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心理暗示有多可怕?被醫生診斷「活不過半年」的癌症患者 死後卻發現根本沒有得癌症

前不久,餃餃腸胃不舒服,醫生說可能有幽門螺桿菌,讓我做個檢查。餃餃拖了兩個月才去醫院,期間總是噁心、胃痛、食欲不振。我想:「我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含量肯定已經高出天際了。」

但是,我萬萬沒想到,檢查結果竟然是:陰性。

醫生告訴我:「你這些小毛病都是自己嚇出來的,回去吃點健胃消食片就好了。」

幾天前,餃餃寫了一篇關於「安慰劑效應」的文章↓

(神奇的「安慰劑」:為什麼醫生開的「假藥」,同樣能治病?)

與之對應的,還有一種「反安慰劑效應」:如果長期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病,即使原本沒有得這種病,也會表現出患病症狀。

不管是「安慰劑效應」還是「反安慰劑效應」,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都很常見,我們常常稱之為「心理暗示」。

另類的「死刑」:接受人體實驗的死刑犯,被自己的「心理暗示」嚇死

1920年,一名叫Buamed的政治犯被判了死刑。有一天,有位醫生給了他一個建議:

「我們在做一項實驗,測試人體失血多少血才會死亡。根據既定的理論,如果減少到1/3,人就會死。我們希望你能配合我們做這項實驗,如果你失血1/3後還能活下來,我們就把你放出去。」

Buamed同意了。不久,實驗開始了,醫生蒙上了布阿米德的眼睛,把他固定在床上,並告訴他:

「實驗要開始了,我要割開你的皮膚了。」

但是,實驗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測試「人失血多少會死亡」,而是測試「人會不會把自己嚇死」。

醫生在Buamed的手腕和腳腕各割了一刀,但實際上只製造了痛感,並沒有出血。然後,醫生開始傾倒事先準備好的其他液體,並把液體倒在Buamed手和腳的位置,製造出滴血的聲音和血液流過皮膚的感覺。醫生告訴 Buamed:「開始流血了哦。」流血的聲音在整個實驗室中迴響,在 Buamed看來,那是死亡的倒數計時。

醫生可謂是「做戲做全套」,還告知Buamed每小時出血量有多少。隨著時間的流逝,醫生觀察到Buamed的精神狀態急劇惡化,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等症狀。

5小時後,醫生宣布「出血量為1/3,已經達到致死量」,Buamed竟然當場死亡。

實驗結束了。但是在這個實驗中,Buamed其實一滴血都沒有流,完全是被自己嚇死的。

心理暗示有多可怕?被醫生診斷「活不過半年」的癌症患者,死後卻發現根本沒有得癌症。

2005年,一位叫Clifton Medore醫生發表了一篇「反安慰劑效應」相關的論文,講述了這樣的案例:

一名患者身體不舒服去看醫生,醫生診斷為肝癌晚期,並說他活不過半年。在得知自己是晚期癌症後,這位患者決定放棄治療,回家等死。他茶飯不思,意志日漸消沉,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半年以後果然去世了。

但是,就在他剛死不久,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

實際上,大家後來發現,醫生當時的診斷是錯誤的,這位患者並沒有得癌症。換句話說,患者並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以為自己得了癌症」。有醫學專家分析道:

「她並沒有得癌症,其實真正的死因是極端壓力和抑鬱焦慮,導致心臟病發作」。

集體癔症:美國田納西中學「集體中毒事件」

1998年11月12日,美國田納西州華倫郡的一所中學發生了「集體中毒事件」,救護車和警將100名學生和教職員工送進了醫院。這100人都說自己中了毒,說自己渾身乏力、頭暈噁心,甚至喘不過氣來。其中,有38人病情嚴重,當晚不得不留院觀察。

警方十分重視這次中毒事件,迅速將醫院查封,並請專家對醫院的空氣、水和物體表面進行了採樣。但是,化驗結果均為陰性,沒有發現任何有毒物質。

後來經過檢查,警察發現事情的滑稽之處:

事情的起因是,這所中學的一名女教師,上課途中說自己聞到一股汽油的味道,並馬上出現了頭疼、頭暈、噁心等症狀。緊接著,班上的其他幾名學生也相繼出現了類似的「重度」症狀,並迅速蔓延到整個學校。

更神奇的是,5天後病人出院,於是學校決定複課。沒想到,複課當天又有71人出現了同樣的症狀。

這件事甚至驚動了美國聯邦政府,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派專人來到田納西,對病人進行體檢,採集了病人的血樣和尿樣,逐一排查所有可能出現的有毒化合物和化學殺蟲劑,尤其是多氯聯苯(PCB)、百草枯和水銀等常見的有毒物質,但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美國環境保護署(EPA)開始調查學校環境,仔細檢查了學校周邊工廠的排污情況,測定學校周圍的空氣品質,還對學校的建築材料、供水系統等進行了全面排查,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直到一個月之後,幾名心理學家來到了這所學校。他們給學生們發放了一份調查問卷,詢問他們中毒當時發生了什麼。

結果顯示,自述中毒的學生當中,女性占了69%,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看到身邊有人中毒之後,才覺得自己也中毒了。而且,大多數中毒患者說自己聞到了某種異常的氣味,但他們對這種氣味的描述出現了30多個不同的版本,可以說,他們「聞到的」根本不是同一種氣味。

讓人哭笑不得的「心理暗示」

以上提到的三個例子,都是「反安慰劑效應」的經典案例。其實,這種心理暗示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餃餃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餃餃的閨蜜小Q是個雙魚座,胡思亂想是她的天性。小Q和男友同居半年後,有一次她懷疑自己懷孕了,哭著問我該怎麼辦。

我:「你確定嘛?去醫院查了嘛?」

小Q:「肯定是,我去網上搜了,我符合所有早孕症狀,這個月大姨媽也沒來。」

我:「你別嚇唬自己了,快去醫院檢查一下吧。」

檢查過後。。。。。。

醫生:「放心吧,沒懷。」

小Q:「啊?不會吧醫生,您是不是看錯了?」

醫生:「檢查怎麼會出錯?不信你可以換家醫院。」

小Q:「那我為什麼沒來大姨媽呢?」

醫生:「被你給嚇回去了唄。」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精益醫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107/139292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