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還有多少中國歷史秘密藏在美國?

作者:
蔣介石有不管多忙每天寫日記的好習慣,更有不管多亂也保存日記的好習慣。開放的第一批日記記錄了他從30歲到44歲追隨孫中山、主持黃埔軍校、東征、北伐,孫中山逝世、國共合作到分裂、以及日本開始入侵的經歷。學者期望著找到解讀這段歲月中重大事件的線索。

第31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和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

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是海外集中了中國近代最多機密的地方,或許並不是誇張。最近這家美國最重要的「智庫」之一對公眾開放蔣介石早年日記,將其浩如煙海的機密對外界掀開了一角。

蔣介石日記首次原原本本呈現於世

筆者幾年前去北加州時曾順道慕名前往胡佛研究所,不巧吃了閉門羹。有位朋友求學期間在那兒打工整理中文檔案,她形容說:手稿、原始文件、絕版照片、孤本書籍堆滿庫房,信手翻看,不時發現中國近代史上如雷灌耳人物的第一手資料。但是因為經費、人手緊缺,很多史料來不及歸檔、編目。蔣介石第三任妻子陳潔如的英文回憶錄塵封30年後,在完全不搭界的另一民國人物的檔案里被偶然發現而轟動一時,仿佛就是朋友這番話的佐證。

儘管如此,很多機構、名人及其家屬,仍然源源不斷地將史料檔案捐贈給胡佛研究所。這是因為,儘管排隊等待清理甄別的資料眾多,但是「驗明正身」的檔案,卻能得到第一流條件的供奉,也能得到第一流學者的垂青。

宋子文的後人就將大批史料,包括他自擬的財產清單、紐約法庭關於他的遺產分割執行書統統交給該所;汪精衛的女兒女婿,也將多年搜集的最完整汪氏文稿複印件送到那裡;胡佛檔案館長期遊說孔祥熙後人捐出檔案,孔的長女孔令儀已寫信應允。一年多前,老蔣小蔣的全部日記交胡佛研究所「暫存」50年,國民黨的全部檔案也委託他們複製保存,更震動了海內外。這次開放蔣介石第一批日記,任何人只需提交附有本人照片的有效證件,填一份表,即可查閱,這吸引了包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張海鵬、楊天石在內的學者前往先睹為快。

胡佛研究所展出的蔣介石日記。1931年10月上旬,每一天都寫著「雪恥」。

蔣介石日記其實並非第一次面世。台灣國史館前幾年就出版了俗稱「大溪檔案」的《蔣中正總統檔案》等,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還專門寫過一本《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但以前出版的蔣介石日記為避政治忌諱,都有刪節,遠非原貌。這次就不同了,基本上是原原本本地呈現於世:日記的縮微膠片影印件從1917年到1931年(缺1924年),按年代排序分裝於八個檔案盒中。只是遵照蔣家人要求和西方處理日記的慣例,將極少幾處涉及個人或家屬隱私、健康及財務、涉及對在世人士的批評等文字暫不公開,標以有「2006」字樣的旁註。

蔣介石有不管多忙每天寫日記的好習慣,更有不管多亂也保存日記的好習慣。開放的第一批日記記錄了他從30歲到44歲追隨孫中山、主持黃埔軍校、東征、北伐,孫中山逝世、國共合作到分裂、以及日本開始入侵的經歷。學者期望著找到解讀這段歲月中重大事件的線索。

例如,1926年「中山艦事件」是蔣從黃埔軍校校長一步登天的關鍵。他突然逮捕共產黨員中山艦長,氣走了汪精衛,一舉掌握全黨軍政大權,這個事件是蔣蓄謀已久嗎?著有《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等書的楊天石,曾依據已披露的蔣的日記判斷,蔣是倉促決定的,這次全部日記手稿開放,疑問可以畫一個句號了。

再比如:1931年「九一八事變」,過去都罵蔣下令對日寇不抵抗,後來張學良一再檢討是他自己下的命令,不能讓蔣背黑鍋,但人們半信半疑。這次從蔣9月21日日記可以窺見端倪:他大書「雪恥」二字,寫道:「團結內部,統一中國,抵禦倭寇,注重外交,振作精神,喚醒國民,還我東省」,還寫道「忍耐至相當程度,以出自衛最後之行動」。

