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曾名動天下的藥王孫思邈 到底活了多少歲?

如果要列舉中國古代的名醫,「藥王」孫思邈一定會擁有姓名——他是唐代的一位「神醫」,寫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重要醫學書籍,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一些養生理論,至今仍被人們推崇。

不過,說起生卒年,孫思邈卻顯得有些神秘,後世也曾對他的年齡爭論不休,有的說他享年101歲,有的說他享年至少在120歲以上……這位擁有傳奇一生的老人,到底活了多少歲?

孫思邈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很受老百姓尊敬。可身為一代名醫,他最初卻沒敢把「當醫生」作為自己的理想。

孫思邈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很聰明。他的父親讀過書,也算識文斷字,但卻最終未能進入仕途。出於望子成龍的心理,孫父把入仕的願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希望孫思邈將來能光宗耀祖。

孫家本來就不怎麼富裕,再加上孫思邈自幼體弱多病,免不了求醫問藥,一家人的日子經常過得緊巴巴。他覺得很對不起父母,再加上總能看到親戚鄰里沒錢看病,便萌生了學醫的念頭。

但孫思邈很孝順,不願意違拗父親的意願。於是,他就在完成課業後偷偷讀醫書,然後把借來的醫書整冊抄錄下來,一直背到爛熟於心。

除了孫父外,家裡其他人倒不反對孫思貌學醫,兄弟姐妹生病了,也來找孫思邈診治。為此,他大受鼓舞,對醫學的興趣更濃厚了,醫術也越來越精湛。

就在這時,一個意外改變了孫思邈父親的想法。有一天,孫思邈的父親從地里幹活回家,突然跌倒在地,臉色青紫,連話都說不出來。一家人頓時慌成一團。

見此情景,孫思邈跑到母親身邊,低聲說出了父親的病症以及治療方法。孫母半信半疑,但為了救丈夫的命,還是馬上去藥鋪買藥,熬好後給孫父喝下。

一劑藥下肚,孫父的臉色漸漸恢復正常,說話也順暢起來。他改變了看法,同意孫思邈學醫,同時給兒子立下一條規矩:以後若給人看病,需要把病人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

也許,連孫父自己都沒想到,一代名醫的試煉之路,就此徐徐展開。

得到父親的許可後,孫思邈完全沒了擔心,一頭扎進浩如煙海的醫藥書籍中。

他求學的道路漫長而艱辛。那個時候,醫學體系還沒有那麼完備,孫思邈便一邊鑽研醫書,一邊謹慎實踐,不斷提高醫術。久而久之,找他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身體不適,在大臣的建議下,唐太宗派人請孫思邈入宮,為長孫皇后診治。

等孫思邈到了皇宮,太醫們立馬炸了鍋。在他們眼中,孫思邈地位低下,不過是民間的草根大夫,連點宮廷的禮數都不懂,長孫皇后身份尊貴,怎麼可以讓他來治病?

聽完太醫們七嘴八舌的議論,唐太宗也有點猶豫不決。這時,孫思邈自告奮勇地說,自己可以「懸絲診脈」:把一根絲線系在長孫皇后腕上,自己捏著另外一端,便能診斷病情。

一會兒功夫,孫思邈便給出了治病的方法:只需在長孫皇后左手扎一針,再吃上幾付湯藥就能痊癒。果然,按他給出的方案一治,長孫皇后很快就痊癒了。

有趣的是,「懸絲診脈」並不是孫思邈診斷病情的途徑。之前,他其實已經跟服侍皇后的宮女們詳細了解長孫皇后的病情,也認真研究了太醫們開過的藥方,「懸絲」的時候,其實是在想如何開藥方。

從這個故事,也足以看出孫思邈精湛的醫術和過人的智慧。

治好了長孫皇后的病,孫思邈並沒有像唐太宗提議的那樣留在太醫院,而是回到民間,一邊採藥,一邊行醫救人。

很多人慕名前來找他看病,或者拜師學藝,這其中就有初唐文學家盧照鄰。大約公元673年,盧照鄰得了一種惡疾,相傳他因此頭髮稀疏、臉上長滿毒瘡,四處求醫,卻無人敢收治。

他不甘心就這樣死去,輾轉找到了孫思邈。略略一打量,孫思邈已經大概知道盧照鄰得了什麼病。看著盧照鄰一臉淒涼,孫思邈不忍心拒之門外,便讓他留下治病,還收其為徒。

有一天,盧照鄰坐在院子裡,看著眼前的梨樹默不作聲。孫思邈見了,便問開口問道:「你有什麼心事呢?」盧照鄰說:「我身患惡疾,就像這生病的梨樹啊。」

說罷,他把寫好的《病梨樹賦》拿給孫思邈看。孫思邈讀完,沉吟了一下說道:「你對自己的病情太悲觀了。人要放寬心,積極治療,這樣病才能好得快啊。」

在孫思邈的耐心開導和精心治療下,盧照鄰的病情有了一些好轉。他的心胸也開闊了許多,後來還幫助老師寫完一部醫學名著《千金翼方》。

實際上,這部《千金翼方》只是孫思邈著作之一。他在行醫過程中,曾便深感前代醫方散亂浩繁,難以檢索,於是結合自己的經驗,編著了一本醫學典籍,總結唐初及以前的醫學成就。

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於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於危難之際,價值更當勝於此,於是把這部書取名為《千金要方》,簡稱《千金方》。

其中,該書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科、兒科獨立的基礎……它的影響太過深遠,以致有人稱之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

此外,孫思邈在整理和研究張仲景《傷寒論》後,將傷寒歸為十二論,傷寒禁忌十五條,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循的門徑。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日月如梭,孫思邈也漸漸老去了。晚年,他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五台山專心立著,也依然很喜歡讀書,直到去世,依然手不釋卷。

不過,他的年齡卻一直存在爭議。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到,孫思邈應該是享年101歲;也有人認為,結合《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推斷,孫思邈享年120歲以上。此外,也有141歲、165歲等說法。

《新唐書》中的記載則是「永淳初,卒,年百餘歲。」如今,我們也只能知道,在唐代永淳初年,孫思邈與世長辭。

為了紀念孫思邈,人們為他建廟塑像、樹碑立傳。《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也被廣泛應用,還流傳到海外。

有許多人說,人們懷念孫思邈,不光是因為他高超的醫術,也是因為感念於他崇高的醫德。在《千金要方》中,他也把「大醫精誠」的醫德規範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專門立題。

孫思邈始終認為,醫生必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一生中,他對前來求醫的人,不分高貴低賤、貧富老幼,都一視同仁;出外治病也不避寒暑,不顧辛勞,次次全力以赴。

他還提倡,醫生治病時不能藉機索要財物,應該無欲無求。在孫思邈眼中,動物的生命也值得重視,據說,他從不用動物入藥,「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

這一輩子,孫思邈沒給子孫們攢下多少物質財富,留下的是「藥王」的美譽和無數老百姓的懷念。他去世時還留有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也不要宰殺牲畜。

身為醫者,孫思邈,是一個值得銘記的人。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貴陽孔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07/137946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