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吉林經濟真相:全部引擎熄火 全面陷入劇烈萎縮!

作者:
綜合以上數據,即便我們完全相信這些統計部門經過優化之後的增幅數據,這也意味著吉林省在財政上、消費上、外貿上、投資上和實體產業上,全面陷入了劇烈萎縮。推動經濟發展的全部引擎,都已經處於熄火乃至是冰凍狀態。事實上,這也同時意味著曾經被寄予重望的新一輪東北經濟振興戰略,已經宣告失敗。

首先把這組來源於吉林省統計局官網的數據擺出來:

1、2019年前三季度,吉林省官方宣布的GDP同比增幅1.8%(我就不用原始數據來算實際增幅了,算起來只有0.9%,太低了。下面的數據我都直接使用經過一定美化和修正的官方增幅了),名列全國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最後一名。

2、2019年1-8月,吉林全省財政收入增幅為-9.4%

3、2019年1-8月,吉林全省限額以上住宿業營業額增幅為-7.2%,限額以上餐飲業營業額增幅為-14.1%;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為-5.1%

4、2019年1-8月,吉林全省進出口增幅為-6.6%,其中出口增幅-1.5%,進口增幅-8.1%

5、2018年1-8月,吉林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幅-10.4%,其中第二產業投資增幅為-31.8%

6、2018年1-8月,吉林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為0.5%

綜合以上數據,即便我們完全相信這些統計部門經過優化之後的增幅數據,這也意味著吉林省在財政上、消費上、外貿上、投資上和實體產業上,全面陷入了劇烈萎縮推動經濟發展的全部引擎,都已經處於熄火乃至是冰凍狀態。事實上,這也同時意味著曾經被寄予重望的新一輪東北經濟振興戰略,已經宣告失敗。

在這裡,我當然不只是想簡單的列舉數據,在這裡,我想要討論的是:

東北到底應該怎麼辦?

一直以來,中國的國產經濟智囊群體,對東北經濟給出的意見就是「騰籠換鳥」方案,也就是拋棄原有的重工業體系,另起爐灶,去發展所謂的輕工業、房地產、金融或者某種懸浮在半空之中的高科技產業。注意,這套騰籠換鳥方案在中國政經界曾經相當流行,地方政府選擇這一套玩法並公開寫進政府年度工作報告裡的,比比皆是。在百度上用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騰籠換鳥」進行搜索,能找到125萬個搜索結果,涉及到的城市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遍布全國。

但是,一直到今天這一刻,所有選擇騰籠換鳥方案的城市,統統陷入失敗,無例外。

各地方政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原有的企業以各種理由驅趕出去,最終企業家們寒了心,紛紛選擇關停企業,或者乾脆外遷東南亞了事。但是新的產業根本就沒有誕生出來,鳥籠空了之後,那就是永遠的空在了這裡,想要再吸引一隻新鳥過來,在全世界都沒能誕生出所謂的新興產業的大背景下,根本就不可能。

一直到今時今日,中國支柱性的製造產業依然是服裝鞋襪+電子加工,如果說存在產業升級的話,那就是曾經的低檔服裝變成了品牌服裝,曾經的家用電器變成了現在的手機電腦。僅此而已。

中國這些年來大肆炒作過的所謂新型產業: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現在基本上已經撲街,還能苟延殘喘的就是靠國家補貼活著。

原本謀劃著可以替代人類勞動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了不到兩年時間,現在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今年1-9月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下降9.1%,而去年同期的數據是增長9.3%。一正一負,恰好成為鮮明的對比。工業機器人產業萎縮的根本原因,在於機器人本身不是人,不能消費。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消費力不足,而機器人取代工人進行生產,無疑將會加劇這個矛盾。由機器人不知疲倦的生產出來的產品,即便可以因為不付工人工資而大幅度降低成本,但你的產品最終要賣給誰?賣給機器人嗎?本來中國還可以將這些低成本商品傾銷給美國,但是現在關稅加了上來,也沒有了機會。

至於其它那些存在於想像之中的高科技產業,根本就是胡說八道。新能源汽車整體上就是個騙子產業,這事就不說了。真正的石墨烯電池現在還是實驗室產物,成本高得超乎想像,距離工業化生產大概還有20年時間,至於現在那些隨便在電池的某個無關緊要的材料里瞎添加一點石墨烯材料,就自稱石墨烯電池的產業,九成都是奔著騙補去的。而最為吸引眼球的「量子」相關產業,更是騙子橫行,騙局之低端弱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各位,你們必須知道的是,人類自從1980年代以來,已經一步步的走進了技術荒漠。現在的所有的所謂技術進步,都是對此前的技術框架的修修補補罷了,真正的革命性的技術進步,已經沒有了。現代的內燃機與80年代相比,也沒有多少本質的進步。可攜式能源,也都是基於化學反應的電池,能量密度稍有提升,也算不上根本性的變化。生物科技、DNA技術,也都還處於在門口摸索的階段,偶爾發現門裡面的一點殘影,就高興的不得了,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十萬八千里。全世界就這樣的技術發展現狀,指望「騰籠換鳥」能夠拯救人口總規模超過一億的東北地區,這就是對現實世界一無所知的胡說八道

對東北地區來說,現在可以做的事,無非就是將手裡頭的這些產業做到精細化,這其實已經相當足夠了。煉鋼的鍋爐爐溫,能夠實現上下偏差不超過5度之內的精準控制。精練鋼材的雜質含量,能夠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合金材料,能夠實現精準比例的均勻融合。做到這三點,東北傳統的鋼鐵產業就算是振興了,鋼材售價能夠提升至少4成,一舉扭轉中國精品鋼材(比如用於汽車大梁和彈簧的鋼材)高度依賴進口的局面。再比如,最簡單的螺絲和螺母,能夠實現100萬對級別的相互替換,不發生滑脫現象。最常見的軸承用滾珠,任意100萬件成品,都是無瑕疵的圓球,不發生變形現象。這兩樣東西能做出來,整個東北的機械裝備行業,能提升一個檔次,自此扭轉中國必須大量進口精密工具機的局面。再比如,化工行業里,能做到所有材料的配比嚴格按照既定方程式要求,雜質含量控制在萬分之一以內,這就可以生產出符合精密化工要求的原料,從而拯救整個東北即將死亡的化工行業,整個國產化學藥品行業都將因此實現質的飛躍,改變國產藥療效低人一等的固有印象。紡織行業里,只需要線頭少一點,纖維密一點,布匹品質就能提升一大截,從而嘗試占領高端服裝市場。

每一樣原有的東西都稍微進步一點點,這就是產業升級,這就是拯救東北經濟的唯一方式。很難嗎?在技術上其實並不難,每一樣東西都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都有很多人在干,甚至很多德國和日本的小廠,就靠生產質量絕對可靠的螺絲和滾珠活著的,而且活得很好。就上面提到的這所有東西,很多時候,無非就是肯不肯去乾的問題,是不是認真去乾的問題。

如果是三年以前,國家財政還很富裕的時候,也無所謂,東北經濟可以靠國家投資撐著,東北也還不需要轉身進行精細化生產的改變。然而,到了今時今日,我大中國的財政情況在整體上也不樂觀,今天前三季度中央財政收入的增幅也就是3.5%而已,真是已經到了想要繼續扶持東北,都扶持不動的地步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東北依然不願意狠下決心,認真的啟動精細化生產的變革步伐,那擺在東北面前的,就只剩下墮落成中國版「鐵鏽地帶」的唯一一條絕路。

責任編輯: 秦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0/1367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