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美為何點名要制裁《大公報》《文匯報》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直接點名制裁兩家親共港媒《大公報》和《文匯報》。圖為2019年8月18日,民陣發起遊行經過銅鑼灣《大公報》。(宋碧龍/大紀元

美國正式生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不僅包括對侵犯香港人權和自由的個人及實體進行制裁,還直接點名制裁兩家親共港媒《大公報》和《文匯報》。這兩家媒體到底做了什麼,導致美國重拳出擊?

11月27日美國總統川普川普)簽署後生效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每年至少一次向國會證明香港擁有足夠自治權,有資格獲得美國授予的特殊貿易地位。法案還規定對在香港侵犯人權負有責任的中港官員進行制裁,包括凍結他們在美資產以及拒絕入境等;以及還有針對中共官媒以及親中港媒的部分的制裁,並且直接點名《大公報》和《文匯報》。

香港人權法對親共港媒意味著什麼

《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包括針對中共官媒以及親共港媒的規定。在第九部分,《法案》指出,第一,美國譴責中國(中共)政府控制的媒體組織,並點名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指這些媒體對民主活動人士、美國等國的外交人員及其家人的騷擾和蓄意攻擊。

第二,《法案》要求國務卿明確告訴中國(中共)政府,在香港或其它地區利用媒體傳播不實信息、恐嚇和威脅他們假想的敵人是不能接受的。

第三,要求國務卿在向上述媒體記者發放前往美國旅行和公務出差簽證時,應當嚴格審查。

這部分內容作為「國會意見」納入法案。

就連《大公報》自己也深知美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厲害。該報9月29日刊文說,美國國會的香港人權法案將其跟《文匯報》記者,以及「打壓民主、人權」的官員、執法人員一同列入入境簽證監察名單,「可能被拒絕入境美國,並遭凍結在美資產」。

隨後這兩家媒體(同屬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發出捍衛「新聞自由」的「嚴正聲明」,被網民譏諷紅媒雙重標準——在被制裁時大喊「新聞自由」,在剝奪別人「新聞自由」時卻理直氣壯。

亦有網民表示,「不能讓這些無底線的紅媒到處欺騙。」

還有人說,「還有人好意思說(別人)新聞自由雙標,大陸解除報禁先!讓全世界媒體的新聞都進入中國,讓媒體記者自由進出和採訪,再來討論新聞自由這標那標!」

為何《大公報》會被美國盯上

《大公報》被美國盯上,除了過去就劣跡斑斑、為中共站台外,更與其8月栽贓陷害美國駐港外交人員、甚至直接公布個人隱私信息的做法有關,其行徑讓美國政界憤怒。

《大公報》8月刊登了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政治小組組長朱莉·埃德(Julie Eadeh)與黃之鋒等社會運動人士見面的照片,更登報披露埃德的個人背景和她的子女的名字。

該篇報導還指,上述照片是外國勢力煽動香港示威暴動的證據。

但香港的政黨人士披露,外國駐港使館經常都會與不同政黨及個別人士會面、了解香港情況。事實上,親共的政黨旗下也有部分議員與美使館人員見面。

美國國務院官員匿名對法新社表示,「例如在(大公報)這個報導的同一天,我們的外交官也和建制派與民主派議員見面,另外也和美國商界人士與領事團見面。」

針對《大公報》事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古斯批評中共是惡棍(thuggish)政權

紐約時事評論員朱明說,《大公報》是斷章取義、栽贓陷害,目的是惡意煽動輿論、做實美國是香港抗議活動的背後黑手,為鎮壓或抹黑找理由。

中共越來越傾向於在媒體上把反送中抗議形容成西方勢力干預的結果,但是除了引述一些西方政治人物的言論之外,沒有提出太多相關的證據。

「把髒帽子扣給外國勢力,是中共慣用的做法。」朱明說,「只是這屆美國政府不像過去、他敢於跟中共較真。」

在《大公報》刊登美使館職員和她的家人資料後,美國務院發言人奧塔古斯(Morgan Ortagus)說:「我不認為披露一個美國使館人員的個人資料,照片以及他們子女的名字………這是一個正式的交涉,這是惡棍(thuggish)政權所為。」

不過,《大公報》並未收斂,在深知可能被美國政府制裁的情況下,9月底再次發文重複對美國駐港使館人員的不實之詞。

《大公報》顛倒黑白 反送中報導不斷出醜

《大公報》作為中共在港喉舌,在反送中活動中的報導是出醜不斷。現舉幾例,第一,「搶先」報導前立法會議員何君堯遇襲。

何君堯9月6日早上冒出街頭遇襲的消息,但《大公報》該報居然在事發之前一天就已經放出何君堯被刺的消息。

有網民截圖發現,《大公報》的臉書網頁早在5日晚上8時已經搶先獨家報導何君堯被刺的消息。《大公報》事後發表聲明稱,臉書管理員帳戶疑被入侵,遭修改發布時間功能,該報對此予以強烈譴責。顯然《大公報》的補救聲明難以服眾。

第二,連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建制派大敗的情況下,《大公報》的標題都是「建制派堅持反暴,得票增55%」。

網民點評說,還是《大公報》厲害!這樣報導,讀者就會以為是建制派大獲全勝?

真實的香港選舉結果是,建制派大敗,民主派大勝。

民主派在高投票率下,亦首次壓倒性在多個選區大獲全勝,取得全港整體絕大多數議席(389席);而建制派和鄉事派則遭遇空前慘敗(59席)。如果按票數劃分,民主派和建制派獲得的票數約為53%比42%,與傳統意義上兩個陣營票數約「六四比」的狀況類似,但兩者差距27萬多張選票。

香港11月的區議會選舉被視為香港民意的集中體現,投票率超過7成、史上最高,也被看作是對中共的香港「一國兩制」政策的公投。

專家盤點在港紅媒

旅美經濟學者何清漣長期關注港媒,她曾在2011年撰文披露,香港媒體被紅色資本滲透的實際情況。

她表示,目前在香港,親中媒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擁有中資背景的媒體,如《大公報》、《文匯報》、《香港商報》,鳳凰衛視、星島新聞集團、亞洲電視等。

這一類媒體的負責人在90年代以前多由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擔任,如李子誦任《文匯報》社長多年。但自1997回歸之後,則多由北京直接派員擔任,比如文匯報社的社長與董事長直接由新華社派過來的張國良(全國政協委員)、王樹成(新華社北京分社社長、《經濟參考報》總編)先後擔任。

值得一提的是,《大公報》和《文匯報》在2016年2月宣布合併,由現任《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擔任集團董事長。姜在忠原為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新華社服務局原局長。

自由亞洲電台」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姜在忠的編制目前仍屬於新華社。

何清漣表示,這類媒體本來就是黨在香港的「喉舌」,現交由原在大陸黨媒的「宣傳專家」負責,自然越辦越像《人民日報》與新華社的分店。

而另一類香港媒體則是趨向親中(親共),如無線電視、東方報業集團及新城電台等。在「九七回歸」之前,香港曾有一段文人辦報的年代,那時香港享有充分的新聞自由。但在香港回歸之後,香港商界巨頭突然有了投資媒體的喜好,不少人開始收購媒體。

其用意正如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李金銓所說,是「替北京收拾一些難纏的言論堡壘」,原來的文人辦報逐漸被商人辦報取代,親共商人、親中央財團亦逐漸進占香港輿論重地;綜觀全港絕大部分「主流」媒體的老闆或高層均被委以國內公職、特區政府勛銜。

責任編輯: 秦瑞  來源:大紀元記者林燕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212/1381814.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