二十年代蔣介石對蘇聯態度轉變也是學者關心的重點。蔣很早就學俄文,多次打算訪蘇。但1923年秋天成行,親身體驗蘇聯制度利弊後,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日記中應該留下他看法轉變的脈絡。

日記還記載了蔣介石對五四運動、三民主義、國家發展方向、聯蘇聯共等看法。

由於史料剛剛開放,蔣的日記又全用毛筆豎行書寫,閱讀費時,一時還難以得出研究成果。何況,私人日記畢竟不同於公務記錄,不能對其「解謎」功效寄予過高的期望。

中國文獻為何要拿到美國保存?

蔣介石1975年4月5日去世,日記留給長子蔣經國;蔣經國1988年1月13日猝逝,父親的和他的日記留給三子蔣孝勇。蔣孝勇1996年早死,兩蔣日記留給了遺孀蔣方智怡決定處置。

蔣家父子日記為何不能留在本土,要送到萬里之外「暫存」?這一決定宣布之後,在台灣引起政界、學界震驚失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陳永發就說,他有「一股強烈的失落感」,台北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感到「鬱卒」(閩南方言,愁悶不快)。台北當局缺乏完善的總統文物管理辦法,也沒有像美國那樣設總統圖書館,自然都是理由,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家屬憂慮台灣當今掌權者對蔣家的敵意,以及社會的亂象。

蔣方智怡語帶玄機地說過,一直為這些日記尋找適當的保存地點,「最重要的考慮是保存管理的能力以及學術環境的公正與否」。在她心目中,上策是將日記存放大陸,可兩岸又不知何時能「相逢一笑泯恩仇」,送胡佛研究所多少有點不得已,難怪她強調日記「可以隨時取回」,將在時機成熟時「永遠保存於中國的土地上」。

胡佛研究所對中國珍貴史料覬覦已久。兩年多前出資180萬美元,派專家帶了六台設備赴台,與國民黨黨史館合作保存和複製1894-2000年檔案。促成兩蔣日記設籍的兩位功臣,是該所20餘年來與國民黨高層多有交往的資深研究員馬若孟(Ramon H.Myers),和擔任過台北「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兼發言人的郭岱君女士。郭是美國俄勒岡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淡江大學副教授,現在是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向蔣方智怡鍥而不捨地遊說了一年半,才終於讓她點頭。

胡佛研究所特意成立「近代中國檔案特藏史料中心」。蔣介石大批以毛筆書寫的日記紙張陳舊發黃,受水漬、蟲蝕、霉變的侵害,已有筆跡不清、冊頁粘結等狀況。八十年代台灣曾將之拍攝成縮微膠片,但膠片沒能按照檔案文件的高標準來保存,也已有了明顯損害痕跡。這次專家首先對日記本除潮除霉,放在特製防腐檔案夾里,存放於恆溫、恆濕、無酸的檔案庫中;同時對每頁用高質量35毫米膠片逐一拍攝,再將縮微膠片影印複製,開放查閱。

據介紹,兩蔣日記被列為「最高機密」,就象銀行保險柜一樣由專人把關。館長和另一管理員各持一把鑰匙,兩把合用才能打開庫門。進入檔案館閱覽室的讀者不得使用相機、手機、掃描器翻拍,只能使用館方備好的紙和筆作摘抄。

中國近代史檔案的重鎮

胡佛研究所的創建人,第31任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年輕時受僱於一家英國公司,來中國擔任開灤煤礦負責人,在天津撞見過義和團起事,大開眼界,這段經歷使他終生對中國近代史情有獨鍾。他在白宮時運氣不佳,趕上了全球經濟危機,面對大蕭條他束手無策,黯然交棒給羅斯福。2000年10月,美國搞了個對歷屆總統排名的問卷調查,將所有總統列為六檔,胡佛與尼克森同列在比「最差」稍微好一點的第五檔(我今年去佛羅里達KeyWest半島,在杜魯門總統的小白宮裡看到一個資料:2009年問卷調查中,胡佛在全部42名總統中,列為倒數第九名——高伐林注)。

