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李可心:《紐約客》反思美國留學生接納策略

作者:

在上次的文章中,筆者討論了《紐約客》的報導,點出了第一個議題:美國政府希望藉由留學生帶起中國的政治改革,但他們的幻想已然破滅。而在今天的文章中,筆者將聚焦於該篇報導所帶出的第二個議題:

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倫理,以及中國缺乏的第四權。

全球媒體現象——自媒體的新聞倫理

《北美留學生日報》這個名字乍聽之下,像是個正規、傳統的報紙媒體,但事實上《北美留學生日報》,就僅僅是個靠社群媒體傳播的自媒體。《紐約客》特稿的作者在採訪時,問了《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創始人、CEO兼總編輯林果宇:

「新聞」和「內容」,哪一個名詞更能準確地定義留學生日報的貼文( IF IT WAS MORE ACCURATE TO CALL COLLEGE DAILY』S POSTS「JOURNALISM」 OR「CONTENT」)

林果宇對此回應:「兩者有什麼差別?(「What’s the difference?」)」。

《北美留學生日報》的編輯Deng He也在另一個採訪中承認,自己是在總編林果宇的要求下,編造出《我給敘利亞的朋友看除夕中國放鞭炮的視頻,他哭了…》一文,而這篇文章隨後成了《人民日報》、《環球時報》、新華社和共青團中央的熱門轉載文章。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對以上的問答感到震驚和憤怒,然而我們每個人,在社群媒體上,都是自媒體,若是你面對《紐約客》作者的問題,你又會如何回答?

《紐約客》的特稿標題中出現了「Post-Truth(後真相)」一詞。「後真相」是2016年《牛津英語詞典》選出的年度詞彙,其指的就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反應客觀事實和具有邏輯性的訊息往往容易被忽視,相反地,煽動感情,富含高度個人情緒的訊息更容易影響輿論。」

換言之,「後真相」指的就是煽動感情的言論、文章更容易被轉發。由於如今的社群媒體平台成了最大眾化的傳播管道,包括個人、自媒體、傳統報社以及媒體公司,因此許多媒體業者為了與其它自媒體競爭,也逐漸擴大使用煽動感情的言論來吸引民眾目光、提高轉發量和點閱率。

新聞倫理強調報導事實真相、提供多方觀點,但在這個社群媒體的時代下,越來越難以遵守,很多媒體從業人員懷抱著滿腔熱血,奔波於新聞的公平正義與社會責任,點閱率卻遠少於那些腥膻色的報導。媒體的亂象隨著網路平台的發展,不斷地在世界擴散,但為何《紐約客》的報導要如此針對《北美留學生日報》呢?

原因是,在民主國家中,這些能夠激起人轉發、按贊的言論是由人民發表的,相反地,在極權國家中,這些言論是經過國家控制、監控的,自媒體這個原本能夠讓人們表達個人意見的平台,在極權國家中,反成了極權政府帶動風向、控制思想的工具。

不同體制下的新聞定義與閱讀新聞習慣

在民主國家中,媒體又被稱為「第四權」,除了向民眾報導近期發生的事件外,更要在國家體制外監督施政、揭露真相給公眾。然而,對在極權統治下成長的人民而言,「媒體」已與「國家體系」劃上等號、被視為黨國的傳聲筒。由於長期只有單一的新聞來源,極權體制下的人民也很少有「查證、比較新聞」的習慣,對於媒體所傳播的資訊有非常高的信任度。

在上篇文章中,有約略提到,中國學生在赴美留學後,大多數仍習慣使用過去在中國接觸的新聞媒體跟社群平台,包括微信、微博等等,如果閱讀資訊時沒有查證、瞭解多方觀點的習慣,就算到了言論自由的國家,仍舊會持續接收被國家監控的訊息。

近期,新聞倫理消逝的現象已使社會意識到「學習如何閱讀新聞」的重要,包括台灣在內的許多國家,已將「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納入了義務教育中,積極教育民眾在接收資訊時,需反思、多方地查證、確認資訊的正確與真偽。相反的,中共近期卻發出通知,記者必須通過包括「習思想」等內容的考試,才能申領新版記者證,使媒體與國家的結合更加緊密,把整個國家推向一言堂。

說到底,縱然對於許多民主國家而言,中共控制媒體言論自由的行為確實難以接受,但中國如何制定內政,他國確實難以插手干預。

不過,中共政府如此強硬的做法已讓中國與西方社會之間樹立起更大的隔閡,也使得美國將重新思考對中國的開放態度,包括歡迎中國學生留美的政策。如此干預性的媒體控管也勢必讓台灣與香港的人民更加抗拒來自中國的統治意志。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4/136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