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李可心:《紐約客》反思美國留學生接納策略

作者:

註:李可心(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國際關係碩士生)

(上)我們讓你呼吸自由的空氣,你卻繼續看CCTV

今年8月19日,美國《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發表了一篇特稿,名為《一個讓在美中國留學生獲取新聞的「後真相」出版物(The「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探討在地留學生媒體如何塑造國際學生的民族主義。

《北美留學生日報》顧名思義是為美加地區的中國留學生所創建的媒體平台。這個擁有百萬訂閱的自媒體,創立初衷是希望提供留學生們出門在外、校園生活的種種資訊。然而《紐約客》的特稿指出:自從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後,《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報導內容逐漸富含高度的中國民族主義言論(nationalistic overtones),有意帶動言論風向。報導更揭露出《北美留學生日報》的內部祕辛,其中包括如何產制不實的文章、該報的編輯和作者又以怎樣的觀念處理新聞等等。

這篇報導點出了兩個問題:

打破美國政府希望藉由中國留學生帶起中國政治改革的幻想。

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下,新聞倫理已逐漸消逝,媒體成為當權者操縱輿論與風向的利器。由於篇幅的限制,筆者將會根據這兩點,分別以兩篇文章做討論。

(一)打破美國政府希望藉由留學生帶起中國政治改革的幻想:

大量接收中國留學生的背後用意

以往美國政界、學界中,存在一個美好的幻想,認為中國在經濟上的開放,最終將會帶來政治結構上的改革,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也就是九零年代以來美國對華政策以「接觸(engage)」、「與中國交往(engaging China)」為主的核心思想。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給予中國大量的金援,並且透過官員與學界的雙邊交流提供政策建議。美國更歡迎大量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其中的用意是希望這些留學生在呼吸過美國的自由空氣之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帶起改革,散播自由思想。這樣的政策不僅用在中國,面對其它極權體制的國家,美國同樣也敞開大門歡迎他們。

中國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在訪談中提到中國政治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推動言論自由的必要。這樣的發言著實讓美國的政界專家們,對中國的政治改革更加抱予希望。然而這樣的幻想卻在2012年習近平上任後逐漸破滅,中共一系列擴大極權的政策——包括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對人民網路監控、對其它民族的壓迫等,讓美國政界人士,不再對中國政治改革抱持期望。2018年,習近平修憲取消了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再次「打醒」了一批美國學者,並促使「對中鷹派」(又接近:屠龍派〔Dragon Slayer〕)成為華府主流。

面對近期香港反送中而衍伸出的一連串抗議活動,在海外的中國人,尤其是留學生群體當中,出現了大量支持中國政府的言論。這樣的行為讓美國民眾感到震驚,為何中國留學生在呼吸了自由的空氣後,仍選擇袒護中國政府?這其實與中國留學生接收資訊的管道息息相關。

難以撼動的資訊接收習慣

《紐約客》的報導,揭露了《北美留學生日報》如何帶動風向、激起民族主義。例如2017年馬里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來自昆明的楊舒平在演講中比較了美中兩國的空氣、民主和言論自由,並呼籲要為「民主、自由」而奮鬥。隨後《北美留學生日報》立即發文,以《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畢業演講涉嫌辱華:我在美國吸到的空氣都是甜的》為題,直指楊舒平「辱華」,中國官媒《環球時報》也隨之發聲,掀起一陣撻伐聲浪。

雖然報導聚焦於《北美留學生日報》的言論風向,但也同時顯示出,中國學生來到美國之後,多數人使用的媒體跟社交平台仍然以微信、微博或《北美留學生日報》等受中國政府監控的媒體為主,而非Twitter、Facebook或CNN、NBC等美國的主流新聞媒體。就算中國留學生人人都有臉書帳號,但由於社交圈仍以中國人為主,因此收到轉發或得到的資訊仍是有經過篩選的。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14/1369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