧將中藥市場搬遷到此是必然選擇,但康美當時的做法值得商榷,「很多商戶是不願意搬的,最後是迫於壓力。」

王磊說,家裡做藥材生意已經近30年,今年的情況不太好,比去年還差。據王磊介紹,當前正處於旺季,但中藥城的人氣仍然不高。靠與存量客戶保持良好的關係,王磊的藥材行今年收入還算可以,但增速下滑明顯。「日子還可以過,但好日子已經沒有了。」王磊是一個比較樂觀的人。

但是,一則查帳的消息正在王磊這樣的藥材商中流傳。對他們來說,查帳的目的,就是為了多收稅。王磊回憶,上一次說要查帳還是在四五年前,那時候康美中藥城還沒正式建成,周圍還在修大路。當時,藥材商鋪納稅實施的還是定額徵收,查帳並未實際進行,但稅收提高了定額標準,每家當年都多交了錢。

因此,今年再傳查帳,藥材商們自然與康美爆雷後帶來的稅收缺口聯繫在一起。現在,藥材商鋪是自行申報納稅,業內普遍未按實際所得進行申報,稅費成本不算高。王磊說,「政府肯定也知道這一情況,藥材批發價格透明,利潤率低,按實際經營情況納稅,是生存不下去的。」

普寧是全國重要的中藥材集散地,像王磊這樣的藥材商非常多。如果普寧市「精準落實稅源、多方挖潛增收、確保應收盡收」,對本就形勢堪憂的中藥材批發市場會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於普寧的其它支柱型行業,亦是如此。

揭陽是中國最大的不鏽鋼製品生產基地之一,五金產品大量出口歐美、非洲、澳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李偉(化名)的公司主要生產「小五金」(安裝在建築物或家具上的金屬器件和某些小工具的統稱),已經在揭陽當地十餘年。李偉早年就在贛州拿了地,上周完成了工廠的搬遷。他介紹搬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贛州的工業區定位更清晰、吸引力更強;二是由於城市在發展,揭陽這邊的地塊一直做工廠不太合適。但隨著採訪的深入,李偉也透露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從中可以體會製造業的艱難。

「揭陽以前是有產業優勢,但現在在引導、宣傳方面不太到位,管理上也很粗放。」李偉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我在揭陽十幾年做得還算規範,但去年的環保『一刀切』令人無所適從,生產和銷售都受到了很大影響。」在五金產品的生產中,電鍍、電解、拋光,難免會產生廢氣、粉塵和噪音。李偉介紹,在贛州的新廠對環保的投入更大、標準更高,但政府服務也很不錯,會更穩定。「之前同行聊天的話題都是關於查處、整頓。」李偉說,「自己公司雖然沒受到太大影響,但聽到其他民企的遭遇,感覺唇亡齒寒。」這也是李偉下決心搬離揭陽的重要原因之一。

往日納稅大戶隕落

被公示欠稅的企業中,不少一度曾是當地的納稅大戶,行業興衰,經營不善等因素最終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環西生物和澳得科技則是兩個典型案例。從2013年起,普寧市每年均公開表彰當地「光榮納稅戶」企業,環西生物和澳得科技均曾上榜,但光鮮的表彰下卻無法掩蓋企業走下坡路的現實。

從原來一家普通食品加工廠到生產保健品的公司,再到2005年轉型為生物科技公司,環西生物一度是國內胺基酸最主要生產基地之一,2013年環西生物規劃建設總投資6億元的普寧英歌山工業園環西項目,當年更被授予「2012年度揭陽市民營工業十大納稅戶」稱號。

10月中旬,普寧市池尾的環西工業園內,七層高的環西生物辦公大樓早已人去樓空。辦公區內文件散落一地,昔日明星企業的光環早已消失無蹤。天眼查顯示,環西生物自2016年各種司法訴訟不斷,公司股權輪候凍結,更多次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而環西生物位於普寧英歌山工業區內的房產、設備以及土地使用權已被普寧法院作價1.01億元司法拍賣。

「企業外債太多,債務糾紛應該是拖垮環西生物的主要原因。」在與環西生物一牆之隔的某酒店內,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據了解,該酒店實控人李少俊與環西生物老闆李少平是親屬關係。上述人士還稱,據說李少平已被抓獲,原因是涉嫌借貸糾紛。揭陽稅務局今年第四號欠稅公告顯示,環西生物已經拖欠企業所得稅等715萬元。

境況相似的還有澳得科技,拖欠稅費達3151萬元。曾為普寧納稅大戶的澳得科技2002年成立,主營商用爐具廚具研發生產。10月中旬,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來到位於普寧市科技工業園內的澳得科技廠區,車間內堆放有不少材料,但未見有工人在生產。該公司行政方面的負責人以領導外出為由,拒絕了採訪。

普寧市科技工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道出了原委,「澳得科技現在經營並不樂觀,工廠也不怎麼生產了。我們有些工作要聯繫澳得的賴老闆,電話打通也沒人接,去工廠也找不到人。」

澳得科技曾發展迅猛,公司官網顯示,2017年4月普寧市委書記張時義曾前往澳得科技調研指導。「當時澳得科技還是上規模的公司,但近年國家對產品質量要求更高,澳得的產品缺乏競爭力。」前述負責人表示,「澳得科技曾籌劃上市,當時從政府獲得1000萬元資助,但隨著經營困難上市無望,相關資助款項也被要求退回了。」

不止是普寧,整個揭陽都在加大欠稅追繳力度。今年前三季度,揭陽全市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28億元,下降17.2%,其中稅收收入29.76億元,下降20.4%。今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揭陽市稅務局已先後發布4號欠稅公告,合併同名企業後,被追討稅款的企業近80家,欠稅金額從200多萬元到逾5000萬元不等。以揭陽稅務局最新披露的2019年第4號欠稅公告為例,44家欠稅企業共計拖欠稅款3.93億元,其中欠稅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就有11家。

困局如何破解?

ST康美對於普寧,甚至對於揭陽,都可稱得上「支柱型企業」。此前,ST康美每年對當地的稅收貢獻牢牢占據第一的位置。因此,ST康美出現問題,嚴重拖累了地方經濟,普寧現象困局難解。

普寧有兩大支柱產業,醫藥和服裝。醫藥方面,ST康美一家獨大,其他企業難以望其項背。服裝方面,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優勢明顯的企業。柏堡龍(7.40-2.63%,診股)去年的營收在10億元,淨利潤2億元,是普寧唯一上市的紡織服裝企業。

揭陽有七大支撐產業,今年前三季度呈現「四升三降」的態勢。前三季度,揭陽的GDP增長2.6%,但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3.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4.4個百分點,民營企業更是下降4.7%。在七大支撐產業中,紡織服裝業、金屬業、食品業增長、電氣機械和設備業保持了增長態勢,化工和礦物加工業微降0.1%、製鞋業下降8.9%,醫藥製造業下降34.3%。

「揭陽民營經濟發達,但一直集中在服裝、五金和醫藥等傳統行業,低水平同質化的競爭很激烈。」普寧某商會的一名負責人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

近期,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隨機走訪了揭陽多個工(產)業園區,有一些企業已經停工,甚至是倒閉。在普寧科技工業園,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看到,早期規模較大的金星製衣公司所在地,已經被改造成了學校。在普寧市雲落鎮的一處園區,裡面本有多家製藥公司,生產車間還在,卻空無一人,留下一片狼藉。在揭陽揭東經濟開發區,一家名叫金寶利的不鏽鋼家品公司,已經停工,廠房處於招租狀態。

難,這是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在走訪過程中聽到的最多的一個字,出自民營企業之口。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08/1366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