然而有人說:胡佛就靠兩條也能名留青史:一個是胡佛大壩,另一個,就是胡佛研究所。

1919年胡佛拿出五萬美元在母校斯坦福建立研究所,最初目的是在收集、研究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文史資料,研究、收藏的項目圍繞戰爭、革命及和平三大主題,但大半世紀以來,發展為「有關二十世紀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方面變化的國際性資料研究和出版中心」。

胡佛研究所以保守著稱,素被視作「右翼思潮的思想庫」。布希總統的心腹、原國家安全助理、國務卿賴斯,曾是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布希的第一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曾供職於該所;有人統計,布希的防務政策研究小組中有八名成員來自該所——可想而知胡佛研究所對美國政策的影響力有多大了!由於與布希政府的「親密接觸」,史丹福大學內部非議不絕於縷,一些校園團體多次要求「驅逐」胡佛研究所,取消史丹福大學每年達百萬美元的資金贊助。不過,斯坦福掏出的錢,在該所經費中其實只是小頭,胡佛研究所每年經費預算高達2500萬美元,大部分是由保守團體和大公司捐助,像埃克森•美孚、福特汽車、通用等等都是捐助大戶。

如今的胡佛研究所擁有九個圖書館、160萬冊藏書、6萬個微型膠捲,25,000種期刊。東亞圖書館是其中規模最大的,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和台灣之外,收藏中國近現代史書刊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約有30萬冊以上藏書,850種期刊,7650個微型膠捲。其中65%是中文資料。

胡佛研究所的檔案館最令人稱羨:擁有約4千萬件檔案,包括罕見的202箱沙皇秘密警察資料、大批托洛茨基文卷手稿等,收藏的稀世文物還有1917年3月3日《真理報》創刊號,納粹蓋世太保頭子希姆萊六本日記,甚至還有一張希特勒頭部X光片。

胡佛檔案館與哥倫比亞大學手稿圖書館,是美國東西兩岸搜藏中國近代文獻的雙峰對峙,各有千秋。哥大以口述歷史取勝,除了有哥大校友顧維鈞捐贈的豐富史料,近年又獲張學良捐的日記、文物和口述資料;而胡佛檔案館標榜收集近代中國檔案「客觀、中性」,並不限於政治、外交、財經,凡記錄社會變遷、思想變革的資料,都要。在目前全部五千多個項目里,約有四百個與中國有關。其中,比較重要的個人檔案有:

國民政府交通、鐵道部長張嘉璈1945-1946年在東北的日記;

北京攝政內閣總理、國府外交部長黃郛關於1927年南京事件、1933年塘沽協定的書信及報告;

清華大學校長、教育部長梅貽琦日記及信函;

中國社會民主黨主席張嘉森(張君勱)兩封1947年為成立聯合政府給馬歇爾等的信;

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內務總長顏惠慶的英文自傳……

胡佛研究所還收藏了不少中共早期建黨資料,例如陳獨秀1923年被捕後向江蘇高等法院提交的申辯書英譯本。

該所收藏與中國有關的外國人士文獻之豐富,在美國更首屈一指。僅二戰期間美國派往中緬印戰區的史迪威將軍的文獻,就有57大盒、八大箱;其它如美國商人布斯1908至1911年與孫中山策劃反清革命的英文信函;陳香梅捐贈的陳納德飛虎隊的命令、通信、地圖;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長包瑞德上校的文稿、照片;重慶中美合作所副所長梅樂斯的信札、談話紀錄;還有接替史迪威職務的魏德邁將軍、燕京大學校長、美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記者斯諾等人浩繁私人文檔……各個時期傳教士在華活動資料、善後救濟總署相關檔案也汗牛充棟。

「不容青史盡成灰」——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這句詩,常常被人引用。而胡佛研究所的中國近代檔案收藏,更讓人感到:任何劫後余灰,「盡成寶」。

寫於2006年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128/1401966.html